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二学习方法>八年级语文>

8年级下册语文书26课小石潭记原文和注释(2)

妙纯分享

  8年级下册语文书26课小石潭记文言知识

  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二、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因为。以其境过清;

  (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3) 把。全石以为底。

  8、而 (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 (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14、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了。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六、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七、 虚词的用法

  而:1.谭西南而望 (表修饰,可以不译,连词)

  2.乃记之而去 (表承接,连词)

  乃: 乃记之而去 (“于是,就”的意思,副词)

  以:1.卷石底以出 (可不译,或译为“而”连词)

  2.以其境过清 (因为)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4.凄神寒骨 【形容词使动用法(凄 使······凄凉)(寒 使······寒冷)

  8年级下册语文书26课小石潭记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8年级下册语文书26课小石潭记写作特色

  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3.情感浓重复杂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特点

  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三、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不满200字却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说这篇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

  四、侧面描写,烘托景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

  8年级下册语文书26课小石潭记写作手法

  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的记述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全文寂寥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中还运用了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传神,穷为尽妙,意境幽深。


猜你感兴趣:

1.八年级下册语文26课小石潭记

2.人教版八下语文26课文 小石潭记

3.8年级下册语文书22课原文和注释

4.8年级上册语文26课

5.8年级上册语文26课知识

209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