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

金兰分享

  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域文化心得体会,供你参考!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篇1

  在来六盘水之前,对六盘水的了解就是“江南煤都” ;认识了几个朋友,吃了几餐饭, 对六盘水的印象就是老城烙锅,羊肉粉;多呆了一段,对六盘水记忆就是交通“三条线” ,凤池园,玉舍。

  直到听了这次的课,才系统的对六盘水市地域文化有了一个系统认知。

  六盘水是一座美丽而富饶的新兴工业城市, 它以煤炭工业为主, 因此被誉为“江南煤都” 、“高原明珠”;同时这里也是一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历史悠久。

  六盘水市是国家确定的 “攀 西——六盘水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国土资源重点开发的地区,国家西部大开发南、贵、昆经济带中的重要结点城市。

  就地质文化而言。

  六盘水是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好的地区之一, 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填坑,有世界上最深的竖井,有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桥,还有“贵州屋脊”韭菜坪、老王山等高险雄奇的山脉,有牂牁江、水城河等磅礴逶迤的河流,有北盘江大峡谷、狗跳桥大峡谷等壁立千仞的峡谷,有麒麟洞、碧云洞等千姿百态的溶洞。

  特色地域文化 因宜人的湿度, 凉爽的气温,和畅的清风,凉爽滋润的气候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城市” 、 “十佳环保标志性城市”称号。20xx年8月荣获“中国凉都”称号。

  就自然风貌而言。六盘水山奇水秀,气候宜人,容民族风情和喀斯特地貌风光为一体的旅游别具一格。喀斯特自然风貌、古文化遗址、30多个民族灿烂的民俗民风和民间文化,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这块乌蒙大地。在六盘水市中心区,有“地海浮山”之誉的麒麟洞公园; 在六枝江风景名胜区,有夜郎古国遗风、亚洲仅有的生态民俗长角苗博物馆,有北盘江峡谷奇山异景;竹海风景名胜区,有记载人类起源、进化和环境演变的全国重点文大洞旧石器遗址,有以半部藏经闻名的丹霞山,有徐霞客游记记载的岩溶幽景,有提供古植物演化过程 的妥乐千株古银杏、县大大洞旧石器文化遗址、高原草场、、老厂万亩竹海;水城野钟黑叶 猴自然保护区、天生桥,红军第二第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以及南开苗族跳花节、玉舍和普古彝族火把节、坝湾布依族“郎节山”等。加之优越的地理环境,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的气候条件,为展现六盘水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天时、地利生态旅游是六盘水旅游的一大优势。在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和罗咪期生态旅游度假区,能领略到莽莽林海的魅力,只觉整 个森林就像一台巨无霸的自然空调,吐纳着沁人心脾的空气, 使人在正午最闷热的时候竟感 到和夜里一样的幽静、芬芳、凉爽。

  就历史文化而言。六盘水有如下四大文化:

  1、古代文化遗址。主要有水城硝灰洞、六枝桃花洞、盘县大洞、水城燕子岩、新街黄江洞、钟山区龙凤地宫、六枝店子敞口洞、南极山肖家洞以及钟山区麒麟山文化遗迹、黄土 坡汉代灰坑等10多处。

  2、夜郎文化。

  《史记》记载:

  “夜郎者,临牂牁江。

  ” 牂牁江即现在流经古郎山脚下的 北盘江.有的民族学者认为古“夜郎”一名来源于六枝特区境内的夜山、郎山,夜郎都邑在六枝特区茅口或郎岱一带

  3、水西文化。水西是明清时期彝族在我省建立的地方政权,地域包括现在毕节地区大 部及六盘水市部分地区,始于汉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 终于清康熙三十七年 (1698年) ,是我省历史上建制最早、世袭最长、占地最广、影响最大的彝族土司政权,在六盘水地区留下了如安家大屯、妈陇胯屯等多处文化遗迹。

  4、古代建筑等文化遗迹。现存主要有水城老城观音阁、狗场营古城垣、普安卫古城垣、高家渡铁索桥、毛虫河竹竿桥、普安州文庙、盘县碧云洞、普安路路治遗址、水城玉舍钱家印楼、六枝岩脚万灵寺、盘县凤山书院等

  民族民俗文化 六盘水市有汉族、彝族、苗族、白族、布依族等30多个民族,与全省其他市(州、地)相比,人口众多且相对集中、传统习俗保留得比较好的主要是彝族和苗族。彝族以钟山区竹女(又名新华) 、玉舍、月照等为代表;苗族则以六枝梭戛、钟山马坝等为代表。梭戛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

