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作文大全>书信作文>写给家长的信>

致家长的一封信关于身心健康

秀珍分享

  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健康心理及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家庭因素息息相关。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关于身心健康,欢迎大家阅读。

  致家长的一封信关于身心健康篇一

  尊敬的家长:

  您好!学校这学期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我们在课上与学生交流中,发现了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请家长朋友们放心,心理老师会尽力帮助学生摆脱困惑。但是关于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您的配合,现在,我们就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您沟通一下。

  1.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上中学后,家长们总说孩子变了,不听话了。其实反抗是孩子们走向成熟的表现,是青春期青少年的一个心理特点。请家长们要理解孩子,最好能放下架子和孩子做朋友,耐心的听孩子倾诉,不要总是命令他们。作为家长必须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2.做一个会关心孩子的好家长。很多孩子的问题反映出来,家长们“不会”关心孩子。关心有很多种,我们不能只在物质方面关心他们,精神上的关怀更重要。很多家长以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就可以了,其实,孩子成长中,精神关爱至关重要。

  3.给孩子适当的娱乐时间。学生反映,家长们普遍不让孩子们看电视,玩电脑。其实大家都知道适当的接触电视、电脑有利于学习生活,便于扩充知识,调节学生因学习紧张而带来的烦燥情绪。这里我们建议家长要把握好度,而且方式要适当,不要过于强硬。还有一个问题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家长们和孩子冲突时,不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们是错的。

  4.不要过于关心孩子的“隐私”。在父母眼里,孩子们永远没有长大的一天,于是一些父母十分“关心”孩子的日记、书信,你们是想知道孩子们不想让你们知道的东西。对长辈的封闭性和对朋友的开放性是青春期青少年的另一个心理特点,所以希望爸爸妈妈们也能用对待大人的方式来对待你们的孩子,不去探究他们的“隐私”。

  5.不要总把学习挂在嘴上,从关心孩子的角度切入最好。一些父母对

  子女的学习管得太紧,一味强调读书。我们也知道那是为孩子们好,但这种无形的压力,有时会成为子女前进的阻碍。特别是在双休日,孩子们想留点个人空间,干些自己的事,如画画,锻炼等,家长们不要总是从考大学出发,让孩子们参加各种学习辅导班。我们承认您的初衷是为孩子好,但是我们一定要考虑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的教育孩子,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 对孩子讲诚信,说到做到。我们的家长朋友经常在一些时候,对孩子允诺,说过了自己还不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再信任你。信任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7.身教重于言传。爸爸妈妈们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也定了不少家规,这样的做法,我们能理解父母们的良好用心。但是请家长们给孩子定规矩的同时,也尽可能的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让自己沉湎于一些无聊的事。我们衷心希望父母也能学些新的知识和理论,多看报,听广播,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把信冒昧地寄给您,是因为我们希望我家长们能够理解孩子们的感受,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西堡学校心理辅导室

  9.5

  致家长的一封信关于身心健康篇二

  家长们:

  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健康心理及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家庭因素息息相关,家庭环境好与坏,家长素质的高与低,家长认识水平的深与浅,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较大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其中,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教育。因此,家庭环境在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与教养方式,它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物质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精神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养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三个因素相互联系、彼此渗透。物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精神氛围,精神氛围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养方式,任何一个因素不可能孤立地产生作用。现在,我就针对精神氛围方面,谈谈几种家庭类型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过高期待型家教导致孩子学习上的自卑心理

  期待型家教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目标,超出孩子的实际可能,以致效果常常不尽人意的家教。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子女有出息——学习成绩优秀,将来能进入高等学府。据调查统计,本班家长目前从事个体童装生产的占40%,经营棉布销售的占20.6%;这部分家长大多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己精明能干,艰苦创业,吃了不少苦,又失去了求学读书的机会,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67 .4%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奋斗目标是考上大学。从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学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当孩子把一张考得不错的试卷交给家长时,他们喜形于色;而当看到孩子一张考得不理想的试卷时,都会表现出各种不满的情绪。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学生心理压力大,考试时心理紧张,焦虑不安: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例如我班一名男生,长得活泼可爱,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成绩一直不错。家长一味想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高等文化学识的人才,因此把孩子列入家庭重点保护对象,宁可自己节约也要把钱往孩子身上堆。每天不仅要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除此还要学电脑、外语,到了四年级,孩子精力不足,几次测验成绩离了谱,家长恨铁不成钢,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叨。他开始抄作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同事、亲戚、朋友面前讲不响,严重的爱面子思想给家长增加了心理上的重压,而孩于在学校和家庭双重压力之下,小小心灵的承受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在学习心理上形成丁强烈的恐惧感和自卑感。

