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二学习方法>八年级生物>

2017初二上学期生物期末试题(2)

妙纯分享

  2017初二上学期生物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1.B 解析: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越多,骨的柔韧性越强,无机物越多,骨的硬度越大。老年人骨骼中无机物多于2/3,有机物少于1/3,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特别关照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车安全,防止他们跌倒骨折,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超过2/3,骨硬度大.

  2.C 解析:从获得途径上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大山雀学着偷喝牛奶、公鸡尝试绕道取食、黑猩猩设法摘取香蕉这些行为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行为;失去雏鸟的红雀喂鱼这一行为是动物的本能,是生来就有的行为,因而是先天性行为。

  3.D 解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控制的、可保证动物基本生存能力的行为,A项正确。后天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B、C项正确。动物行为的产生与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D项错误。

  4.C 解析: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间发生相互攻击或搏斗,为争夺食物、配偶或领地而发生的行为;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社群行为是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繁殖行为主要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对后代的抚育等,母袋鼠哺育幼袋鼠属于繁殖行为;乌贼喷出墨汁属于防御行为;蜂王依靠工蜂喂养属于社群行为;狗为争夺骨头而争斗为攻击行为。

  5.B 解析: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由于不同种生物的基因有较大的差别,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所以,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由于这些动物的遗传物质不同,将它们进行杂交,培育出已灭绝的珍稀动物,正是利用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

  6.A 解析:为保护动物多样性和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称为就地保护。

  7.C 解析: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需要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A项正确。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B项正确。某些动物数量过多,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也会危害植物,如蝗灾等,C项错误。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D项正确。

  8.C 解析:一个病毒的大小为10~300纳米,比细菌要小得多,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是观察不到的,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A项错误。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B项错误,C项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D项错误。

  9.B 解析: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和利用酵母菌发酵酿酒都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制作酸奶主要用到乳酸菌,而制作葡萄酒则用到酵母菌、乳酸菌、霉菌等多种微生物;酵母菌、乳酸菌、霉菌等都营腐生生活。

  10.A 解析:A项是大肠杆菌,营寄生生活;B项是霉菌,C项是蘑菇,D项是酵母菌,都是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11.B 解析: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产生的子代个体数量多,繁殖速度快,而且子代能稳定地保持亲代的遗传性状,但是无性生殖的后代的生活力有下降的趋势,对进化不利。

  12.B 解析:植物组织培养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它可以培育优良的植物品种、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植物、培养无病毒植株,还可以将培养物保存在超低温下,实现优良品种的长期保存和长途运输。植物组织培养只是能培养无病毒植株,培养出的植物不能抵抗各种病毒的侵害。

  13.A 解析:蝉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A项错误。蝉的发育过程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B项正确。蝉一生蜕皮4~5次,其实“皮”是蝉的外骨骼,C项正确。盛夏,雄蝉在枝叶间高声鸣叫,目的是求偶,属于一种繁殖行为,D项正确。

  14.C 解析:卵黄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营养物质,A项正确。嫁接和扦插都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能很好地保留植物的性状,B项正确。很多低等生物如细菌,其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因此其生命不是从受精卵开始的,C项错误。昆虫的变态发育是生来就有的,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D项正确。

  15.D 解析:病毒非常微小,只能用纳米来表示,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病毒,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A项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因此埃博拉病毒不是一种细胞结构非常简单的生物,B、C两项错误。埃博拉病毒是动物病毒,离开动物细胞后就无法生存,因此埃博拉病毒寄生在人和灵长类动物的细胞里,D项正确。

  16.C 解析: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并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利用种子繁殖后代。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营养繁殖。

  17.C 解析: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是是否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某些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也能产生有性生殖细胞。

  18.D 解析: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进入青春期后,身体生长发育加快,代谢旺盛,需要的营养物质增多;生殖器官迅速发育;脑的质量和脑神经细胞数目基本上不再增加,但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19.C 解析:胎儿所需的营养物质是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的。母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和胎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并不是直接相连的。母体胎盘中的小动脉断裂,血液喷出,脐带中的毛细血管就浸泡在母体的血液中,然后脐带中的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壁与母体的血液进行物质交换,交换后,含氧丰富、含营养物质多的血液由脐静脉运到胎儿心脏,再到胎儿全身。

  20.C 解析: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形成的两个胎儿,体内的遗传物质是完全相同的,她们长大后的肤色有黑、白之分,是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这种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患白化病的孩子,是由这对夫妇体内的隐性基因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21.C 解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NA是长链状的,其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很多个基因,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片段。

