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中小学武术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二)

方婷分享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体育化进程是在19世纪末以后随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不断融入而呈现出渐进的发展,使武术由大众化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渐登上教育的殿堂。武术教学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生的武术教学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促进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小学武术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二)

  中小学武术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二)

  3.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

  ①结合历代武术名家的伟绩,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

  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不断积淀而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小学武术教材中有关于武德思想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占主要地位,这需要武术教师认真研读武术教材,把武德教育贯穿在武术教学中来加强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例如:在武术教学中,观看《霍元甲》、《少林寺》等优秀电影;讲述武术名家事迹(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的事迹);欣赏优秀武术爱好者的武术动作等来提高学习武术的兴趣,感受武术文化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刻苦训练,发扬武术精神和道德情操。

  ②规范学生的习武礼节

  中国武术素来就有重礼节、讲礼法的传统。“礼”,从实践规范上来说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社会责任,对人们的生活处事、言行举止影响深刻。“未曾习武先学礼”是中国武术的传统道德的基本要求,习武者崇尚的礼是个体精神规则堆积的理想形式。习武者的身体经过多年的特殊锻炼后,具备了常人不具备的攻防杀人技巧,那么相应的精神价值也应随之更新。同时也是习武者自我内在约束和外在伦理观念。

  中小学生的武术课,应该以礼仪来规范。上课前应以抱拳礼作为师生问好。教师要讲清楚抱拳礼新时代的意义。教育学生以礼待人、崇德尚武,不可高傲自满。武术课结束之后也应该以抱拳礼作为师生再见。尤其是在学习武术器械时,应做明确的要求:有专门的负责同学领取器械,分发时彼此作抱拳礼,以示对发器械同学劳动的尊重和持器械时的慎重。不准许持器械随意打闹,下课前,负责的学生统一回收器械,仍做抱拳礼。以此培养学生礼仪品行,其实质就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③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武热情和追求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者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习武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民间、武打电影、录像、武侠小说等。认为武术就是学习一些格斗技能,甚至会有一些很美妙的想法。当学生对这一项目产生兴趣时,他就会有稳定持久的学习。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远流长,具有健身、防身、陶冶情操、娱乐观赏的作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民族精神起积极的作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清晰了,对习练武术的兴趣也就更浓了;要注意培养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教学中不断结合实践讲解示范,多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习武兴趣。

  ④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相互帮助的精神

  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友好待人的品质,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武术教学作为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应该让学生懂得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意义。人是群居集体,在社会交往中彼此的相互帮助、相互信赖是生存的可靠保证。在武术的学练过程中,武术小骨干要热衷于帮助同伴学习动作,提高武术动作质量,同时还要友好待人。由武术的关系所组建的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一种特殊的关系。教与被教之间是师徒关系,共同学习者相互称之为师兄弟的关系。是仅次于父子和兄弟关系的一种特殊关系。同时,被帮助的同学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虚心学习,最终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还可以彼此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中华武术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⑤注重武德教育,端正学生的习武动机

  武德,即武术道德。武德是习武者必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武术教育历来重视“武德”要求,习武者在坚持不懈的武术锻炼中,体魄不断加强,攻防技术不断提高,同时在武术习练过程中,强调武德教育,要求习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也就是说,习武者不恃强凌弱,不以语言中伤他人,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武术教学要结合武术的特点及教学规律,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明确习武目的,端正习武动机;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坚持不懈的学习作风;继承尊师爱友的传统美德,加强遵纪守法的公德教育。通过习练武术来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武术教学中,须根据武术已有的武德内容,在传授武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新时代武术道德,培养遵纪守法、讲究公德的良好行为,同时,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忍受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

  4.加强教师的武术修养,提高武术教学水平

  教师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使命,还担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现代使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教师就没有人类文明良好的发展与传承,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也就很难培育出高水平的学生。教师要有自省自知、谦虚好学的高贵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修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武术教师必须进行武术技术和技能的再培养和再教育,加强自身职业修养和教学能力。使武术教师进一步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树立良好的教学形象,提高教学工作能力,真正发挥武术的育人功能。

  在武术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开设武术课,比如:没有专门的武术教师,或是参与武术学习的学生少,再者体育学习项目过多,也就分散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些学校是体育没能得到重视,体育教师较少,教师工作量变大,很难完成武术教学任务;当然武术教师的武术修养和教学水平也是影响中小学生武术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具体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须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环境等,选择适合于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习练武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察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在武术教学课堂中所出现的情况:如习练基本功的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恒久意识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习练武术套路时要帮助学生克服枯燥关和养成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要锻炼勇敢无畏和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一名优秀的武术教师,会跟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不同对待,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武术的真谛,发扬武术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5.中小学武术教学与民族精神的培养总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品格,很难自立于民族之林。当代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后备力量,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接班人,所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是教育教学的首要问题。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不仅完善了中小学生的人格,是实现其自身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还是各级中小学校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培养民族精神纳入正常的教学课堂中来,把握武术进入课堂的真正意旨,从而改变学生习练武术的思想认识,端正习武动机。让学生懂得习武也是学艺,更是要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培养民族精神,提高自我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武术的道德观念。培养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持之以恒,为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发挥积极作用。

    51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