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人际交往的文章
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宿舍人际交往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宿舍人际交往的文章一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
1.学生宿舍环境也是引起宿舍关系紧张的原因第一,学生宿舍一般是按照同一班级随机组合来进行分配的。就我校而言,汉语言班级宿舍有新疆本地学生和内地学生,宿舍成员基本来自五湖四海。而民语言班级宿舍有维吾尔族学生,又有其他少数民数学生,宿舍成员覆盖了天山南北。这样就存在宿舍各成员之间的不可选择性。第二,除边远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之外,多数学生没有过集体生活的经历,学生们的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价值标准和个性特征也是天壤之别,这样使得宿舍内部相互之间自然形成屏障。第三,语言障碍也是引起宿舍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虽然有过预科一年的汉语学习,但在听说、理解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对于部分民汉学生合住宿舍,由于语言障碍,影响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
2.学生自身心理特点是制约同学宿舍关系不和谐的主要根源第一,性格方面的原因。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将宿舍的不和谐归咎于性格差异。一般性格障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第二,自私心理是腐蚀宿舍关系的祸害。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自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到大学过集体生活中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第三,就是猜疑心理。猜疑心理的人在交往中的一般表现是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第四,嫉妒心理。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
二、改善制约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的措施
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学生宿舍关系问题是社会以及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1.学生自身方面第一,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在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础与保障,为此要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良好地交往心理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要学会尊重他人,重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第二,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一是正视,二是沟通,三是包容,四是真诚,五是欣赏。
2.学校方面从学校层面来讲,要做好哪些工作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学校要发挥教育阵地的优势,做好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心理是健康的,但还有部分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所以,学校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第二,要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社区应做好规章制度和管理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学生宿舍内部和谐的环境规章建设,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宿舍关系的氛围。第三,宿舍环境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多数从家庭生活到学校集体生活的孩子来讲,宿舍条件不好,很难使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时不能保持最佳状态。所以从学校层面来讲,要进一步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
3.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和生计,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中华传统文明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宿舍人际交往的文章二
1对象与方法
1.1施测被试采取配对组设计,将经过前测最终确定的24人配对入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男生2人,女生10人,两组样本同质,被试变量平衡。实验采用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比较实验组、对照组后测结果考察实验效果。干预程序为对实验组进行6次团体心理辅导,每周1次,每次2小时,对照组不参加[7]。以人际关系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为支撑的实验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1.2统计处理采用Excel和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组成长日记进行质性分析。
2结果
2.1实验组、对照组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测、后测结果比较见表2。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得分无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该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组内比较,实验组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得分前测、后测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在该量表上的前测、后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经过团体心理干预的被试群体人际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未经过团体心理干预的对照组被试群体人际关系未得到显著改善,这与郑凯、何元庆等关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后测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2.2实验组、对照组的人际信任量表前测、后测结果比较见表3。