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故事大全>历史故事>

古代历史故事高中

海露分享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代历史故事高中,欢迎查阅。

古代历史故事高中1

唐朝时,封建经济繁荣,国势强大,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为了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末期,日本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并成行的就有13次之多(有一次仅达百济),还有一次是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赴唐的日使,久未归国,派使团前往迎接),两次是"送唐客使"(送回唐朝的专使)。使团中有许多留学生,还有留学僧,其中不乏好学之士和学识渊博之人。

中国人也不断东渡日本进行中日文化交流,其中贡献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俗姓淳于,生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逝于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他是扬州江阳县(今江苏省扬州)人,14岁时进扬州大云寺,从闻名天下的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在名师的指引下,鉴真的学业突飞猛进。三年后,他离开大云寺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龙兴寺学戒律,并受"菩萨戒"。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他云游四方求学,到过洛阳、长安。景龙二年,他20岁时,由律宗法师弘景主持,他受了"具足戒"。此后,他不断钻研佛教经义,对律宗有很深的研究。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鉴真回到扬州大明寺宣讲戒律,听他讲经和由他授戒的弟子达四万多人,这时,他已是学识渊博、威望很高的佛学大师了。他还不断组织僧人抄写经书,多达33000多卷,他还设计建造过寺院80多所,日本来到大唐的留学僧也都仰慕他的佛学造诣。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大唐。随团前来的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冬十月,荣睿、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表达日本仰慕之意,并说:佛法虽然流传到日本国,可是还没有传法授戒的高僧,请"大和上东游兴化"。鉴真问寺内诸僧,有谁愿意应此远请。众僧默然。良久,才有一僧名祥彦者说:"彼国太远,生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生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克,是故众僧缄默。"鉴真听后说:"为法事也(为了宏法传道),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也。"鉴真去意已定,从此,就开始了东渡日本的准备。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十月十五日,日本第10次遣唐使归国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备真备、大伴古麻吕和仕唐多年、历任唐光禄大夫、御史中丞、秘书监等职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等也准备回国,他们同到扬州延光寺参谒鉴真。藤原大使说:"早闻大和尚曾五次东渡日本欲去传教,今日得见,万分荣幸,若大和尚仍有此愿,弟子等有船四艘返日,应用物品俱备,不知肯同行否?"鉴真虽已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但为了传教授戒,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及文化交流,便应允了日方恳请。

鉴真欲再度赴日的消息在扬州传开后,有关寺院为阻挠此行,严密防范。这时正好鉴真弟子仁干从婺州(今浙江金华市)来扬州,密知师父将要远行,遂暗中约定由他备船在江头接候。十月二十九日晚,鉴真及弟子工匠等24人从扬州龙兴寺潜行至江头,迅即登船启程,出大运河入长江,直趋苏州黄泗浦(今江苏省常熟县黄泗,即黄歇浦)与日本遣唐使船队会合。

鉴真带去的物品有如来、观世音等佛像8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7种、华严经等佛经84部300多卷,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真迹行书等字帖三种。

古代历史故事高中2

耶律父子建辽后,又经过了辽世宗、辽穆宗两朝。到辽景宗耶律贤即位时,中原已进入北宋时期。北宋初年,日渐强盛的辽国一直是宋朝的劲敌。为了争夺黄河以北的土地,两国之间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战争。在辽国的统治阶层中,有一位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萧太后,为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萧太后名绰,字燕燕,契丹人。生于公元953年,是辽国北府丞相萧思温最喜欢的女儿。萧太后自小聪明智慧,有一次,萧思温让几个女儿一道扫地,观察下来,只有燕燕扫得最干净。他心里在说:“这个姑娘以后最有出息。”

后来,萧燕燕被招入宫封为贵妃。辽景宗耶律贤即位后三个月,她就被立为皇后,那一年她才十六岁。契丹族的女性对射箭、打猎等十分擅长,燕燕在这方面同样拿手。

景宗即位时,面对的是一片乱糟糟的局面,他想大干一番,萧皇后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景宗常对大臣说:“你们凡是写到皇后的讲话,也要用‘朕’字,这可要作为一条法令定下来!”可见,萧皇后那时就已初步显露了政治才干。

景宗三十五岁时患病去世,儿子耶律隆绪继承了皇位,他就是辽圣宗。景宗在遗嘱中强调:今后国家大事都要听皇后的指挥。圣宗当时只有十二岁,萧皇后就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开始掌管辽国政权。那一年她才刚刚三十岁。

一个寡母,一个幼子,面对的是部族许多人不服的眼光,外边又传来不少打仗的消息,萧太后感到十分担忧。她哭着向丈夫的旧臣流露了内心的忧虑。这时,耶律斜轸(zhěn)、韩德让等说:“我们都是先皇的老臣,只要你信得过我们,有什么可怕的!”

