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历史>

深入解读新课标初中历史

若木分享

  学好历史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读史使人明智。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希望您喜欢阅读。

  深入解读新课标初中历史:科学定位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标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既明确了中学历史课程是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又将历史课程定位在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

  深入解读新课标初中历史:实践反思

  新历史课程实验从2001年9月开始,首先是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到2002年秋季,扩展到530个省级实验区;2003年时,全国已有1642个县市的3500多万学生在使用新课程的实验教材;2004年时发展到2576个县区使用新教材,约占全国的90%。至2005年秋季,全国各地区基本上都加入了新课程的试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编制,确保了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将其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规定了课程实施的计划、学时等,使得历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保证。历史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认可和重视。在实验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接受并不断深入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主动、积极地开展教学研修,进行校本教研。新课改的实验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在教学方式上,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特别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大为提高。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基本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科书、只教教科书的观念和做法,而是将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的视野大为扩展,积极开发校内校外的多种历史课程资源,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材料。其中,乡土历史资源、视频图像资源、网络资源,以及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使得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信息资源得到适当的运用,从而使得历史课程资源在种类上、形式上、渠道上多种多样,教学材料丰富多彩。各地在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各种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笔纸考试的单一方法。评价的类型也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使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方面的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实践证明,课改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课改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课改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是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的宝贵财富,为课改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深入解读新课标初中历史:重归时序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对他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特别是根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突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性、通识性和发展性,精选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要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关于“课程设计思路”做了较大调整。在保持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弱化,而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在内容的编制上,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同时,注意与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原则,重新编写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将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

  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秦汉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线索的表述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加贴近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水平。

2001年版·实验稿

2011年版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再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的内容标准按照时序和具体阶段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2001年版·实验稿

2011年版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⑴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⑵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⑶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⑷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⑸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7.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__。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历史研究观念。 例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这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再如,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因为从概念上讲,“融合”是合成为一体,容易产生误解;而“交融”则是相互融合,更符合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也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的民族工作主题。再就是对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指出了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大发展,同时指出了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另外,将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因为“全面抗战”是与“片面抗战”相对应,而“全国性抗战”则与“局部抗战”相对应。此外,特别强调“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深入解读新课标初中历史:多元评价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上强调了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在评价的设计上,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提出了要求。

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评价

既包括考查学生对有关史事、概念、观点等方面的掌握程度,又包括考查对历史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论证和解决的水平。应以各学习板块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标准,准确地把握“了解”“理解”“运用”的不同层次要求,注重学生是否全面、准确地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能够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处理和运用,对历史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历史问题作出合理的、客观的解释。

关于“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知、理解、探究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发现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评价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既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也包括学生在情感、态度、意志、信念等方面的进展。对学习方法的评价,要与对知识与能力的评价结合起来,不仅注重学生对历史学习方法的运用程度,也要注重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上的进步。对这方面的评价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定性评价为主。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既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和把握学生在情感、态度以及观点、信念上的变化与发展的趋向,注重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对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感悟、理解和认同态度。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主要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注重考查和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状态和发生的变化。

  总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原有课程标准(实验版)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使之表达上更为科学规范、合理简洁,逻辑上也更加严密。例如,保留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划分,但对这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使之更为清晰、明确、完整。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的人文素质是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根”,是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最基本的理念,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实验稿中过难、过偏的内容,降低难度。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内容。例如,中国现代史部分新增“雷锋、中国共产党十六大、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删减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法》、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民法通则》、《刑法》、万隆会议、“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等内容。在突出历史学科课程特点的前提下,一是特别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历史进行客观、辩证、全面和实事求是的阐述;二是进一步强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如指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地、正确地叙述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贡献与作用,介绍老一辈革命家在历史上的功绩,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救国救民、建立新中国和带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并认同党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领导地位;四是适当吸收史学研究中富有时代精神而又为史学界普遍接受的新成果,而不是“唯新是从”。


猜你喜欢:

1.深入解读新课标初中历史

2.初中历史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3.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3篇

4.初中历史教育教学随笔

5.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

6.2017学习解读新课标心得

    7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