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致学十要

方婷分享

  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在杨露禅到北京授拳时,其父全佑从学太极拳,后又拜杨之次子 杨班侯为师,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又经吴鉴泉改进修润而形成了一个流派,即“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吴式太极拳致学十要。欢迎阅读!

  吴式太极拳致学十要

  一、中定:伸屈与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是为中定之气,道之本也。何以守中?无过不及。何以能定?不为起使,不为利诱。伸屈开合,进退顾盼,互争者中也。中者,以脚为立点,以势为重心,以动作为枢机,故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此虽技之一端,实为全体之纲领。

  二、虚领顶劲:顶劲即顶头悬。头顶正直,腹内松净,气沉丹田,精神贯顶,如不倒翁上轻下沉,又如水中浮标漂浮不没。歌曰: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转攒;任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

  三、感觉: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有感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感应互生,人于精微。推手互相问劲、找劲,即是锻炼感觉与反应,感觉灵敏,变化无穷。

  四、听劲:听者权也,即权衡轻重,推手时侦察敌情谓之听,听之于心,凝之于耳,行之于气,运之于掌,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听而后发。听劲要准确灵敏,随其伸就其屈,乃能进退自如。

  五、量敌: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整军行旅之初,当先审己而量敌,以计胜负也。拳虽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谓之失策;以己之长当人之短,谓之得计。量敌应问劲,问其动静,听其来劲方向与重心所在。彼此未进入攻守之时,应以静待动,以逸待劳,不存主见。彼未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当彼此相互承变之间,即知其虚实而应付之。

  六、知机:推手分三个功夫阶段,由不知不觉而后知后觉,由后知后觉而先知先觉。当阴阳未分,动静未明,姿势未成,虚实未知。似有征兆时谓之机,此唯高手能知之。能知机则能造势,所谓无中生有,乘机而动,低手则反之。高手心气沉静,姿态雍容,逆来顺受,运用自如,低手则进无门,退无路,攻之不可,守之乏术,此即知机与不知机之分。

  七、双重:无虚实谓之双重。双重之病有双手与双脚之分。拳经曰: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又曰:‘有数年纯功而不能运化者,率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是故双重之病最难自知自觉,非知虚实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则听劲。感觉。虚实。问答皆融会贯通。推手时若对方用力推我,而我用力抗之,相持不下谓之滞,此即双方之双重。

  若彼此各顺来势,不以力抗而顺其来劲之方向引之前进,使其落空,此即偏沉所致。若以双手按对方之上盘,而对方力气极大,攻之不可,则采×虚实之法,以双手抚其肩,左手由彼之右肩下履,右手击其左肩,此时我双手作交十字势,同主一方,而发劲成一圆圈,则彼必侧斜而倒地,此即发劲偏沉所致也。

  八、舍己从人:舍弃自己主见,依从对方动作,随其所适,因而取之,顺而成之,合而解之,由被动转为主动。主动能造机造势,而后得机得势,处处随曲就伸,则无往而不利。

  九、鼓荡:气沉、腰松、腹净、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节节舒展,动之静之,虚之实之,开之合之,刚之柔之,此种混合之劲谓之鼓荡。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鼓荡之劲乃生。由于心气贯穿,阴阳变化顷刻而来,犹如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在同门之中运用鼓荡劲,多是高手指导低手,使对方腰腿生长弹性抵抗力,增强感觉敏锐,久之则感应灵活。在应敌之时则用来摧毁对方之守势,牵引对方之重心,使其立点不稳,扰乱对方步骤,疲劳对方精神。

  太极拳最高境界尚有名曰采浪花者,全以鼓荡之劲震撼对方,使其如航海遇风,出入波浪之中,眩晕无主,倾斜颠簸,自身重心难以捉摸,即是鼓荡之作用。

  十、重心:研究太极拳劲之平衡作用,即是研究各种姿势与动态之稳定而求其重心。无论站立或俯仰,各有其重心存在,推手原理即在各种动态中研究力之平衡关系。如稳定则重心升高,如为不稳定则重心降低,如为中立则不升不降。更应知稳定平衡之时,重心必须在最低处。