韩德让出于对朝廷的忠诚,对萧太后忠心耿耿。无论是外出作战,还是对内管理国家,他都竭尽全力,使萧太后与辽圣宗逐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后来他被辽圣宗赐名为耶律隆运。

公元983年六月,辽圣宗尊自己的母亲为“承天皇太后”,这就是历的“承天后摄政时期”。在军事上,她全力信赖和依靠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耶律休哥被萧太后任命为南方军事总负责,镇守燕(今北京);而耶律斜轸因为有治国的才干,萧太后早就将让他娶了自己的侄女,并委任他为北方的机要大官。

过了三年,宋朝将领曹彬、米信等人向辽国发起进攻。耶律休哥率军断了宋军的粮道,以一支轻骑兵对宋军脱离大部队的零星官兵进行打击。萧太后也亲自率军追击。宋朝官兵在逃跑中惊惶失措,互相踩踏,死的死,伤的伤,损失过半。还有不少宋兵跌入河里,结果造成河水阻塞。由于战功显赫,耶律休哥被萧太后封为“宋国王”。

与此同时,耶律斜轸率领军队与宋朝名将杨业在山西展开激战,并将杨业俘虏。耶律斜轸立了大功,被萧太后加封“太保”的名号。后来他随太后南下,途中不幸逝世,萧太后还亲自赐予棺材,参加了他的葬礼。

萧太后在掌管辽国期间,虚心依靠将领,任用汉人不加怀疑。她制订了重视耕种、减轻农民赋税的政策,教育儿子学习中原文化。在她的教诲下,辽圣宗通晓中原文化,能写出“乐天(唐代诗人白居易)诗集是吾师”的诗句,还能用契丹文翻译白居易文集与臣下共同欣赏。辽圣宗还喜欢读《贞观政要》这部书,从中吸取治国的经验。

当萧太后把政权交还给辽圣宗时,辽国的国力已经相当强大了。

古代历史故事高中3

晋国自从晋悼公起用了赵武,又做了中原的霸主。到了他儿子晋平公的时候,就慢慢地衰落下去了。公元前531年,楚庄王的孙子楚灵王进攻陈国和蔡国。这两个国家派使者向晋国求救,普平公回绝了。这等于说晋国不再是中原诸侯的领袖了。齐国的国君齐景公[齐桓公第四代的孙子]就打算接着晋国来做霸主。他听到楚灵王进攻陈国蔡国,吓得晋国不敢出兵去救,特意打发使者到楚国去观察一下,想看一看这个“蛮子国”到底有多大的实力。齐国的大夫晏平仲做了使者。

楚国君臣听见齐国派使臣到这儿来,成心要把齐国的使臣侮辱一番,显一显楚国的威风。他们知道晏平仲是个小矮个儿,就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窟窿,叫他从这个窟窿钻进去。晏平仲看了这个窟窿,听了招待的人说的话,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要是我上‘狗国’来,就得钻狗洞。要是我来访问的是‘人国’呐,就应当从城门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烦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国家?”招待他的人立刻把晏平仲的话告诉了楚灵王。楚灵王没说的,只好吩咐人大开城门,把他迎接进来。

那些个迎接他的楚国的大臣们说了好些个难听的话讥笑齐国和晏平仲,全都给他拿话驳回去。他们再不敢随便张嘴了。

楚灵王见了晏平仲,取笑他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平仲说:“这是什么话?临淄城里挤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一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走路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呐?”楚灵王说:“那么,为什么打发你来呐?”晏平仲打着哈哈说:“大王您这一问哪,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又怕犯了欺君之罪;实话实说吧,又怕大王生气。大王,您说我该怎么办呐?”楚灵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平仲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呐,就派下等人去。我最没出息,就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灵王也只好陪着笑。