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人际信任量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该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组内比较,实验组的人际信任量表前测、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在该量表上的前测、后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实验组经过团体心理辅导的被试群体,其人际信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实验效果明显。这与郑凯、何元庆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后测人际信任量表上得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可能与入组成员筛选标准、辅导方案设计等不同有关,本研究被试入组标准为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9分,而郑凯、何元等研究被试入组标准为≥12分。
2.3实验组成长日记定性分析结果成长日记是为实验组被试专门设计的一本小册子,作为每次团体心理辅导后的延伸作业,分为6次,通过被试自评的方式进行,记录自身的成长及变化,包括认知、情绪、行为等层面。摘录有代表性的自评记录(见表4)。这与杨爽,王瑶等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效果有一致性,被试自我成长日记中体现了自我认知的探索、调整、同化和顺应机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情感支持,交往主动性循序渐进发生[9]。
3讨论
3.1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测、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在该量表上的前测、后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干预效果明显。团体成员成长日记自评及活动效果调查问卷也显示,实验组成员对自我有更深地理解,更加悦纳自己,掌握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团体心理辅导之所以能够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性质决定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成员间的交往互动,为团体成员创设了真实的人际交往环境,成员间可通过互相观察、学习、体验,习得新的角色承担技能和社会经验,并将其有效地迁移于现实生活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解决交往困扰;二是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针对性强、持续有效。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以人际交往理论架构为基础,遵循相识-自我探索-角色承担技能训练-交往信任培养-团队协作的漏斗式设计原则,环环相扣且操作性强,体现了人际交往由开始、发展到信任、安全感建立的基本规律,团体成员最终习得了人际交往的良好互动模式;三是团体成员积极配合并愿意做出改变。团体成员均为自愿参加,有较强的求助意识,愿意配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各项要求做出认知行为改变,能够积极主动地将习得的角色承担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否则,将难以取得实效;四是团队队长本身的素质很重要。团队的队长要有好的人际交往素养,对团队成员有亲和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值得信任,并能够从容带领团队深入探索,具有人格魅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与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默契配合。
3.2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信任度的思考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人际信任量表前测、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信任度的有效方式,实验组被试人际交往信任度提高,团队归属感强,干预效果明显。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人际信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受双方所处的情境、文化氛围、个性品质、交往频率等多因素影响。心理学上倾向于将人际信任看做是对某种交往情境的反应,当确认交往情境是友善、真诚时,个体易形成对交往情境中他人的信任,否则不易形成人际信任;研究发现,被信任者具有的特定人格特征是影响其获得信任的重要因素,当交往个体具备真诚、诚实、宽容、善良、责任、忠诚等个性品质时,双方易产生人际交往信任;交流本身产生信任,缺少沟通阻碍信任的形成,研究表明,经常参加各种活动的人要比不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人际信任水平高,交往的频率和熟悉度使人际交往的信任阈限降低,信任度提高[2]。团体心理辅导恰恰为团体成员设置了一个友善、真诚的交往情境和氛围,使团体成员愿意敞开心扉-彼此熟悉-初始信任-互动深入,真诚的交往等积极经验增强了彼此的信任,当成员间能够彼此预测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时,交往的确定感又使每个人感受到更多的安全体验。同时,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人际信任量表后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被试群体人际信任感的情境迁移力不够,应该重视人际信任情境迁移力的培养。在真实生活环境中努力营造温馨、关爱、真诚、尊重的交往情境,遵循包容、信任的建设性交往原则,积极开展优秀个性品质社会认知训练、亲社会行为自我概念训练等,将习得的信任交往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大胆实践交往能力,增强自我安全感和人际信任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3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团体心理辅导后续跟踪研究需要深入开展,了解被试群体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的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人际关系的改善状况,了解其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习得的人际交往经验、角色承担技能是否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迁移和应用,同时对其相关他人(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等)进行后续回访;将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进一步细化、系统化,围绕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主题设立子项目,如人际信任提升、利他行为实践、自我概念社会认知表达、社交焦虑情绪管理等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使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更加体系化,实现某一主题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体多翼化格局。
