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生活感悟文章:自以为是

晓晴分享

  这几年总想学首新歌,奈何词,老也记不住;难得去趟KTV,根本不好意思拎起话筒。为什么?

  担心人笑话,人总是怕给人说成老古董。可事实就是如此,一晃奔四张去的人,焉能跟小年轻们相比。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为什么会记不住词,原因是不入心。为什么这么说?

  词的内涵真心不够,唱功也一般,这只是我个人觉得啊,没有诋毁之意。

  相比之下,我还是喜听以前的老歌,韵味无穷,特别是词作的好,词好了整体就会好很多,一个是韵律,韵律好了,就朗朗上口,易记,好学。

  有人肯定会说,那你怎么不唱【世上只有妈妈好】,那个最好记,几乎人人都会。

  还别说,就这么首歌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用童声唱出来简直就如天籁之音,直逼人的灵魂。

  不光这首,有很多很多的老歌,到现在都值得反复的听,里面真正有大学问。

  九十年代时候迟志强有一首歌叫【十三不亲】,估计年轻一点的没有听过,没关系,百度依然可以搜来听。

  为什么拿这首歌来说事,歌词好,写出了真实的人性,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你用心听一遍,会深刻体会到厚此薄彼四个字,在亲人身上仍然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类似的厚此薄彼并不是刻意为之,然最后就成为了歌词里写的那样。

  父母、子女、夫妻、金钱,亲戚朋友、都不足以亲。

  什么最亲?粮食,因为它是你活着的每一天赖以生存的东西。

  当然歌词里也说到兄弟、姐妹比较亲,意思就是不是外人,即使肉烂了也在锅里。其实,也不尽然,你没见兄弟好几个因为金钱利益的撕逼场面,另外,推诿责任的时候,比真正的敌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分吗?

  就是这么过分。

  二胎放开以后,网传有这么句话:二胎的放开是为了给孩子再寻一位亲人。

  我初才听,不禁乐了。想法挺美好,现实太残酷;一句话来总结:言之过早!

  我们怎么界限“亲”字的概念?

  心存善意?

  恐怕不是,我们对一个刚刚认识的朋友尚会如此,对一个小动物,亦能做到。

  你落难了,施予你援手?

  这个完全说来,也算不上,尤其当一个国家发展到目前这种的地步,最起码的人文关怀,那都不是事(但要你真的落难了恼火了没米下锅了,不能是欺骗。因为骗子多,好人也都被忽悠怕了)。

  完全理解你的意思,跟你能保持相当的默契?

  估计他得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才行,要不然最起码得是陪着你过了钻石婚的夫妻,要不,没有人能够做到。

  说到这里,答案大概能够揭晓了:喔,原来“陪伴”,才是最“亲”的!

  说来惭愧,放眼看过去没几个人完全做到了的。就像【十三不亲】歌词写的一样,父母终有一天会撒手而去,儿子会娶妻,女儿会嫁人,亲戚分穷富,就连我们数着的钞票,我们挂之后,也变成废纸一堆。

  陪伴似乎变得很有限,一个人对亲人的概念先是寄望于老伴儿,老伴儿死了只能寄望于儿女。如若养子不成,一个子女也靠不住,那么这个人大概也就这么着了。首先心凉了!

  指望其它人?基本白搭。

  美国某大学做过一个实验,估计很多人都有听说。

  说是某教授让他的一个女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难以割舍的20个人的名字。然后觉得不重要的再依次删掉,这个女学生照做,当删掉还剩四个人的时候,这个女学生无论如何删不下去了,这时黑板上只剩下了四个人,父母、丈夫、妻子。

  教授平静的说:再删一个。

  她迟疑着,艰难的做出选择,划掉自己父亲的名字。

  教授又平静的说:再删掉一个。她迟疑着又划掉自己母亲的名字。

  请再划下一个,教授声音再度传来。

  她惊呆了,她颤抖地举起粉笔,缓缓的划掉了自己儿子的名字,之后她痛苦的哭了……

  这样的试验让人匪夷所思,按说最亲的人应该是你的父母和孩子,父母是养你的人,孩子是你亲生的,而丈夫是个外人,是可以重新去找的,但为什么最难割舍的人却是他呢?

  这就是人性,内心里最真实的想法,说到底一个人需要的是陪伴。

  有很多人会说:喔,原来人都是很自私的,只顾想着自己。

  错!他需要陪伴,是因为他还活着。

  比如我们重新做个试验,准备二十个人的名单,让她再来做个选择,题目是:你一个人的命可以换二十个人的其中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你选谁活着?

  我估计她留下的人里面未必就有自己的男人了。

  许是父母或是孩子,敢肯定的是她对留下来的人,一定怀着深深的祝福!

  自私只是辩证的说法,一个人永远也不缺为爱的奉献精神。要不,整个ZH民族早就亡国灭种了。

  所以有时候想想,我特能体会父亲的不易。奶奶住院以后,父亲一直陪伴着奶奶。鞍前马后,出钱出力。即便是在平常的生活当中,也一直尽心尽力的侍奉。

  奶奶住院以后,我一直在假设以后的生活。我在想,当我的父母逐渐年迈,我能做到什么份上?能比父母对奶奶做的更好,更周全?

