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关于我的小学回忆叙事文章

晓晴分享

  与老辈人上过的学堂比,我的小学好多了;与现代化小学相比,我的小学条件简陋,师资匮乏,有着天壤之别。就是这样一所小学,伴随我度过了愉快的启蒙时期,在我人生的历程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我村的东北角约0.5公里是前寨村,前寨的北面,几乎紧挨着,是后寨村。我村是个不起眼的小村,村东头有座奶奶庙,早些年就有。奶奶庙的西侧是一个大坑。据说,当时有正房三间,蓝砖到顶,里面塑有奶奶的神像,东西各有厢房五间,里面有十地阎君的塑像,栩栩如生。正房的东西两头空缺处,南北各用泥巴打了围墙。大门向南,门外一条南北路,大门两侧,分别有两颗约五丈高的大柏树,郁郁森森,很是壮观。我上小学时,院内的东西房屋已拆除,门前的柏树也没有了,只留下几间堂屋,虽然仍为庙宇,但室内既没有神像,也无人朝拜,成为我们学习的课堂,每日传出我们琅琅的读书声。

  我们的教室很简陋,靠西墙是一块黑板,黑板前方没有教桌,下面摆放着一排排树木锯成的长案,相当于现在的课桌,坐的是自带杌子。教师都是本村的民办教师,称临时教师也可以,因为,有的教师教学时间不长就因故离开了。记得教我们的有位教师叫冬琴的,很快就走了,换上一位叫章银的李姓教师,而后又换上一位叫孟林的苏姓教师。上课时,若不是晴天,光线不好,屋内昏暗。课外活动少,少到几乎没有。小时候,大约是因为缺少娱乐活动,孩子们课间爱做游戏,下课后,我们便围着教室的后墙相互追赶着来回跑,有时也打架。记得有位叫雨生的高年级学生,不知怎么,大家都讨厌他,每日放学,他都独自一人,携了书包,从学校的西侧沿小路神色紧张地一溜小跑着回家,生怕别的同学追赶着欺负他。就是这样一位“人物”,曾经高坐在学校的窗台上,脱掉穿着的凉鞋,指挥我说:“去,去南边水坑里给我洗洗鞋,洗完拿回来。”我当时年幼,对学长的话很听从,就拎了人家的鞋子,到水坑里去洗。那水坑,我们经常跳水、嬉戏。坑旁边,还有一眼土井,后来填埋了。

  课余时间,当然也做过不多的游戏。那时,批林批孔正在火头上,我们曾批判林彪、孔老二,粉碎_后,也曾排练过关于揭批_的三句半,戏词是:“锣鼓一敲震天响,我们四人走上场,下面说个三句半,请看。”记得爱国也是演员,上场后,大约因为紧张,他有些口吃,当别人说“锣鼓一敲震天响”时,他念到“我们_走上场”,无故多出的“帮”字,惹的观众哈哈大笑。还有一件趣事,值得书写。有一位叫何琳的同学,与明朝产生矛盾,放学后,朝明朝坐的杌子上撒尿,第二天,明朝得知后告诉老师,老师责令何琳用衣襟将明朝的坐凳擦洗一遍。现在,何琳早已倒插门远走他乡,成家立业,他人很实在,好久不见了,我真有些想念他。大约上到小学五年级,我们的小学建起了三间南屋,于是,我们便搬到南屋上课。教我们的教师换上孟林。当时_都已垮台,老师布置让学生作文,我将报纸上看来的“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的句子,用到了作文里,受到老师的表扬。

  上小学时,老师教的歌曲也不是很多,大概有:《大刀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放学后,学生们还要在班长带领下,排着队,绕街道喊口号,都是“打倒牛鬼蛇神”、“打倒孔老二”和“无产阶级“”万岁”的应景口号。

  毛主席逝世后,小学曾设过灵堂,全村人胸带白花,到此吊唁和祭奠,有的还如丧考妣,痛哭失声。

  昨天晚上,也就是2015年7月28日晚上,我和本家二大娘和乡亲“四大爷”等在门外乘凉,闲话中,得知有一次战斗曾在我村小学发生过。那应该是1942年的旧历3月4日,是夜凌晨,天色微亮,从各地赶来很多八路军,进驻我村的奶奶庙附近,邻村前寨也有很多日军赶来和进驻,双方成对峙局面。据说,日本人是因为八路军劫持了他们的弹药,怀恨雪耻,八路军闻讯召集人马应战。当时,通往各村之间,八路军都挖有路沟,前寨通往我村奶奶庙的东侧,同样有一条路沟存在。八路军进驻奶奶庙后,在东侧的土墙上,挖了很多洞,机枪、步枪都伸出洞外,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黎明时分,敌人开始顺路沟赶往我村的奶奶庙,这时,敌人的背后,有一支八路军的队伍好似从天而降,他们紧紧地尾随和追赶着敌人,机枪、步枪猛一阵扫射,敌人霎时倒下一片。敌人一面仓促还击,一面向我村奶奶庙一窝蜂地飞跑,没想到,跑近了,被早已躲在奶奶庙的八路军一阵迎头痛击,机枪、步枪炒豆似得响成一片,手榴弹四处开花,直打得敌人嗷嗷乱叫。后来,敌人企图冲进奶奶庙,八路军战士挺身而出,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激战约两小时,日军死伤者众,八路军也有伤亡。战斗结束后,八路军的伤员都由我村村民用牛车送到了肥乡县的南营、北营两村。“四大爷”的哥哥“圆子”也曾用自家的门板送过伤员,回来时还扛回了自家的门板。

  哦,我的小学,曾是乡亲父老的敬神之地,也曾是我儿时的乐园,更会因这场战斗的荣耀而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不可磨灭。遗憾的是,在奶奶庙发生的这场敌我战斗的经历,至今尚未见诸文字,为存史起见,我还是粗略地记下这些文字,有待后来人核实、订正并细化。

  作者|李光清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86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