  2、溺爱型家教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溺爱型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一切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以孩子欲望的实现为满足,在思想感情上,家长往往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殊不知孩子也因此被宠坏。一般来说,现在学生的吃,穿、玩、学习等要求都能获得最大的满足。对于孩子非常想买的物品,本班有79 .1%的家长都能满足。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太阳”,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样疼爱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孩子自然地感到别人服侍我是应该的,因此表现在学习上有了困难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如作业要父母检查,做作业要父母督促和陪伴,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便责怪父母没尽责,溺爱型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养成了娇气十足、极度依赖的不良品德。

  3、放任型家教助长了学生学习上的消极心理

  放任型的家教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也无一定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样就便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因不能获得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而恶性发展。从学习较后进的学生家长中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失误是放任自己的孩子,整天沉迷于“方城’大战,与邻里关系紧张,常发生争执,粗话连篇,更有甚者,大打出手。本班有名学生谈佳峰,自从进了小学,家长就把教育的贵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家长会从不参加。平时孩子在校犯了错误,也不闻不问;家访后才得知,他的母亲在他二、三岁时就弃家出走,父亲在工地做工,家中只有行动不便的奶奶照顾他。由于学习无人照顾,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谈佳峰整天沉迷于玩,作业不交,缺课也无所谓,孩子明显的对学习对生活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缺乏上进心和生活的积极性。

  4、严厉型家教引发了学生学习上的焦虑、对立心理

  同放任型家庭相反,严厉型父母常以强制性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子女的行为。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其结果是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据调查统计,有24.8%的家长对孩子犯错或成绩较差的情况,以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

  我班中有一位学生,名叫陈龙,总让我感到矛盾:他既不允许自己被其他同学嘲笑,欺辱,又看不起自己,自尊与自卑同时存于一体。他的家长对他管教很严,对老师的口头禅总是:“陈龙在校不好,就告诉我.我会对他一顿死打.看他还敢不敢!”五年级时,竟把他的脸都打青了。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在校学习整天提心吊胆,心不在焉,到后来发展到老师让他订正作业错误,他也故意拖拉,和老师僵持,产生了对立情绪。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

  二、父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位老师,对他们心理健康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最初就是家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许多成年人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部分能够在童年生活中找到线索。换句话说,儿童时代受什么不良影响,将成为其成年生活中的种种心理问题的隐患,可见,父母的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1、父母离异

  离婚,对成人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死亡过程,对孩子则是一次心理上的煎熬过程,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的创伤,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父母离婚时,无论孩子年龄大小,对他们心理上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幼儿会表现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心情抑郁烦闷,表现出悲哀、害怕、愤怒、失落、拒绝、孤独、抑郁以及问题行为等。完整家庭子女与离婚家庭子女比较,在情绪、学业、智力等方面,两者存在着显著差异。我班有几个离异的孩子即使成绩很好,但提到爸爸妈妈总感觉到有点别扭,有点自卑。

  2、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生活矛盾不仅会导致家长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影响着子女的健康。试想,一个孩子经常处在一个喧哗紧张、充满火药味的环境中,能够做到平心静和、无忧无虑地进行生活和学习吗?日积月累,对孩子的的身心健康势必受到伤害。我班有个学生,有一个很富有的家庭,父母亲都是做生意的,原以为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好好学习,可成绩一直很差。叫他家长来,他母亲一见老师就哭,说这小孩每学期都是开学第一周肯定要叫家长去,因为不完成作业。找他谈话,他说:“老师,别看我家庭条件好,其实我的心里很苦”。原来他爸爸经常打牌,回来就跟妈妈吵架,吵完架就走了。做母亲的只好拿小孩来出气,用打骂来对待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干脆不管孩子,经常自己去打麻将,小孩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又不愿意跟家长沟通,觉得学习好坏都没关系,来学校只是打发日子。可见,父母整天吵架对孩子的影响多大。

  3、父母自身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违法乱纪,吃喝嫖赌抽,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个别家长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4、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的影响。

  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5、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中国五千年流传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许多家庭中仍然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广东,许多家庭生了男孩就兴高采烈,把他视为掌上明珠;生了女孩就垂头丧气,视为赔钱货。在教育问题上,明显有分歧,造成了男孩子过于娇横自大;女孩胆小自卑,他们这种心理,直接影响到在学校的表现。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场所,家庭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当我们的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应该检讨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庭,愿天下父母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和睦的家庭。

  XXX

  XXXX.X.X

  致家长的一封信关于身心健康篇三

  家长们:

  下面就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大家交流。

  一年级

  一、一般心理特点

  (一) 自进入新环境:

  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二) 娇宠儿在增加:

  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三) 注意多变的事物:

  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二、入学后的适应期

  (一) 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二)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三)熟悉学校环境。

  三、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有: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由于家长的粗心,或经济拮据,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