到了坐席吃饭的时候,武士们拉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过去。楚灵王问他们:“那个囚犯犯了什么罪?哪儿的人?”武士回说:“是个土匪,齐国人!”楚灵王笑嘻嘻地跟晏平仲说:“齐国人怎么那么没出息,做这路事情?”在场的楚国大臣们得意洋洋地笑了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子晏平仲可丢了脸了。哪知晏平仲脸不变色,正经八百地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橘柑,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橘柑,一种到淮北,就变成了又小又苦的枳。为什么橘柑会变成枳呐?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干活,一到了楚国,就当上土匪了,也许是水土不同吧。”楚灵王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给大夫取笑了!是我不好,请别见怪。”楚国的大臣们都觉得自己不是晏子的对手,大家对他不得不尊敬起来。

晏子使楚回来,对齐景公说:“楚国虽说城墙坚固,兵马强盛,可是国君狂妄自大,文武大臣中没有了不起的人才。咱们没有什么怕他们的地方。主公只要整顿内政,爱护百姓,提拔有才干的人,远离小人,齐国就能强盛起来的。”他把当时称得起数一数二的兵法家田穰苴推荐给了齐景公。后来晋国发兵侵犯齐国的边疆,夺去了几座城,燕国也趁着机会来侵略。齐国的军队经过田穰苴的训练,跟以前大不相同,纪律很好,士兵们很勇敢,晋国和燕国的兵马远远地望见就给吓跑了。田穰苴率领着大队兵马一直追下去,杀了好些个敌人,收复了给敌人夺去的那几座城。晋国和燕国只得来跟齐国讲和。

齐景公任用晏平仲为相国,田穰苴为大司马[官名,管军政]。中原的诸侯知道了,不由得对齐国就另眼看待。晋国的名声和势力反倒不如齐国了。

古代历史故事高中4

吴三桂杀害永历帝后,清顺治帝给他很重的奖赏,封他做平西王,让他镇守云南、贵州,给他许多特权,管辖两省的文武官员,可以随意任免官员;处理军民一切事务,还可以开矿山,煮井盐,铸造钱币,清廷每年还要拨给他饷银九百多万两,占了国库的很大一部分。吴三桂自恃功高,在云南称王称霸。

公元1662年,顺治帝去世,才八岁的康熙帝即位。顺治帝临死前有遗诏,命鳌拜等四个满洲大臣做康熙的辅政大臣,帮助处理国家大事。鳌拜立过战功,手握兵权,根本不将小皇帝放在眼里,更不愿意与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商量,什么事情都独断专行。甚至到康熙帝年满十四岁亲自执政以后,他还把持朝政,敢在朝堂上诬陷辅政大臣苏克萨哈,逼迫康熙帝违心地将苏克萨哈处死。

鳌拜成了康熙帝头一个心腹大患,成为康熙帝要清除的一个目标。但宫中卫士多是鳌拜挑选的亲信,不能信任。康熙帝就借口要练习摔跤,从贵族子弟中,挑选十多个棒小伙进宫,陪他摔跤。暗地里却给这些小伙伴作了布置。一天,鳌拜大摇大摆地走进内宫时,宫门突然关上,他自己的卫士被隔离在宫门外,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少年,突然跳出来,将他团团围住,拽手的拽手,扳脚的扳脚,将他摔倒在地,捆绑起来。接着,康熙帝下诏宣布鳌拜的罪行,将他投入监狱。

清除鳌拜后,就该解决吴三桂的问题了。当时,骄横跋扈的藩王,不止吴三桂一个。广东有平南王尚可喜,福建有靖南王耿仲明、耿精忠。他们都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原明朝官员。因为跟随清军入关打农民军,打明朝军队,打反清义军卖力,立了“大功”,受到清朝的奖赏,都有许多特权,因而非常骄横起来,不再肯服从清朝的指挥,妨碍清廷政令的统一,成为潜伏着的新国家的特大祸害。这三个藩王,被称为“三藩”。

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严重性,他将“三藩”与治理黄河、办理漕运作为三件最重要的国家大事,写成字条,悬挂在宫殿的柱子上,天天念叨。他一直在苦苦思索,找个什么办法,削弱并消灭“三藩”。

