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论武术的中线理论与流动性

方婷分享

  近年来,武水的实战性备受争议。现在我们传承的武水是否还具有格斗的本质。本文以咏春拳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拳种,从拳理、技水特点、街斗适用性等方面,结合国外现代格斗技的发展变化,试来论证武术的中线理论与流动性对现代格斗所做出的贡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论武术的中线理论与流动性。

  中线理论

  何为中线?

  所谓中线理论,分为两点。

  其一为人体中线。武术搏击或者街头防卫中,对手的攻击目标很多都集中在人体的中心线,所以中线的防守在很多武术体系中都作为核心技术来教授。

  其二为攻击路线。按照几何学的定理,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为直线距离。也就星说,攻击对手最快最有效的攻击距离即直线攻击,而攻击对手最有效的区域为对方中线,最有效的攻击距离为直线距离。故以最短的直线进攻对手的中线,构成了武术中中线理论的核心,反之亦然。

  咏春拳

  咏春拳作为中国近代一门优秀武技,传承至今。期间,叶问之徒黄淳梁代师授艺李小龙,而后李小龙在咏春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武道体系“截拳道”,并在世界范围内宣传,而后逐渐使咏春拳在世界上名声大噪,并得到认可。而咏春拳的核心理论即为中线理论。

  作为任何一门武技的起源,特别是时间跨度比较久远的武术起源,其实一直会有各种争议。而为了此门拳术的有利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等各种因素,所以很多武术的起源又带有各种夸张、神秘甚至传说色彩。其实咏春亦是如此,但目前大多为人认可的咏春起源为咏春拳为女子所创。那么我们以此来解构一下咏春拳理的核心所在。女性从生理学角度较男性来的弱小,体能也相对较差,故不适合洪拳一类大开大合,硬守长攻的武术;并且在当时清朝的社会制度下,女性举止需要优雅,也不适合长桥大马的武术,故咏春拳构架小巧,动作紧致。

  再者,武术最初就是与自然搏斗的产物,所以在之前的封建社会时代,拳术的创造也是以保家卫国,或者街头防卫为目的。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时候,民间专业从事格斗行业的并不多,那么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本能反应一般为呼吸急促,瞳孔放大。不可能快速摆出类似现代武技的侧身格斗架,再随之反击。故咏春格斗架为正身架构。按照现代数据统计,街头的格斗中80%以上的打击手段依靠拳击,以身体上下半身作空间分割,拳击的攻击范围主要集中在上半身,而结合中线理论,无疑头部至胸部位置为首选打击目标。而我们知道,不论从生理学、社会学及伦理学角度,女性胸部的保护都具有特殊意义。于是咏春拳中的“守中、归中”理论就明显的提现在咏春格斗架构里了。女性较男性娇小,但也更具灵活性,故咏春的攻防都是快速的贴身短打和短桥窄马的防守。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咏春拳拳理是以中线理论为基础,又适合了女性,乃至亚洲人不占优势的体型,并在街头实战中进行可实施的科学攻防的武术理论。那么在拳理上具有科学性的咏春中线理论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和广泛的认可度呢?下面我们结合目前世界比较流行的一些格斗技来做—下比较。

  和道会空手道

  和道会是空手道四大流派之一,该流派出现了许多空手道格斗比赛冠军,是极少数在格斗中能体现流派特征的空手道。

  和道会空手道最有效的打击之一为快速的直线打击。而和道会的格斗架部分放弃了侧身格斗架的姿势,而采用相对正身的格斗架构,因此和道会空手道的格斗姿势像拉一张弓一样,前后手在一条直线上,后手护住胃部,前手置于下颚处,从而实现“守中”效果。

  截拳道

  截拳道为著名的武术家及动作电影演员李小龙所创。以咏春拳为基础,结合了菲律宾刀棍术,拳击,柔道等国外格斗技而创造的一门独立武学。

  李小龙的早期武学主要以咏春为基础,而后结合其他武学,从而有所改变,其一就是把咏春的正身架构改为了侧身架构。由于其习练过咏春,故更知中线理论的重要,所以其理论核心就是把自己侧对对手,从而隐藏自己的中线,而前手距离对方最近,速度最快,同时完成了保护自己的作用,因为自己不再是一个被攻击的面,而是把自己变成了一条直线面对对手,这条直线上所拥有的是更快的攻击武器——即前拳前脚,80%的攻击由前手和前脚完成,从而体现了一个完美的攻防架构,即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其应用还是中线理论的体现。

