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忆文章:母亲的音乐时光
最近在办公室里经常可以听到各个年代的怀旧金曲,如60年代的《北京的金山上》、70年代的《甜蜜蜜》、80年代的《万水千山总是情》、90年代的《珠穆朗玛峰》。播放这些歌曲的是一位50岁左右的教英语的男老师,听到动情之处,他还会吼两嗓子。
每次听到这些歌曲,我总会想起我的母亲,那个记忆里年轻漂亮的她。
那个时候的她才不过32岁,会穿时髦的裙子,会烫时新的发型。她很喜欢音乐,家里每天都会播放各种各样的歌曲,有经典的有时下流行的,她最喜欢的是红线女和徐小凤的歌曲。 记忆里,母亲的歌声是温和的,她总是在干活的时候轻轻地哼着这些歌,每当这时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眼睛里散发着光彩。那时的我觉得她很迷人,生活也因这样一位喜欢唱歌和听歌的母亲而变得有滋有味了许多。
于是,在母亲的日日熏陶之下,我也学会了这些歌曲。有时候听她唱我也会在旁边随着唱。她还时常指导我,唱革命歌曲的时候,要庄严,内心要怀着感激之情,唱徐小凤的歌曲节奏要慢一点,音调要随着情绪变化。我当时还那么小,哪里听得懂她讲这些,她看到我为难的样子,便高兴地给我示范。唱完后还问我还不好听,为了表示捧场,我每次都把掌声鼓得很响,这时候我总会看到她露出明艳的微笑。
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她小的时候很有音乐天赋,老是跟着外公给邻居们唱歌。外公喜欢拉二胡,每天晚饭过后都会坐在门口拉几首二胡曲子,母亲则在旁边就着曲子哼唱。每首曲子结束,看客们都会用力地鼓掌,有些人还会塞给她一些糖果饼干之类好吃的。 可惜,后来家道中落,外公把他那把二胡卖了,母亲为了帮补家用,早早便出来干活。繁重的家务将她的瘦弱的身杆压弯,也将那颗文艺的心压扁,母亲再也没有想过要唱歌了。说这段话的时候,母亲的语气里带着淡淡的哀伤之情,我知道她心中有苦,但不知该如何安慰她,也许是注意到了我窘迫的表情,母亲轻轻摸了一下我的头,便又继续手中的活儿。
母亲也曾经动过“女圆母愿”的念头。读小学的时候母亲曾询问了好几次“喜不喜欢音乐”“想不想学弹琴”等问题。我心中自然是喜欢的,也愿意。但同时我也知道钢琴很贵,我家的环境自是承担不起,于是我便以摇头代替回答。母亲见我这种态度,便放弃了游说。
年少的时候父母没有和我们说过家中的光景,可我却清晰记得家里曾有过一段困难的日子。印象里,父母突然变得很忙很忙,他们白天去上班,下班后还要做点小本生意。我想当时候家里一定是穷极了,不然一直对金钱淡泊的父母亲怎么会那么辛苦地赚钱。后来我们家由农村搬迁了县城,母亲说再也不忍心看到哥哥每次搭车回家晕车的样子(哥哥当时也就十二岁,刚上初一)便一咬牙,拿出所有的积蓄加上借来的钱,在城里置了一套房子。搬迁入伙的那晚,哥哥很高兴,我和父母也很高兴。但这团聚是短暂的,为了生计,父母并不能长时间呆在家里陪我和哥哥,他们一个星期才上来一次。
那些年,母亲老得很快,她不再穿时髦的裙子,家里面也不再增添新的音乐碟了。渐渐地,母亲的旧碟被我和哥哥的覆盖了,家里的音乐旋律也变成了孟庭苇,张学友和谢霆锋等这类歌手的歌曲,家里再也没出现过母亲的歌声。
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了我上了高一才有了好转。有一次,我看电视里正播放着红线女的专访,连忙喊妈妈出来看,她看到满脸皱纹的红线女后,用奇怪的语调感叹道:“她都这么老啦!还迁去了香港。”晚上的时候,母亲破天荒地取出红线女的碟,播放她最喜欢的《沙家浜》,曲子一播,所有的记忆也都跟着回来了,她一直随着曲子轻轻地哼唱着,唱完后很不好意思地说:“人老了,声音都僵硬了,高音部分只剩下尖锐的撕扯了。”母亲的声音的确没有了以前的温润,可是我却不觉得难听。
我也曾经设想,如果当时候家里有钱,外公能够让母亲去学音乐,那她现在又是怎样的光景呢?她这一生吃过太多的苦,嫁给贫穷的父亲吃尽了苦头,为身体不好的女儿奔波劳累,为年少叛逆的儿子操碎了心,但我却从未看到笑容从她的脸上消失过。无疑母亲是我心中那首最动听的歌曲,她用她的勤劳坚强让我懂得生活要永远向前,即使穷困潦倒也要有诗和远方,因为它们代表着希望。
【本文作者:诉非(微信公众号:诉非s)】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