宿舍人际交往的文章三
[摘要] 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一直没有得到高校管理层足够的重视。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从高校人际关系危机的主要表现、造成高校人际关系危机的因素和如何处理寝室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 寝室 人际关系 危机
新学年伊始,高校都将迎接新同学报道,尤其是大一新生,他们经历“10年寒窗苦读”,来到与以往生活、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截然不同的高校。人们不禁要问,他们能快速适应新的环境么?同学之间能和谐融洽相处么?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因为大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大家如何相处,如何解决寝室内部及寝室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了摆在新生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高校寝室人际关系危机的主要表现
1.人与群分。在一个寝室里,甚至几个寝室可能出现不同的群体,性格相投、爱好相近或者是同乡等经常在一起,相对于一些不合群的人和他们保持距离互不“侵犯”。
2.缺乏彼此关爱。寝室里,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和争执也难于完全避免,可是有些同学在处理寝室关系失败后,选择了调换寝室或者独住,如果这时没有人协调,则会加剧人际关系已有的裂痕。一个人如果被别人冷落,或被拒绝于团体之外,他便会产生孤独感,精神会受到压抑,严重还会产生无助、绝望的情绪,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3.过分求全,处处忍让。有的人一味迁就别人,别人做的对他接受,做的不对他也接受。有了意见也不愿提,怕伤了和气,怕别人报复自己。
4.过分维护自己。对别人缺少宽容,以自我为中心,言谈举止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这种人在群体中不被接纳,常常不受人欢迎,有意无意被群体孤立起来。
二、造成寝室人际关系危机的主要因素分析
1.打扫卫生缺少主动性。寝室卫生由谁来做,怎么分配,谁来监督。虽然学校也可能定期检查卫生,但这治标不治本,现在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以前在中学,可以说是整个家庭都围着他转。来到新的集体,有些人还以自我为中心,作风懒散,搞卫生不主动,爱干净的同学一旦意识到自己成为寝室里唯一的“清洁工”,心头的不快就自然堆积起来了。
2.作息时间的冲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起居习惯,有的人喜欢早起晨读或晨练,有的喜欢熬夜,成了“夜猫子”,这样势必对他人有影响。这样的矛盾在没有熄灯制度的寝室尤为突出,更有甚者为了报复自己头天晚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第二天起床时也故意将脸盆、椅子的声音搞大。如此一来二去,形成恶性循环。
3.经济利益的计较。现在,绝对多数新生住在公寓,每月要交水电费。在关系融洽的寝室中,分担水电费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然而,一少部分同学过分计较寝室经济利益分配的“绝对公平”,从而引发一些不快。
4.语言无意中伤人。论及某个话题时,有的人好胜心强,总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抗拒别人的意见,甚至强迫人家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就容易激发别人的抗拒心理从而引起对方的反感。
5.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很苦涩沉重的体验,其实质就是对自己的过低评价,自己瞧不起自己。若长期被自卑情绪所笼罩,就会逐渐形成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胆小孤僻、自欺欺人等不良的个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融洽与沟通。
6.不良嗜好。寝室是大家共同休息的地方,有的同学喜欢在寝室里抽烟、打牌、喝酒,闹得寝室烟雾弥漫、一片狼藉,让别人被动吸烟影响休息,当然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也会引起寝室内人际关系的矛盾。
三、如何处理寝室关系
一个环境整洁、人际关系和谐的寝室需要大家共同建立和保。为此,需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辅导员老师要重视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除了进行思想教育外,学校还应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所遵循,管理者管理有据。
2.加强自身修养。每个学生要做到自尊、自重、自强,严于律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娇气,热爱集体,积极主动参加公益活动。在人际交往中要与人为善,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反省自己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注重平等和包容。不管个人的情况如何不同,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一份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要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包容。对于诸如不同的性格、口音、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信仰、爱好、生理问题、心理问题等因学会包容,小事上不要过于计较。
4.提高交际技巧。一些学生由于交际能力有限,导致人际关系方面的误解和困惑。也许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由不同的人说出,可能讲出的效果截然相反。因此有必要提高人际交往技巧。
5.开诚布公解决问题。一旦寝室里出现某些矛盾问题,当事人应坦然面对,不要憋在心理,应积极通过适当方式摆出来,坐在一起真诚的与对方商量,力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久拖不决,反而使矛盾越来越深。
6.完善管理体制。现在,学生寝室大多采取公寓管理体制,提供了学生生活的硬件,但在软件方面,即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顾及太少,这就对后勤管理提出了要求。
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但维护好寝室人际关系,不仅仅只是学生本身的事,它既需要高校领导层的重视和辅导员正确引导,也需要学校建立完善的寝室人性化管理制度。
看过“宿舍人际交往的文章”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