  练习太极拳,每因学者性情之不同,而功夫造诣各异,虽同一师乘,而对拳理之领悟,盘架之姿势及应用之法则各有不同,所以教者应因人而教,学者更应自知个性之优却点而学之。

  性情大约可分刚柔两类。刚者急而烈,刚之上者为强,刚之下者为暴。柔者温而顺,柔之上者心气中和而笃敬,柔之下者则意志簿弱无进取心。刚之上者喜争强斗胜,不屈人下,学习多务于刚,刚之者暴燥而鲁莽,学者多务于猛。柔之上者性喜和平,学者多务于柔,柔之下者心意不坚,不求甚解。太极拳讲刚柔相济,必须锻炼到刚不过,柔不弱,如此乃能进德修业。

  柔之上者学习太极拳,容易增长功夫,性情刚之下者每每误解慢与不用力为懒散儒弱之意。其实慢与不用力正是锻炼功夫之要旨,犹如炼钢,由生铁而熟铁,由熟铁而成精钢,非长期火候不为功。

  所以必须由慢而成及不尚气力而尚用意者,因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是以沉气松劲,纯任自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有若无、虚若实;逆来顺受,无中生有;不丢不顶全由慢与不用力锻炼而得之。

  慢所以能静,静所以能守,守之谓定,此即心气之中定也。心气中定而后神安,神安而后气沉,气沉而后精神团聚,一气贯通。快则心粗,心粗则气浮,气浮则心无所守,散乱之病生,虚实更无由求。

  吴式太极拳修炼十三要

  简介

  不要用无谓的力

  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拙力的存在妨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劲,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所谓拙力与真理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

  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再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处很多得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要记清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得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

  初学的人必须再开始运动之前,保持全身松弛的状态,除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知道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得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得分界。太极拳开始的预备式,其的就是这个作用。

  不要犯双重的弊病

  两足同时用力着地使身体的重心平均作用于两足叫做双重。反之两足同时用力,但身体的重心却完全支持于一足,是另一足的用力和躯干的用力相平衡符合于力学上支点的原则,便不是双重。这是普通对于双重的解释。

  在太极拳中虚足并非无力,只是用于空处,所谓虚足有力,只是意念而已。王宗岳所谓偏沉则随,既指虚足无力而言,与双重同属一种毛病,所以它又说: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如果使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很迅速地连续不断地有虚实变换,使实的部分在一时间用意识使它变虚,便不会被对方拿住或打出。拳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就是指这中变化倏忽,虚实变幻不已而言。

  练习去除双重之病,可由大而小的去练,当练到精微时可使每一方寸的地方都能不犯双重之病,甚至于一指之微 不犯双重之病,这样精密的练法,初学者不宜操之过急。起初还是从形式上捉末,由浅入深,慢慢锻炼﹑领会,逐步达到不犯双重之病。

  头

  头在人的身体中极为重要,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在练拳时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如此则精神振作。眼不要怒睁,眉不要绉缩,口宜闭不宜张,不要用力咬牙,要用鼻呼吸。头部主要作用是提起精神。其作法是要时刻注意尾骶骨与鼻尖上下成一直线。同时,两眼平视前方。

  肩

  肩部需要松开,我们时常见到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臀等部位的力大。身体是发劲的机关,两手是发力的工具,力从身上发出,必须经过肩的关节,然后才能集中到手上。假如肩的关节阻滞淤塞,力量便不能通过。必须使肩关节骨膜灵活,筋络引长。要达到这个目的,只要注意松肩。耸肩是不良姿势,具有这种不良姿势的人,胸部紧束,会感到不舒服。同时,耸肩会影响动作的灵活性,希望加以注意。纠正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能把肩部松开,耸肩的姿势便会自然消失了。

  松肩的方法可分作两部分:

  第一部分,注意两肩松弛。可是话虽如此,实行起来,却很困难。比如一举起你的手,便会感到肩部极度紧张,需要加以长久地注意才能纠正,才能松弛,当然两肩为维持两臂的上举,肌肉的紧张是必然的,此处所谓松弛是指减少肩的紧张程度而言。