  就美食文化而言,六盘水的老城烙锅、凉都羊肉汤锅一条街、水城羊肉粉酸菜肉沫小豆粉等在省内外极负盛名。

  在了解到了这些信息点之后, 我就在思考关于六盘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

  现提出 以下四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定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本着对祖先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文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文化资源开发提上日程、摆上案头。

  (二)创新机制,实现文化产业投资多元化。首先,要转变文化投融资体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其次,要积极引导,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良好对接。认真研究并积极抓好历史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把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人绝技等文化产业资源按市场化手段物化出来,融入项目开发建设中,形成集群发展态势,突 出比较优势, 不断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含量,延伸产业链, 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共享、 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

  (三)多措并举,着力破解文化资源保护不力、研究不深、利用不足、宣传不够的问题。一要不断加大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力度,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二要高度重视发掘研究工作,由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课题开发组,专项负责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资源 结合的研究、 策划、包装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培育等工作。

  三要整合放大品牌效应。

  六盘水市文化资源较为丰厚,地域特征也十分明显,但也有其局限,总体上显得零散,档次不是很高。比如,红色文化不如遵义,民族民俗文化不如黔东南。因此,必须从品牌定位、人文内涵、区域关联等方面,进行充分整合,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文化品牌的内涵。四要丰富宣传推介载体。由宣传、文化、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牵头,与文化开发、文化投资等公司合作,广泛宣传推介;借鉴黔东南等地推介旅游的运作方式,将彝族年苗族跳花节等加 以规范组合,举办民族风情节,邀请省内外的摄影家、音乐家、艺术家等前来采风创作。五要加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将工业产品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转化开发成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景点及城市人流量多的地方进行销售,扩大影响。六要大力培育文化传承人。对濒临失 传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年事已高的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 加快培育新一代 艺术传人。

  (四)突出重点,做好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整合开发。制订全面科学的发展规划,打造特色线路,将分散的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依据各自特色和地理位置划分成若干区域,组建多条线 路,可“并联 ” ,也可“串联” ,构建整体旅游框架。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简单式包装,坚持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的原则, 多角度地进行立体开发, 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评估,区别对待, 探索不同的开发利用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优势和价值。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篇2

  临川文化作为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地域文化,怎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不断传承转化,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对待地域文化,我们应着力于保护,着眼于发展,努力做到所指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有句古话,叫“目击道存”。眼睛之所见与领悟“道”之所在,有很大的关系。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我一般有三问:这里出过多少进士?这些人才是在哪里培养的?如果是在书院培养的,这些书院是否还在;如果房子不在了,那遗址还在吗?为什么要这样问、这样找?因为“睹物”可以“思人”。讲历史名人,不能只是一个随风飘荡的口头故事;讲文化精神,不能讲成一个佶屈聱牙的高深话题。历史遗迹能够穿越时空,结合人与事,给今人形象直观的认识。文化需要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遗存是地域文化的根脉所系。

  如果物质的东西都不存在了,古宅、城墙、县衙、书院都没有了,那文化的“道”很可能就要走进博物馆了,而不是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中。走在抚州老城的街道上,看到人们那样生活,水粉那样吃,你就能感受到抚州文化在这里流淌。如果不是在生活中生动地传承,文化就容易消失。所以我们不能放弃保护历史遗存、故居古村古建的责任,不能丧失抢救的意识,要想方设法留住“活”的形态,让文化的种子、文化的魂魄能够沉淀,能够生长。

  保护遗存,要从实际出发,有根有据。讲地域文化,不能掉书袋、抖知识,不能漫无中心,不能玄虚空谈,要抓住关键。当前,要特别重视县城的传统文化保护。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县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单位。村庄里的古建筑多半是私人老宅,公共建筑大多是祠堂、古桥、古井等,而县城里有着乡村没有的公共建筑、商业建筑以及官府建筑,聚集了一定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文化要素、资本要素等,所以要特别注重县城的文化遗存、文化遗产。

  赓续传统,要彰显文化遗产的魅力。要用文物、古建筑、古街道说话,而且一定要给予深入的阐释。如果没有讲解,群众很难理解文物以及古建筑的意义和重要性。一个地方的宣传、旅游、文化等部门,要为当地的文化景点写好解说词,拍好纪录片,搞好展览,利用多种媒介立体宣传,让地域文化看得见,让历史故事可呈现。同时,文化要跟城市建设、民生改善、景点开发等结合起来,更要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支持。

240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