“三藩”也深知清廷对他们的不信任,迟早会对付他们,但一时还吃不准会采取什么措施,严厉到什么程度。他们心怀鬼胎,要试探一下朝廷的态度。平南王尚可喜老了,就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告老还乡,但要求将王爵传给儿子,继续带兵镇守广东。康熙帝也想借此机会试探“三藩”对撤藩的承受程度,就顺水推舟,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要撤销靖南王府,王爵不能继承。理由是广东安定,不必再设藩王镇守。

这个答复,深深震撼三家藩王。吴三桂一面加紧准备造反,一面邀靖南王耿精忠一道再上奏章,请求康熙帝同时将“三藩”都撤掉。接到奏章,康熙帝冷笑说:“他们竟想威胁我!”就交给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大臣们意见不统一,有主张撤的,有主张不撤的。最后康熙帝决定,这些藩王掌握兵权太久,拖得越久,越不容易解决,索性一次解决,三藩都撤,将全部人员、兵马迁到关外去。

吴三桂本意是希望康熙帝会作出些挽留的姿态,他们就顺水推舟留下来。谁知康熙帝会这样决断,他又惊又恨,决定起兵造反。公元1673年农历十一月,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清廷的檄文,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并写信与平南王、靖南王及各地老部下,还有台湾的郑经,要他们共同起兵造反。

吴三桂宣布恢复明朝的发饰、服装,革除满洲的习俗,要替明朝报仇雪恨。但是,他引清兵入关、绞死永历帝的斑斑劣迹如在眼前,人们怎能相信他“兴明讨虏”的宣传?他的造反,完全是个人野心所致。

不过,对清王朝高压政策长久感到愤怒的人们,还是找到了一次抒发胸中闷气的机会,所以,头几年内,许多地方都起兵响应,大半个中国都沸腾起来,清廷的统治岌岌可危。吴三桂的兵马打到了湖南、江西。

康熙帝临危不惧,停止执行耿精忠、尚可喜两藩的撤藩命令,将他们从造反行列中暂时分化出来,孤立吴三桂;同时迅速调兵遣将,阻挡吴三桂的进攻。

由于吴三桂在军事上犯了错误,他的军事攻势持续了几年就停止了。双方在西北、西南、中南、华南相持了八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七十八岁,等不及了,在湖南衡阳匆匆忙忙地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周。可是到这年秋天,他就病死了。

此后,形势大变,清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到公元1681年,清军攻下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自杀,“三藩”的叛乱终于彻底平定。

古代历史故事高中5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

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种悲惨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欢把他的歌写下来,这会儿写得更多了。《离骚》这首有名的长长的诗歌,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日子过得挺快,十几年过去了,屈原还没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忧虑国家的前途,日里梦里,老想回楚国的国都郢都。他想借山川景物来排解他的爱国忧愁,结果反而更加伤心。楚国的政治这么腐败,秀丽的河山逐渐被秦国抢去,楚国太危险了。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劝楚王,事实上已不太可能。有人对他说:“你何必留在楚国受这份罪呢!”屈原说:“我怎能扔了家乡、扔了父母之邦啊!鸟飞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啊;狐狸死了,头还向着土山啊!救国的道路漫长漫长啊,我不能离开楚国,我要上下寻找救国之路啊!”

坏人掌权,楚国的大难终于临头了。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打下了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得放声大哭。这时,他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他知道楚国已经没有希望了,可不愿意眼看楚国被毁,自己的土地、人民落在敌人手里,他要和楚国同存亡,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以身殉国了。

渔民和附近的庄稼人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子呢?他们划着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献给他。他们为他招魂:“屈大夫,你回来啊!”后来,人们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这一天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为龙船在江面上竞赛,用这样的仪式来纪念屈原。再后来,逐渐就变成全中国的一种风俗了。

楚国的屈原死了,赵国呢?赵主父死后,赵惠文王拜他的弟弟赵胜为相国,封为平原君。平原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结交天下各种人物,把他们收留到门下供养着。这种收养门客的做法,当时成了风气。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都像平原君那样收养着门客。他们每家都有几千名门客。连秦昭襄王听说平原君收养门客,都想跟他结交呢。

古代历史故事高中相关文章:

经典历史故事高中生

高中素材历史故事两篇

历史故事成语(高中必备)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高中

古代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两则 高中作文素材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

古代历史故事2020大全(5)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3)

经典历史故事中学生

    105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