  “以攻代守,攻防同时”,从而引出了一个话题,即中线理论在实战中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

  能量守恒定律

  即热力学第一定律星指在一个封闭(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其中总能量一般说来已不再只是动能与势能之和,而是静止能量(固有能量)、动能、势能三者的总量。

  人体体能有限,特别面对突发状况,我们的紧张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在Crossfit等有效的,职业性的体能训练出现前,武术家是如何实现在体能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更有效的打击效果呢。咏春拳中有“摊打”,“连消带打”的概念。在“守中”的同时,以身体为轴承,转动一个小的角度,以摊手架开对方的攻击,使其攻击偏离预定路线,并致对方暴露自己的中线,另一手同时攻击。而由于咏春采用贴身短打,按照力量公式:重量(密度)×速度=力量表现。在我们人体的体重不变的情况下,速度越快,力量越大。而贴身短打恰恰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快收快打实现速度的最大话,并且咏春采用日字冲拳,并不在最后一刻转拳发力。按照质量守恒定律,这些都很好的避免了无谓的能量流失,从而在体型,力量不占优的情况下,提高了获胜的几率。

  马加术

  马加术,全称克拉夫马加。早先是以色列军方研发的格斗技。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然后在各种武术流派的不断补充完善后,成为了现今的马加术,被SWAT,香港飞虎队等军警部门所接纳,其民用版本主要教授平民街头抗暴训练。

  马加术的格斗架采用侧身格斗架,规避了自己的中线;其前手拳采用和咏春拳相同的日字冲拳,而不是拳击中的平拳,由于马加术民用版的受众主要是没有武术经验的人,所以可以看做其目的为中线理论及能量守恒的运用,并且这样更简单易学。

  菲律宾刀棍术

  菲律宾刀棍术兴起于菲律宾群岛,在常年的部落战争,以及后来对抗西班牙入侵者中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以武器术为主,兼具徒手技术的格斗技。是经受过战争检验的街头格斗技。

  由于菲律宾武术以武器格斗为特色,棍术尤为出名。在其格斗架构中,即以前手持棍架于自身中线作为防御,此为“守中”运用。

  李小龙的截拳道经历了三个阶段——振藩国术、振藩截拳道及截拳道。在其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截拳道体系中期,开始引入和借鉴了菲律宾武术大师丹.依鲁山度的武道技艺。之后由于李小龙忙于自己的电影事业,依鲁山度大师代替李小龙传授武术。所以很多人误以为依鲁山度学习了李小龙的咏春拳,并加入其菲律宾武术体系。其实是李小龙吸收了菲律宾武术的精华,并由此发展了自己的武术和理念。当然之后依鲁山度大师是专门研习过咏春拳的。但是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误解,只是因为李小龙比较有名么?答案显然不是,而是因为各种格斗技流派都有某些共同的认识和相通性。那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从而发展出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武学流派?这是因为藉由当时不同的社会背景,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武术技理认知。由此,进入了武术的下一个阶段:武术的流动性。

  武术的流动性

  指的是在原始攻防技术的基础上,甶于认知、地域、社会环境因素等条件的差异,演变出不同的技术效果和武术理论,从而形成不同的武学认识和武术体系。

  来看一下咏春,在咏春拳中,有一种技术叫“耕拦手”,是一种较高级的技术手法。格斗中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在无法判断对手的攻击线路的一些情况下,可以用耕拦手实现立体空间的同时防守。由此演变的技术可以实施连消带打,攻防同时。但是这个技术并不是咏春特有,在其他很多武术中都有类似的技术动作,例如洪拳。

  洪拳

  洪拳乃岭南五拳十三家中的五拳之首。流传民间数百年,能人辈出,因时事及个人需求,从而使此门拳术发展成为更严谨精炼的武学,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洪拳中有很多类似咏春耕拦手的技术,但是洪拳属于大开大合,长桥硬马的武术,如此截然不同的武学风格,还是会有相通的武术技理。但在洪拳中,很多地体现在虎爪的运用上,这便是不同的武术理念而形成的技术理解的差异化,这边是武术流动性的体现。而洪拳的一些格斗动作,在马加术中也看得到,不同理解下的运用。马加术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以色列,这两门武术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差异化发展