  其三: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

  其四:为上厕所而为难。

  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初步建立人际关系;认识角色任务,培养积极乐观的学习情趣,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二年级

  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

  一、一般心理特点

  (一)心理渐趋稳定: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会用文字表达思想。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二)出现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这是较早出现的竞争心理。二年级学生产生了集体荣誉感。例如开运动会时,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运动员的胜负并不太关心,老师说咱们班胜利了,快鼓掌,孩子们才会跟着鼓掌。参加比赛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胜负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二年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很明显。自己班级运动员赢了,他们会欢天喜地,如果对方赢了,他们会默不作声。无论在教室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教师让做一件事比如擦桌子,马上会出现竞赛似的场面,最先擦完的学生会高高举起手,等待教师表扬自己。

  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感受集体活动与学习知识的乐趣,形成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在好行为好习惯的训练中培养“做一个好学生”的意识;学会体谅他人,诚实待人。

  三年级

  三年级在学校表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三年级学生看来是最重要的事。

  一、一般心理特点

  (一) 外向性-活泼、开朗

  三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是积极做事,什么都想听一听、看一看、干一干,但又缺乏耐心。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开朗活泼。这是求知欲旺盛、身体发育迅速的表现。与二年级孩子明显不同的是,朋友“突然”多起来了,互相联系,成群结队地玩耍,看上去他们的关系非常好。

  (二) 受批评也不生气

  由于行为多变好动,对什么都想看个究竟,所以去什么地方手脚都不稳当,按铃、看相册、摆弄人家的玩具等等,因此常常受到指责和批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指责只起短时间作用,孩子不生气,过一会儿就故态复萌。

  (三) 初步懂得趋利弊害

  三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趋利弊害的心理特点,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有利的话就说,不利的事就躲避。这是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时期。与同学吵架时,当老师询问吵架的理由,双方只拣对自己有利的说,不利的话则不说。这个阶段还不懂得如何合理反驳。这个特点比二年级时故意说没有作业,想出去玩的表现还要不好,因为二年级时的动机很简单,而且不是有准备的、恶意的,是单一的眼前动机造成说假话。三年级学生是有意识地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一面。所以,不管是家里人之间发生争执,还是和别人吵架,家长、老师一定要听双方的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做完一件事时,要从失败的地方开始总结,告诉孩子: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世界上最不勇敢的人。

  (四) 推崇有力量的英雄

  三年级学生绝对崇拜有力量的英雄人物。除了动画片中的英雄之外,电影,电视中的主人公形象、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歌星舞星,都会成为他们的偶像。这个阶段推崇学者、科学家的孩子很少,对于自己班级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并不崇拜。对崇拜的人物有时会达到入迷的程度。在高年级有力量、个头高的学生面前,表现出服服帖帖,孩子们对这种“孩子王”言听计从,经常聚在一起活动,仿佛是校园小团伙。

  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培养集中注意的能力,有计划地提高注意品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在班队活动中善与更多的同学交往,萌发集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养成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全面学习作为普通人应该掌握的教养和习惯。

  四年级

  四年级学生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判断转变为具体的分析。这些分析主观性较强,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认真分析。在作文中分析一件事情,开始有了条理,尽管许多看法显得幼稚,但是这种分析方法是可贵的。在心理学上,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抽象思维的前提。分析问题就是独立认识问题的过程。相对比较,女孩子比男孩子稍早一步。这是女孩子生理发育特征决定的。

  一、一般心理特点

  (一) 难以引导时期

  公认四年级学生非常难以引导,有些专家认为在学习期间的十多年里,四年级学生的个性差别最大。一方面身体发育表现出明显的高矮、胖瘦差别,发育快的已接近中学生的指标,发育最慢的还像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心理方面也是如此,由于家庭环境和其它条件的差异,孩子对事物的体验差距很大。心理发育较快的孩子,小时侯看不懂、听不明白的一些事情,现在很快就可以搞明白,视野开阔、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去的地方多、见识多的孩子甚至表现出老成的样子。而条件不好,每天仅限于家庭、学校活动的孩子显得孤陋寡闻。有些精力充沛的孩子已经开始阅读成人书籍,由此,个人知识面也迅速拉开差距,可以对老师的指导提出更深的要求。有的老师感叹:这些孩子根本管不了,知道的事比我还多呢!四年级学生在读书方面表现出自主意识增强的特点。他们不只是寻找热闹的漫画或故事书,而且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书籍,对理科感兴趣的孩子开始注意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类读物。意志行为中体现出比较完善的选择性。这时候表现出来的爱好还不稳定,无论是学习科目还是游戏项目。说明四年级学生总体上没有达到成年人所具有的稳定的自主能力。

  (二) 开始意识到“自己”

