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

刘丽分享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而拍摄的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拍摄历时一年,现在终于展现在观众眼前了,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范文1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将于2016年10月17日起每天黄金时段19:30在北京卫视播出。

  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拍摄历时一年,北京卫视《档案》摄制团队从江西出发,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采访了200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发掘了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的历史档案,共拍摄素材超过1500个小时。

  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侧重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红军不怕远征难》着力通过对历史档案的发掘,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该片不仅重现了当年那群怀揣革命理想与信仰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壮丽征程,还以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心理的角度,展现一个他们不曾了解过的长征。

  该片首次尝试双“讲述人”的方式。在角色和内容分工上,石凉是一位历史的“亲历者”,他在片中化身长征途中的多个历史角色,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普通百姓,带来真实的长征体验;而谭江海更多的是一位历史的“回望者”,他以全知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推进故事的讲述。情感上,石凉代表的是感性,谭江海代表的是理性。两个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共同完成长征故事的起承转合,为观众带来最真切的现场感、情景感和贴近感。

  由于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无法支撑600分钟的篇幅,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并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为此,《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了长期以来对长征历史艺术创作的视觉惯性,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惊天动地的长征场景,把观众带回xx年前的历史时空。

  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范文2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昨起每天黄金时段19:30在北京卫视放映。

  重走多地历经艰险

  挖掘征途中的人物故事

  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拍摄历时一年,来自《档案》团队的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导演组从江西出发,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

  翻越了都庞岭、老山界、娄山关、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渡过了潇水、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穿越了松潘大草地等大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革命意义的长征地标。

  祭扫了100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采访了200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发掘了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历史档案,共拍摄素材超过1500个小时。

  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侧重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该片着力通过对历史档案的重新发掘,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

  该片不仅重现了当年那群怀揣革命理想与信仰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壮丽征程,还以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心理的角度,展现一个他们不曾了解过的长征,对当今的年轻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两位讲述人同时亮相

  真实手法再现历史现场

  该片首次尝试双“讲述人”的方式。在角色和内容分工上,石凉是一位历史的“亲历者”,他在片中化身长征途中的多个历史角色,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普通百姓,带来真实的长征体验;而谭江海更多的是一位历史的“回望者”,他以全知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推进故事的讲述。情感上,石凉代表的是感性,谭江海代表的是理性。两个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共同完成长征故事的起承转合,为观众带来最真切的现场感、情景感和贴近感。

  由于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无法支撑600分钟的篇幅,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并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为此,《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了长期以来对长征历史艺术创作的视觉惯性,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惊天动地的长征场景,把观众带回xx年前的历史时空,在长征的历史遗址上复原长征,在观众的心灵深处撞击共鸣,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和视觉冲击。

  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范文3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从今晚起每晚7点30分在北京卫视首播。

  xx年前,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86000多人,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占到了队伍的四成,他们是革命理想最年轻的捍卫者,也是红色政权最青春的建设者;xx年后,一批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沿着他们当年走过的路开始了另一次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导演组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 这群年轻的纪录片人在将近一年的调研与拍摄中重塑着xx年前一群同龄人的故事。从未有一部描写长征的作品以“青春”为焦点,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这些陌生的名字最终成为纪录片的绝对主人公,为总共九集长达540分钟的纪录片灌注进青春的理想、朝气、无畏。

  《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长征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的采访,发掘出了100多份从未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史料档案。有一些档案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文献,比如摄制组找到了1934年9月也就是长征前夕出版的《红色中华》杂志,里面刊登了张闻天的一篇社论,其用意是向敌人释放烟幕弹从而为转移争取时间,却从另一层面证明了长征不是一次仓促的军事行动,而是经过策划准备的战略转移。

  《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多角度讲述了长征的故事。该片包含了将近100位长征亲历者的故事,有些是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有些是从敌对者的角度,比如通过蒋介石的多封电报和书信,读出了他在围剿红军的过程中几次胜券在握、喜形于色,但事后又因国民党的“窝里斗”而导致计划落空、愤恨难平的心理等。

  《红军不怕远征难》用掷地有声的史料构建出轮廓立体的历史格局,用饱含温度的笔触还原人物血肉,让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视角回归普通人,为平凡者树碑,用细节来说话,成为这部纪录片触动人心的关键。


看了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的人还看了:

1.观长征电视剧有感

2.纪录片长征观后感1000字

3.七律长征读后感400字

4.红军纪录片长征观后感

5.观我的长征有感

    168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