  22.A 解析:研究人员把抗稻瘟病的基因连接到易感染稻瘟病的水稻细胞的DNA分子上,使该水稻获得了抗稻瘟病的能力。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3.B 解析:性状表现是由特定的基因控制的。在生殖过程中,一对基因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子代。这样,子代体内就具有了亲代的基因,从而表达出了一些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24.B 解析:利用小麦和一种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牧草进行“远缘杂交实验”并获得成功,从而培育出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小麦新品种,表明“远缘杂交”的培育过程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A项正确。一般情况下,把通过生殖细胞相互融合而达到这一目的过程称为杂交,杂交育种应该属于有性生殖,B项错误。杂交成功的关键是确保小麦与牧草进行异花传粉,防止自身花粉的干扰,C项正确。小麦新品种抗病、高产等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项正确。

  25.C 解析: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都是普遍存在的;子女的某些性状和父母相同,但不是所有的性状都和父母相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描述的是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描述的是变异现象。

  26.(1)骨骼肌 (2)非条件 防御 (3)相对 (4)胎生、哺乳

  解析:(1)兔子属于哺乳动物,其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由骨和关节构成。(2)小白兔遇到危险马上作出反应,这是非条件反射,这一行为属于防御行为。(3)毛色是兔子的一种性状,黑毛和白毛是毛色这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4)兔子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是胎生、哺乳,幼兔通过吮吸母乳获得营养,这种生殖发育方式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

  27.(1)光合 呼吸 (2)生态平衡 (3)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 1 二氧化碳 3

  无机盐 有机物和氧气 分解者 物质

  解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分解有机物;绝大多数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有利于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4]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它们可以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水、二氧化碳[1]和无机盐[3],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又可以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可见,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28.(1)减少插条水分散失(或降低蒸腾作用) (2)保护插条切口,防止病菌感染 (3)不定根 (4)实验步骤:第一步: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两组菊花插条,确定某一变量,甲组进行处理,乙组不做处理。第二步:将甲、乙两组插条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3周,分别观察两组插条的生长状况,对插条的生长状况进行统计并得出实验结论。(只要叙述合理即可得分)。(5)如下表所示。(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给分)

  组别

  结果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成活数

  死亡数

  成活率

  29.(1)脐带 子宫 (2)卵黄 (3)胎盘 (4)营养物质和氧气 二氧化碳(CO2)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代表胎盘,B代表脐带,C代表子宫,D是胎儿。受精卵分裂和胚胎发育初期由卵黄供给营养,胚胎植入子宫内膜后,在胚胎与子宫接触的部分形成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排入母体血液,由母体排出体外。

  30.(1)筑巢、孵卵、育雏、交配等 后天学习 (2)卵白 水 (3)子宫 (4)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解析:(1)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繁殖行为是指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筑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鸟类的筑巢、孵卵等行为,摆脱了卵孵化时对环境的依赖,提高了卵的孵化率;育雏行为则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动物的行为从获得途径上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题干中母狮会凭经验把幼狮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以躲避鬣狗的袭击,这属于后天学习行为。(2)两栖动物——青蛙雌雄抱对后将卵细胞和精子产到水中,进行体外受精,在水中发育,其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鸟类的生殖特点是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坚硬的外壳,且具有更为复杂的结构,如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的卵白和防止水分散失的卵壳等;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鸟类和哺乳类的整个生殖和发育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3)两栖类和鸟类都是卵生,而哺乳类是胎生,这使得哺乳类的后代成活率大大提高。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体内特有的器官是子宫,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4)两栖类的生殖发育是体外受精、卵生,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是体内受精、卵生,哺乳类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因此,通过以上生殖发育特点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三类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31.(1)乙 (2)BD(2分,只答出1项即可得1分,出现错答不得分) (3)调查

  (4)50 图解见下图(3分,基因型书写正确得1分,表现型书写正确得1分,图解左侧的标注全部正确得1分)

  在已知是女孩的情况下,女孩有耳垂的概率为50%。

  解析:表中乙同学的亲代都有耳垂,但后代中出现了无耳垂性状,这说明无耳垂是隐性性状,且亲代的基因组成都为Aa。丁同学的亲代都无耳垂,基因组成都是aa,所以,他们的后代都是无耳垂的。甲同学无耳垂,要判断他妹妹的基因组成,可用以下遗传图解表示:

  由图可知,甲同学妹妹有耳垂(Aa)的概率为50%。

  32.(1)B 寄生 (2)细胞核 叶绿体 无性生殖 (3)C 无氧 有机物 D 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原理

  解析:(1)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2)A与C比较,在细胞结构上,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与C的细胞里都没有叶绿体,都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图中D是霉菌,用孢子繁殖,属于无性生殖。(3)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在酿酒、蒸馒头时离不开酵母菌;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酸菌是厌氧菌;城市的污水处理是利用了A细菌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D霉菌属于真菌。受潮的粮食、衣物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说明这些粮食、衣物和皮鞋上有霉菌滋生,“长毛”是霉菌在粮食、衣物和皮鞋上面利用营养物质生长和繁殖的结果。我们常常把食品放入冰箱中保存是利用了低温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原理。


  看了“2017初二上学期生物期末试题”的人还看了:

1.2017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期末试卷

2.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2017

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2017

4.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5.初二上学期生物期末试卷

3148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