  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四年级学生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分析问题时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如,这样不合适,那样又有妨碍。在反复比较、衡量的过程中开始认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关系,并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等同于他人。这个“自己”常常站在主观愿望的对立面。在处理事物时,能够说服自己,调整自己的立场和看法。

  日常生活之外,文具的准备,与他人的交往,整理内务等,应完全独立完成。过去由家长打扮,现在则愿意自己打扮;过去买东西要跟随妈妈一起去,现在则自己独自去,或者和同学一起去,不受大人意见的左右。三年级以前,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和大人讲,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四年级学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

  (三) 作假——学会欺骗

  说的和做的不一致,这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例如,让孩子在家看门,他表面答应很好,等大人走了,他可能把门锁上去商店买吃的去了;家长让他去买洗衣粉,他可能买比较便宜的一种,而把剩下的钱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回来后隐瞒实情。三年级学生不太会寻找理由自我掩盖,在遇到理屈的时候沉默不语,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寻找对自己有利的理由替自己辩护。与小时侯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相比,四年级学生知道选择语言,表达不同的意思,有时隐瞒真实的情况。这是小时侯发现孩子偶尔说假话时没有及时纠正所带来的恶果。这个年龄段是培养和塑造性格的重要时期,自觉地控制和改变一些不良习惯,选择一些正当有意义的行为方式是家长、老师和同学本身都应该争取的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锻炼有意识记的能力,增进记忆品质;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勤于思考,不甘落后;有集体荣誉感,并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觉地控制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初步学会休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年级

  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发现孩子过于务实的表现,家长应鼓励他出去玩耍。

  一、一般心理特点

  (一)竞争意识增强

  五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不甘落后。如果说四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做作业,那么,五年级学生则是为了不负于同学而积极学习。动力不一样,比照对象变成了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在竞争中伤和气,容易过于疲劳。家长要注意调整孩子作息时间,增加身体锻炼。

  (二)敬佩优秀同学

  五年级学生非常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的心理。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培养非常重要,让孩子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先进与落后,避免把羡慕变成嫉妒,还要注意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就灰心丧气;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优秀就骄傲自满。

  (三) 自己组织团体活动

  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可以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伙不轻易解散。

  (四)不轻信吹捧

  五年级学生已经不轻信吹捧的话。对于:“你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这样的话,他会马上反驳:“我不是好孩子,所以……”,并且会马上避开。所以,哄骗方法用在五年级学生身上已经无效了。孩子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家长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这是家长和孩子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互相尊重的体现。

  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六年级

  六年级学生已经确立了较稳定的性格,但是对自己本身个性的认识不是很清楚。

  一、一般心理特点

  (一) 重视叙述理由

  六年级学生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六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六年级学生可以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关键。同时表现出不服输的反抗精神。往往家长说服不了孩子。孩子讨论问题时所寻找的理由主要来自自己的生活感受,一般没有更大范围的论证能力。

  (二)记忆力迅速增强

  六年级学生的短时记忆力不低于成年人。记忆准确率也比较高。记忆力增强,使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迅速增加,孩子可以进行比较复杂地推理和运算。记忆力增强也是辨证思维的一大前提。

  (三)对报刊感兴趣

  六年级学生一般都关心报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信息。讨论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成为大部分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追踪社会热点,崇拜偶像,表现出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心和浪漫色彩。六年级学生应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在参与社会事务过程中,逐渐理解自己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地位和角色,开始确立理想中“我”的位置,他们开始明白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大部分学生懂得应做适合自己能力的事情。

  (四)学会讨价还价

  班级选班干部时大多数人会立即表态:“我可不愿意当班干部,累死了”,“选上我也不干”。如果真选上了,他内心会很高兴,而且会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需要什么东西不是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其它手段与对方达成交换条件,“换取”所希望的东西。

  六年级学生容易短时间失去自信,这是进入青年期的心理恐慌。要正确理解自己的身份、位置、任务和将来的作为,把生活目标与这些有目的的行为结合起来,把“力所能及”作为自己的行为座右铭,不要因为困难太多而失去进取的勇气。

  六年级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学,学习压力很大。生活方面也不那么随便,受到更多的约束。城市六年级女学生中大约有一半都出现了月经现象,心理活动更复杂。这些都表明,六年级学生实际上已开始进入青年时期。

  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确立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获取“一份辛勤一份收获”的愉悦感;形成正确的集体意识及友谊观,克服不良的小团体意识,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适当态度;进行初步的青春期教育。

  东胜区实验小学心理辅导室

  6月2

致家长的一封信关于身心健康相关文章:

1.关于学生健康致家长的一封信

2.关于安全致家长的一封信

3.关于学生体检致家长的一封信

4.预防传染病致家长的一封信

5.致家长的一封信关于文明建设

6.结核病致家长的一封信

7.致家长的一封信关于廉洁

    195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