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生物教案设计
七年级生物教师上课必须要充分备课,写好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生物教案设计,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生物教案
人类的食物
一、 教学目标
1、能记叙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3、学习用列表法比较、概括、总结知识的方法。
4、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说明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难点
①用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
②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三、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
课型 探究课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 利用多媒体展示二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组是现在我国部分儿童少年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迈不动脚?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二组图片提出问题,且作出初步的结论?
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结论:(1)两组图片上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是营养问题。(2)这两组图片中儿童少年是不是得了营养方面的病?一是营养不良,一是营养过剩。(3)是不是与生活环境有关?一个生活环境艰难,一个生活环境优越。
总结并引出课题:是的,他们如此强烈的反差却是因为同一原因,就是都与营养相关,都是营养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学营养。科学营养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这就是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小组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将熟悉的食物名称及其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组长负责安排、统计自己小组总共列举出多少种食物及其成分。在列举中要求能够简单地分出类别。
交流 将各小组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再统计,全班总计列出多少种食物及营养成分。
讨论 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
2、演示实验:“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的检测”
老师介绍双缩脲试剂和吲哚酚试剂的配制方法。
小结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呈现紫色反应,吲哚酚与维生素C溶液呈现褪色反应。
通过以上演示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方法,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里有一些食物,你能猜一猜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吗?
(1)作出假设
小组讨论
(2)设计实验方案
我们已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所要检测的食品的营养成分作出了假设,那么供检测的食品中是不是含有这
些营养成分呢?请同学们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小组讨论 :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实验材料的选择,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预期的实验结果等。
小结: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指导探究方法。 3、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作用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5、6页的内容。
利用多媒体讲解各种营养成分的食物来源和主要功能
水:约占人的体重60%-——70%,是细胞达到重要组成成分。体内的养分等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输到身体各个部分。
无机盐:无机盐占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铁 、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
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常见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D。它们的生理作用和缺乏症见p6表。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对我们的身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体缺乏某些营养成分,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缺乏症状。
(四)课堂巩固和作业 1、课堂练习
2、作业:P8 第1、2、3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食物
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检测
2、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 (三大产热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
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作用
1、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2、无机盐:含铁 、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3、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4、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5、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
6、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论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应当倡导发挥学生主动性,转变教师传统角色,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问题导学法来引导学生认识并解决问题。这就对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的一种突破,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导学法;教学效率;初中生物
从根本上讲"问题"应该来源于学生的阅读、讨论、练习、实验等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源于学生认识的局限、思维的冲突、方法的错误、对象的模糊和观念的差异等方面。教学实践表明"问题导学"是一种有效和发展性的教学模式,源于思维活动产生于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能使学习者的思维具有明确目的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能使学习者在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新旧知识之间作出联系,建立知识系统。正因为如此,对于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相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异常疲乏,学生完全是在被动地在接收知识,而且效果还不甚理想。而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作为生物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和学生共同学习,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足够的尊重,得到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可以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导学法则显示了其突出的优势。它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积极思考、总结归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笔者结合生物学科特点,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问题导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化问题导学法的理念
问题导学法就是由教师对情景进行创设,再带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主宰课堂,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而教师则应成为授人以渔的导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丢给学生,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对于大多生物生来说,生物是一门复杂而抽象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显得非常吃力,久而久之会产生厌恶情绪。同时,学生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侧重点不一样,对生物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这些都让学生觉得生物艰深而难理解。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中最显著的就是其抽象性。本就如此无趣,若初中生物教师仍采用在课堂上无休止地讲授知识,学生就更丧失了学习生物的热情与动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被改变,我们应该明白,初中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领悟方法、掌握技能。因此,教师思想的转变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利用问题导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新知识的学习始终是以旧知识为依托的,在运用问题导学法的时候,我们要逐步调整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新旧合一的境界,要彻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
2、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要善于运用问题导学法讲授知识
问题导学法在实际课堂中的运用包括了三个阶段,首先,初中生物教师要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善于创设情景教学。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应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并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激发出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减数分裂有关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变化知识"前先设置"有丝分裂各物质的变化"这一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有丝分裂"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减数分裂当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变化规律"的结论。其次,初中生物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一起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作出假设与判断,以此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互相质疑并证实,一起讨论、互动,可以让问题得到最详细最可靠的答案,而且也进一步巩固了师生关系。当然,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思考。最后,初中课堂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课后的讨论与讲授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拓展问题导学法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思维的宝贵品质,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学生在生物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是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不管是哪一个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都应给予关注和鼓励。如在学到"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学生提出"为何要用浓绿的叶子?碳酸钙、二氧化硅的作用呢?滤液细线为何要直、干燥后才能重复划?"如果学生的问题仅凭个人努力可解决,教师就应让学生自行解决,如个人不能解决,就应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采用"问题导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探究,营造了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都会积极思考问题,教师不但注意到了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还注意到了平时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对每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都给予关注,让全体学生和教师共同来寻找答案,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这一活动过程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4、问题导学法在生物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是在问题导学法的基本原理与新课标要求下,在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以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来辅助学生,讲求实际的效果与成效。问题导学法必须要满足学生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同步增强的条件。问题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不容小觑,问题是思维激发的条件,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思考。因此要想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就必须在问题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其的启发性和针对性,并且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学生主体原则。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注意把握问题与新旧知识的衔接,力争做到以新课程标准为原则,以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中心,问题太难则需要教师的过多干涉,过于简单又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少不了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因为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的不断传递与处理的过程。同时,信息反馈有利于对课堂教学进一步的反思与改进,也可以直接地了解到学生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反馈的信息是学生学习情况的表达,因而必须具有真实性,生物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与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学法,课堂上遇到问题需要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讲授。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能力也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该设计足够新颖、足够亮眼的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变成真正意义上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舞台,让教师与学生在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中体会教与学乐趣。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能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应充分调动,通过问题导学法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出来,大力推进新课改进程,提高学生学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品江.问题导学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2年10期
[2]钟庆彬.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导学法"应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01期
看了“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生物教案设计”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