  区别于“趋同化”发展和“同质化”发展。武术中的差异化发展即武术的流动性的现实表现,基由不同的认知,加以不同地域的变化,形成具有主体特色的不同武术流派与体系。

  再来看一下菲律宾刀棍术,以单棍一侧攻击为例,用棍正十字防守阻击。然后可以实施内侧的直接打击(图一,图二所示),或者选择外侧的控制打击技术(图一,图三所示)。这些取决于当时不同的情况而定。不同的武术流派还会教授逆十字防守,这便是不同认知的产物。

  锡莱武术

  锡莱武术是源自于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的一种武术。由于当地的社会生产力等相对落后,所以街头的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格斗技是具有相当的实用性的。

  锡莱武术中有很近似咏春的木人桩训练,但技术招式却又很大变化。锡菜武术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对手是如何发动攻击,其防守方式往往是相同的一个动作。如:前手直拳截击,后手同时拍防。由于前手直拳等于把对手的攻击路线直接阻击在自身的中线之外,后手拍防更起到双保险的作用,此即为中线理论,并且以直拳攻击替代被动防守,达到连消带打的目的(图四所示)。而此后的反击技术可谓是五花八门,可以是内围的直接打击技术;也可使用外侧的关节技;亦或是下盘的腿部攻击。这些都由当时的特定状况以及对手的微变化而改变(图五至图八所示)。

  锡莱武术另一特点是利用“纱笼”进行格斗。纱笼是东南亚特有的一种服饰,男士女士都会穿着,围在下身当做裙子;同时亦可斜挎在身上,当做包袋放置物品。但就是此种日常物品,在锡莱武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逐渐演变成锡莱武术的流派特色之一。锡莱武术家通常会把虎爪隐藏在纱笼中,必要时进行隐蔽

  攻击。锡菜武术很多徒手的内围缠斗技术,都可用“纱笼技术”替代。纱笼同时可以替代绳子、锁链等完成软兵器的勘技与绞技等。与日本的捕绳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锡莱武术是中线理论及武术流动性完美结合的一个案例。像水一样,装入任何容器都会变成不同的形状,但水却还是水,一点没变。

  下面,看一下武神馆忍术宗家初见良昭的研讨会。

  武神馆忍术

  忍术是源自于日本战国时代,忍者为当时的幕府将军等进行情报刺探,暗杀等活动,是一门极具杀伤力又非常隐秘的古武术。由于历史变迁,忍者退出了历史舞台,忍术也濒临失传。初见良昭传承了高松寿嗣等人的忍者武学,为户隐流忍法体术、玉虎流骨指术、九鬼神传流八法秘剑术、虎倒流骨法术、神传不动流打拳体术、高木杨心流柔体术、义鑑流骨法术、玉心流忍法、云隐流忍法等9法宗家,被誉为最后的实战忍者。

  初见良昭大师在其大型研讨会上,通常拿出其传承的卷轴,告知一个武技名称,随后请上几位不同的高段位忍术师范来演示此技术,随后展开练习。此时会发现,每位师范对同一技术的演示却都不相同。没有人的技术是错的,只是各人的认知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结果。最后初见良昭本人会演示他对这个技术的理解。

  由这些中外武学的对比可以发现,武术只有具有流动性才能在激烈残酷的格斗中,以不变应万变地制服对手,求得生存。也才能验证一门武术的科学性以及一个地区的武学发展水平。所以必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术不断地交流、融合。武术的流动性会越来越大。一个地区的武术体系的差异性越大,证明武术的流动性越大,从而使这个地区的武术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总结

  以目前武术世界观,中国为武术的起源国,很多武术的发展都是由中国武术演变而来。由中线理论及流动性,可以客观论证武术的科学拳理。所以武术是否具有实战性并不需要质疑。关键在于武术的传承,有年轻的习练者愿意传承和发展传统武学;吸收借鉴系统、科学地训练;国家对于传统武术的整理发掘,并作为国学加以重视和推广;多进行国际交流才能使传统武术走出阴霾,实现没有“大仙”的良性发展之路。

    52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