  我给不了确切的答案。或者说,我没勇气,也不敢去承诺任何的答案。

  前几天公众号里发文【那个你最在意的人】,有网友在下面跟评:我想问你在外面有那么忙吗 几个月都忙不得回去吗……我觉得不管再怎么忙还是要陪爷爷奶奶。

  我回复:呵呵。我几个月就得回去一趟?恐怕奶奶本人也不会用这种思维逻辑来衡量我孝顺或者不孝顺吧。我说,不麻烦你劳心了。

  有点颐指气使了。不过我为什么这么说?

  反问一句算是回答:你以为我就在镇上或者老家县城就业啊,说回来就回来,那么容易?我也想呢,但什么事它的发展趋势,绝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的命运,也大多如此。相信有很多人深有体会,要不然这社会上也不会有什么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空巢青年…

  另外,回身乏术让人变得苍白无力,太多时候,我们急急抽身回转的步子根本赶不上事情吹灯拔蜡的发展速度…

  如之奈何?

  真的,相当一部分人过着猥琐不堪的人生,手机键盘上却所向披靡,他们最擅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审判别人。妥妥的圣人婊,道德遵守一塌糊涂,道德绑架别出心裁。

  我倒是特想问,亲,你给你爷爷奶奶买过几颗糖甜甜嘴?好了不说爷爷奶奶,就说你爸爸妈妈,你又买过几回?你做过几顿饭给他们吃?就连简单的爸爸妈妈的称呼,你能清脆的喊上几声?对了,你几个月回去一趟?还是你三天回去一趟?每次回去都管父母要钱?

  为什么你也是寥寥草草呢,你很忙吗?貌似你跟我差不了多少,半斤八两而已

  因为现实里我见多了这种人。

  几年前,我隔壁村就有一家。那家有个老人,貌似儿孙很出息,老大老二老三都混去省会城市了,经商的经商,从政的从政。老人跟务农的小儿子一起生活,其它几个出息的哥哥一回来就大包小包买吃的给老人,这无可厚非。

  吃饭的时候,大家争当孝顺,一个个拼命的往老人碗里夹菜,还嘱老人吃,还要看着老人家吃。仿佛只有老人用心的吃完了,就能表明他们孝顺了一样。老人稀罕这些儿孙,心疼他们各自的好意,顾不得自己的身体状况就全部给吃了。当着儿孙们的面儿,吃的很开心。当然,孝顺儿孙们也都心满意足,饭吃罢,说些客套祝福的话以后,呼啦啦都开着车走了。是不是皆大欢喜?

  然故事还没有结束,他们前脚走,小儿子带着老人跟着就去村卫生所打针输液去了。小儿子边伺候老人边骂:一个个的神经蛋,这哪是孝顺,这不是回来添乱嘛!

  表达孝顺应当如理如法,不需要多少智慧,能多些耐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即可。

  我从来都反对来我家的亲戚给我奶奶夹菜。我说,要夹也是我爸来夹,老人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我爸我妈最清楚。是不是我太苛刻?剥夺了他们尽孝心的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想。

  如果他们真能替代我爸爸,让我喊他们爷爷我都愿意。可是,能吗?不能,就是这么简单。

  我从年关以后出来,就再没回去了,快一年了。

  但好吃的好喝的每月都往屋里寄,我知道我爸会拿出来分配,也只有他能够分配了。

  至于陪老人,那是我爸爸当儿子的应当尽个人能力悉心去做的。当然我也回来,可我回来即便能呆些时日,又能呆上多久呢?

  是不是很不孝?但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我要把这之间的关系账算这么清?

  因为我清楚的明白,如果我现在不努力,我的爸爸妈妈以后可能就没人有能力赡养了。

  今天奶奶的情况有些不对,意识已时有模糊,票我昨下午已订下,就是担心是否能赶上。现在用心急如焚已不足以形容此刻的心情。

  家庭群里酸不溜秋的抱怨炸开了锅:好可怜啊,谁让我们没本事把她养在身边。

  说给谁听呢?你够资格去养吗?老人好好的时候,你去接,你问问她去不去?

  诸如此类的话还有:难以想象在没去医院时,她一人在家是怎样度过的,又有谁知道啊。

  我直接艾特:真是老人一个人在家?那还用等到这个时候?难过心疼并不是你一个人才有。有说这话的功夫还不如念点佛号回向给她老人家。

  我特别疑问,说这话是几个意思?我父母俩人合起伙来虐待我奶奶了?置我奶奶于不顾了?

  当然,现在争论这个不合适。一是,不是时候,二是,本为一家,又有什么好争的?但活了几十年的人,总要讲些道理嘛,说话过一点大脑,多尊重一点事实,多体谅一下别人的实际情况。毕竟,你以为的你以为,并不是你以为的那个样子啊。

【本文章由微信公众号:北地原创(id: bdyc001)】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1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