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华罗庚的一封信
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跟大家分享的给华罗庚的信,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写给华罗庚的一封信
亲爱的华罗庚先生:
你好。
我不准备将写给你的信耽误在啰啰嗦嗦的恭维话儿上,华罗庚先生,我已经知道你是谁了,为了公平起见,我也将向你讲讲我是谁。
我是一个普通的女青年,数学成绩毫不出色,就连算术都不大灵光。从幼儿园时的黄昏躺在外婆家大床上反复背诵九九乘法口诀,一直到大一期末装模作样地在自习室里“啃”高数课本,数学简直算得上我人生的灾难。
在高考结束后很多年里,一片空白的数学试卷都是噩梦的主角。数学老师就是正在企图摧毁地球的黑暗力量派来的_分子。就连外星人迟迟不搭理地球人都和数学脱不了关系,因为地球科学家曾给外星人发一道数学题,问它29×31的答案。
亲爱的华罗庚先生,你或许会疑惑,这一切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被称为“数学之神”,人们在提起你的时候,总会引用另一位数学家的话:“他的研究范围之广,堪称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受到他直接影响的人也许比受历史上任何数学家直接影响的人都多。”
那千百万被影响的人里,我正是其中一个。至今,我仍记得你在《统筹方法》里以“泡茶”为例,告诉人们,比起先洗茶杯,再拿茶叶,最后烧水的步骤,先烧水,并在等水开的过程中洗茶杯、拿茶叶,是更节省时间的办法。
“这种方法虽然不一定能直接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利用这种方法来考虑问题,也是不无裨益的。”结尾这样写道。
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数学课,尽管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学到的。这篇不到1000字的小文章藏在课本中极不起眼的位置。通过这篇课文,语文老师要向学生们讲解写说明文的技巧,打比方、举例子、列图表。此外,还要教会“卑之无甚高论”和“裨益”的用法。
可这一切远没有文章本身影响巨大。直到今天,从把水壶放上炉子的那一秒钟开始,我就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地洗杯子、找茶叶,如果只是坐在那里眼巴巴地望着炉火上的水壶,内心就会因自己的无所事事而充满羞愧感。
出门开始一场漫长的地铁旅程前,我会随手抓几个陌生的英语单词小纸条;当按下按钮,等待衰老的笔记本电脑轰隆隆地开机时,我会溜进厨房给自己倒一杯据说可以防辐射的绿茶;就连为手机充值时,我都会打开免提,一边听着机械的女声告诉我“请选择提示语言,1为普通话”,一边从容地用硬币刮开充值卡密码。
亲爱的华罗庚先生,向一个根本未曾见面的人这样展示生活上的细节,真有点儿令人发窘。更何况,在动笔写信前,我甚至没见过你的照片。我不知道你总戴着黑框眼镜,也不知道,在因病残疾后,你走路总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右腿再跟着迈上一小步,你将这奇特的步子称作“圆与切线的运动”。
据说,在东京大学进行最后一次演讲时,你先用汉语讲演,当发现翻译无法尽达其意时,便开始用英语。一开始声音稍小,有些难以听清。后来声音大起来,拐杖也被扔在一边。一位日本听众回忆起,自己“被那令人愉快的雄辩所振奋,观众也对此如醉如痴”。但进入观众提问环节前,这位75岁的老人倒下了,并且再未醒来。
那时,距离我出生,还有大半年。
但你和小学课本里那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当然,我并不是唯一一个中了“统筹方法”魔咒的人。“一篇课文改变了一生的习惯”,人们说。
和他们一样,我很难计算出“统筹方法”帮助我节省了多少时间。免提的电话里传出的1分钟,还是咕噜噜的水壶里沸腾的3分钟?时间就像爱玩捉迷藏的调皮金币,我把它们找了出来,然后一枚一枚地存进心爱的小猪存钱罐。
前几天,微博上流传着这样一则美国新闻:新年夜,当俄克拉何马州一位18岁的年轻妈妈发现两名持刀男子试图破门而入时,她抄起一把霰弹枪和一把手枪,把奶瓶放进3个月大孩子的嘴里,拨打911报警电话问自己能否开枪射击对方,然后在对方进门时一枪崩了他。
这个年轻的妈妈启发了我,原来“统筹方法”同样也可以用于升级我的“安全防卫指南”。
嗨,亲爱的华罗庚先生,咱们在国际新闻里又见面了!
一个深深迷恋统筹方法的女青年
华罗庚人物简介
1.早年时期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父亲拥有一间小商店。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家贫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此后,他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7年秋,和吴筱元结婚。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20岁时,华罗庚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1930年熊庆来在清华大学当数学系主任时,从学术杂志上发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方面的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让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一开始在图书馆担任馆员,1931年开始在数学系担任助理。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1934年9月被提升为讲师。
2.出国经历
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在1935年访问中国,他注意到了华罗庚的潜质,向当时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极力推荐。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关键性的两年。这时他已经在华林问题(Waring's problem)上有了很多结果,而且在英国的哈代-李特伍德学派的影响下受益。他至少有15篇文章是在剑桥的时期发表的。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1937年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正教授,后来迁至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1945年。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他写出了《堆垒素数论》。
抗战胜利后他收到苏联的邀请,他的《堆垒素数论》也首先用俄语发表。1946年9月,华罗庚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正教授至1950年。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华罗庚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奔向祖国的怀抱。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63年他和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他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此外,万哲先、陆启铿、龚升、许以超、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因为有了华罗庚,我们的国家才没有在国际理论科学界中被人遗忘;因为有这个名字,在一片荒芜的中国理论科学界中,才存在着一些可足欣慰的希望。
看了“写给华罗庚的一封信 ”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