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来源的科学性
太极拳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拳种之一,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之中。太极拳的理论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影响,认识了太极拳理论的中国传统哲学渊源、辩证法和整体思想的基础,就能从根本上理解太极拳的文化特征,揭示太极拳的奥妙。太极拳理论来源的科学性你知道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理论来源的科学性。欢迎阅读!
太极拳理论来源的科学性1、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太极拳顺从的是阴阳结合的变化,在招式运动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辅相成。
太极拳理论来源的科学性2、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
中医学中的导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发明的一种养生术。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导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即把意与形相结合,使心脏生理正常,从而引导血气于身畅通。中国古代医学家认为,心为神之居,主掌血脉运行,对人体各个脏腑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主宰,人人身上最重要的脏器,位于五官之首。
五脏主藏精气论中以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肾藏志,脾藏意。人体全身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才可以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因此,陈王庭在创造太极拳时,把始祖陈卜所传授下来的一百单八势长拳等状术与中医的导引相结合,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使形体的运动符合并且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演练太极拳可使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一切功能正常发挥,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起到练拳养生的作用。
否则,会使演练者气血不足,引起推动血液运行循环的力量减弱,脉道堵塞,产生病变,不利于演练者的身体健康。吐纳,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所发明的一种养生术。吐,即从口中吐出,意为呼气;纳,即收入,意为吸气,由鼻孔而入。
吐纳术就是呼吸之术,通过口吐浊气,鼻及清气,吐故纳新,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肺脏主掌呼吸之气,呼吸功能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体在一生之中,需要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气(即氧气),产生出大量的浊气(即二氧化碳)。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纳功能。
太极拳养生理念
1、习练太极拳时要做到“松”、“静”、“自然”
“松”、“静”、“自然”是气功的基本要求,也是习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松”就是放松,它包括形体放松、内脏放松和精神放松三个方面。形体放松好理解,是指身体百骸、骨骼肌肉的放松,不崩不僵。
内脏放松指的是胸腔腹腔中各种脏器的放松,即五脏六腑的放松,要求重心下沉,做到气沉丹田,精神放松是指心意平和、心情平静。
“静”是指心绪安宁静谧,思绪专注没有杂念,是一种高级的意识运动。要求心静似水神志专一,排除杂念,弱化对外界信息的反映的忘我状态。
“自然”是指的人的肢体姿态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不勉强的,按照肢体的生理结构运动规律运作,人的心绪精神状态不受外界干预,平和自然抱朴归真。
松、静、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只有全面放松下来,才能入静,放松入静才能平和自然。
练习太极拳一定要做到松静自然,在练习中,调节好心态,好的心态是练好太极拳的前提。
2、注重“调息”
调息是指在打太极拳过程中对呼吸的调节和配合。总的要求是深、细、匀、长、顺、静、柔、缓。
深,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使胸腔及腹腔舒张和收缩到位;细,就是呼吸轻稳,不能粗猛; 匀,就是呼吸要均匀,不能时而急促时而平缓,呼出和吸入的气流量要平均,不能时而多时而少。
长,就是呼吸的时间要放慢拉长,吸气和呼气之间的暂短停止称之“屏”,呼气和吸气之间的暂短停止称之“息”,要有意识地延长“屏”和“息”的时间。
气功的调息有很多方法,我们打太极拳时以自然呼吸为主即可,但要做到深、细、匀、长,同时要配合动作,当上肢动作向肢体的自身方向运动时要吸取,向身体外运动时要呼气;身体向上起浮时要吸气,身体向下沉时要呼气。
3、主动运用“意识”做到“形”、“意”结合
“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是太极拳的基本原则,是练好太极拳至关重要的一环。
“意识”也就是意念,更直白地说就是“想”,所谓“形意结合”就是太极拳的形体动作要和意念想象相配合。意念配合可分为两种想象形式,即整体意念想象、动作意念想象。
看了“太极拳理论来源的科学性”文章的人还看了:
2.太极拳理论与易经
3.太极拳的理论思想
4.太极拳理论三篇
6.太极拳理论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