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高一学生对读书的思考文章

晓晴分享

  编者按: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作者觉得读书是他享受成长的一种方式,下面我们来看看《“嚼”诗开卷染墨香》这篇文章吧!

  唐按:

  读书喜欢“嚼”,滋味不一般:我喜欢看书,抿一口清茶,执一支钢笔,听一阵风动,在书中邂逅一个人,结下一段情,或欣喜,或哀伤,或忧愁,或沉思,都融在笔尖,书写属于自己的所感所动。遇到喜欢的句子,我会“咀嚼”——读出声来。

  “嚼”诗开卷染墨香

  晓彧

  (寒假投稿 高一7班)

  清风吹拂,翻开书卷,墨香散溢,暗韵盈袖。读书爱书,这是我享受成长的一种方式。

  我喜欢看书,抿一口清茶,执一支钢笔,听一阵风动,在书中邂逅一个人,结下一段情,或欣喜,或哀伤,或忧愁,或沉思……都融在笔尖,书写属于自己的心之所感,情之所动。

  我爱看书,不只是用眼睛看 ,更喜欢把句子放到嘴中“咀嚼”——读出声来。遇到喜欢的句子,我会用笔轻轻画上属于我的记号,反复“咀嚼”,“嚼”出味道了,再继续读下去。

  读读这样的现代诗吧:“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嚼”在口中,心神里洋溢的是爱的甜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嚼”着舒婷的《致橡树》,我能感受到女性的独立与自尊呼之欲出,而作者把自己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藏在诗中,向每位读者倾诉。

  读读古诗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的《一剪梅》恰是把这缠绵相思愁写绝了,读着读着我不禁微微皱眉,唏嘘叹息。

  “嚼”诗之余,我乐于看书,且执着于看书的环境,这是我相遇《挪威的森林》时落下的“病根”。

  那天是雨夜,绵绵密密的雨丝在窗前嬉戏。风摇动窗子的呼声与雨打在窗上的间断声交织在一起,成为暗夜里和谐的奏鸣曲。窗外是一抹苍翠,被细雨淋湿的叶子展现着新的生机,而窗上滚动的雨珠则为这眼前的景致罩着一层朦胧的纱。我开了窗,细密的雨丝飘进心田,滋润着有些怠惰浮躁的情绪。

  我随手拿起一本书,正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打开台灯,书页上流淌的是静谧。雨丝飘零,有时飞进来的点滴打湿了书卷,或是飞进了那片阴冷的挪威的森林,沁入渡边君的迷惘,直子的忧伤,绿子的微笑。

  苍翠的青春掩饰不了苍白的哀伤。一个雨夜,在那片森林里我静静走过,留下淡淡的足迹。而第二天早上我又翻开《挪威的森林》,却总找不着回到那片森林的小径。那草的芬芳,山的曲线,狗的吠声都定格在晚间的雨丝里。

  由此我总爱在特别的环境里读一本特别的书。现实环境与书中意境相结合,总会散发出别样的韵味。

  一本书,一样景,我钟情于各种景物描写。我没去过很多地方,可我却在书中领略过《尘埃落定》里藏族的风情,《雪国》里日本唯美的雪景,《追风筝的人》里阿富汗秀美的田野……一本本书记录着一幅幅瑰丽的风景画,有的幽静,有的秀美,有的壮阔……是书,带我环游世界,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

  宋真宗云:“书中自有黄金屋。”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书于我,乃良师益友。翻开书卷,墨香晕染,我喜欢体会诗中的悲欢离合,感悟人生的无穷真谛。

  唐某人曰:

  读书如会友,开卷染墨香;邂逅笔尖情,“嚼”出味道来。“读书爱书,这是我享受成长的一种方式。”能在阅读中享受“暗韵盈袖”的开悟之乐,此乃雅趣。而这书,则是风情万种的知己。“我没去过很多地方,可我却在书中领略”藏族风情,唯美雪景,秀美田野…“是书,带我环游世界,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如此,你就是书友智者。

  “我爱看书,不只是用眼睛看,更喜欢把句子放到嘴中‘咀嚼’——读出声来。” “遇到喜欢的句子,我会用笔轻轻画上属于我的记号,反复‘咀嚼’了,再继续读下去。”这是“嚼”的功夫,亦是“嚼”的方法,值得更多的少年分享借鉴。

  从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到舒婷的《致橡树》,从李清照的《一剪梅》到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从《尘埃落定》到《雪国》,从《追风筝的人》到宋真宗的名言,更到雨果莎士比亚的大家哲语,你一路走来,借着书,就好像鸟儿有了翅膀,飞过悲欢,感悟真谛,这大概也是开卷染墨香的少年风采吧。

  2018年2月17日星期六,农历大年初二,23:35评阅

  公众号|悦读致远高中生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