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关于中秋节的优美文章

曾扬分享

  中秋留给人的记忆总是美好的,是团圆美满的的回忆,那是两代人的记忆,是两代人的天伦时光,以下是小编精心挑选的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中秋这一天,祭月、赏月、全家团圆吃月饼,成了不可或缺的过节内容。蚌埠的中秋味道如何?人们又有怎样的中秋回忆?昨日上午,记者找到老中青三代人,一同回味,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中秋。

  难忘儿时祭月瓜果桂花飘香

  今年85岁的陈玉金,对中秋的记忆蕴含古风。“小时候家里要准备饼子、石榴、莲藕、菱角等供品,要对着月亮磕头的。”陈玉金说,中秋祭月仪式是家族非常重要的活动,傍晚时分,要在院子里设香案、摆供品,全家人都要在一家之长的带领下,对月亮磕头行礼,很正式、很重要。

  “对中秋印象最深的就是祭月时,院子里的瓜果香、桂花香。”老人家说,自从自己十几岁背井离乡去做学徒后,家族中的祭月仪式就再也没有参加过。

  据我市民俗专家冯淮南介绍,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典礼。祭月活动汉代已具雏形,不过那时的中秋节是在立秋之日。晋时有中秋赏月之举,但未形成风俗。直到唐初,在农历八月还只有初一是节日,并没有以八月十五为节日。中秋节盛行于宋,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因此,从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的习俗。此日人们赏月,吃月饼,贺团圆,庆丰收,合家团圆,欢度中秋。

  这一天的祭品也是有讲究的,月饼与瓜果是中秋祭月的主要供品,月饼是不可或缺的,讲究一些的人家要将柿子和苹果成对供上,取谐音“事事平安”之意;桃与石榴相对,取意“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枣和鲜栗子可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寓意“早早平安”、“利市”,还要特制一张大的团圆饼以祭月,然后点燃香烛拜月。

  中秋那盏灯照亮整个童年

  家住如意嘉园的李先生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秋留给他最深刻的是视觉印象。“小时候家里穷,能吃上饱饭就不错了,谁还有心思想着怎么过节?中秋节那天能看看灯、玩玩灯就高兴死了。”李先生说,过去,屋子不高、马路不宽、路灯不亮,到了中秋节前后,很多单位、家庭都在门前挂上红红的灯笼、经费宽裕的单位还会在门口贴上“欢度佳节”、“中秋快乐”等字样。一看到这些红彤彤的灯、五彩的条幅,大家就知道中秋节到了。

  “我家那时也会在门前挂一盏灯笼,不过只在当天晚上挂一会儿,烧的是蜡烛,等蜡烛灭了,就把灯笼再收起来,下年接着用。”虽然只是一只旧灯笼、但李先生说,这盏灯照亮他整个童年,只要这盏灯一点亮,他就觉得充满了幸福感。因为,母亲会用积攒下的面和糖给一家人做个糖饼,只要点上灯,一家人就开始坐在院子里分糖饼吃,现在想想那时真馋。

  冯淮南说,中秋节和端午节一样,也是商店结算往来账目的日期。中秋民间有燃灯习俗,商店张灯结彩以助月色,孩童则玩兔儿爷泥塑及拎灯游玩。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很多家庭来说,点灯都是件奢侈的事,所以出门玩灯、看灯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娱乐活动。

  中秋烙印是一抹香甜

  1990年出生的小苗,在我市一家事业单位刚刚工作了两年多,从他记事以来,中秋就是一大家人一起吃月饼、吃团圆饭。“在我小的时候,还不流行去饭店,每次过节所有的亲戚都是去爷爷家,在他院子里,总会满满摆上两桌,小孩子们会凑成一小桌,被安置在大桌以外。家族聚会,其实最开心的还是我们这些小不点,因为除了好多肉,还有鲜美肥硕的大虾大螃蟹,中秋前后的螃蟹最鲜,大人们总是不舍得吃,留给我们这些小的,那简直开心死了,吃得满嘴流蟹黄。”

  “吃完饭,总要在爷爷的院子里赏月,这时候还要拿出各式各样的月饼来吃。”小苗说,他从小到大,看着各种月饼不停地翻新花样,吃遍了大江南北的各式月饼,觉得月饼已经极尽精美之能事,但不论月饼怎么变,他心里的那一抹甜味和饼香,已经深深被烙下了。

  民俗专家冯淮南介绍,其实至少从唐代开始,古人就开始在月饼上做文章。曾有文献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至今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401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