  第二部分,练时有意识使两肩降下去,同时把两肩的肱骨头(即肩头)向两侧伸展,有把肩部拉开之意。前者在骨膜灵活,后者能把筋键引长。不过,这非长久锻炼,不易收到效验。

  肘

  集中的体力通过肩部,还需要通过关节,才能达到手上,假如两手发生阻滞,则其情形正同肩部的不能同利一样。肘在手臂的中部,就是肱骨和挠骨及尺骨相连接得一个活动关节。沉肘是使肘下垂有投物在水中叫它沉下去的感觉,但忌明显地露出下沉的形式,这是初学者应该注意的。这虽是一个很简单的原则,不过在缺少它时,发劲就会感到不通利。

  手

  太极拳用掌时多,握拳时少(只有五拳)。伸手切忌僵硬紧促,手指要有舒展之意念(不要用力张开,只是有舒展之意念),掌心要有突出之意(不是用力突出掌心,而是想像掌心向外突出)。握拳时,亦不能用力,需要有松柔之意,只要从小指、 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卷曲使指尖与手心相接触时,以拇指梢节压在食指及中指 的中节上就行了。所谓太极拳的拳是空心拳,就是此意。

  胸

  胸部略有内含,使有含蓄之意。目的在解除胸间的紧张,增强弹性。犹如猫在捕捉老鼠时必使身体尽量卷缩,犹如我们在举行跳跃运动之前,胯、膝、足三部关节必作屈曲一样,假设不如此,即不能实现扑出与跳起的行动。含胸的作用正是如此,不能含胸,便不能把体力发射出去。所以决不可能使胸部在形式有挺突、缩进等紧张的现象。

  背

  正确的拔背姿势是有意识的解除肩背肌肉的紧张,就是在思想上想着大锥(即脊柱最上的第一个骨节)的周围,约有一个手掌大小的皮肤,能与贴身的衣服相互贴在一起就行了,这是拔背的练法,在形式上即不前俯后仰,也不左歪右斜,背部 显出略具弧形的状态,这是拔背的姿势。其功能是使脊柱端正,不受肌肉牵制与阻碍,恢复其生理上本来的状态,使其尽躯干支柱的作用,身体因之能自然而灵活。

  腰

  太极拳第一步即求身体完整,是从颈至足周身一家,上下相随,进退一致,避免两橛的现象。

  松腰时,腰脊应该端正竖起,不能因腰围下坠而弯曲,同时只能用意识的下垂,不能有用力的现象。松腰犹如物体下垂,惟须要求自然,要注意腰部的松弛,又后面到前面整个腰部的肌肉不许有丝毫紧张的现象,只要集中意识是小腹收敛则腰部自然下垂。松腰的显著作用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稳定中心。如身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处于摇摆不定之时,只要用以念一想收小腹,即可使身子恢复到安稳的状态。

  臀

  臀部的向外突出,使人体固有的现象,但在练太极拳时,就对不能突臀或扭臀。因为臀部的突出,影响我们在运动时全身的统一,是上下隔绝而成为两橛,从而减少身体灵活的程度,失去拳术大部分的作用。

  和突臀起完全相反的作用的既是收臀。收臀这一规则的重要性与含胸、拔背占同样地位。我们知道有些难于进步的学者,就是不懂得收臀所致。收臀就是有意识的使臀部向内收缩,使之与背之向下部相平,在外面一点也看不出有突出的痕迹为止。

  在思想意识上要存有一种想象力,就是想着臀部的下边好像有一个大包袱皮,将自己下半个身子包住,向上兜起来似的。或者,想象自己的身子被包在一个鸡蛋壳里面似的。这样做即能使全身处于自然状态,又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性。

  跨

  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跨系指股骨的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跨的作用是保持步子进退一致。跨的练法是进右步时,右跨回抽,左跨前挺。当左步时,左跨回抽,右跨前挺。当退步时与进步的方法相同,但方向相反。此法熟练之后,即可达到迈步如猫行,虚实好分清,连绵不断,节节贯穿等要求。这样一个好像很简单的动作何以使身体中正?学者能依着上述方法实验一下,立刻就会明白。

  根据生理学我们知道,骨盆如盆状承托躯干,骨盆端正身体自然端正,而骨盆的端正如否,取决于两跨能否平衡,要做到腿动跨不动,注意抽跨,身体便能自然中正。骨盆的作用虽重大,但骨盆与腰,臀,跨等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即骨盆承托躯干,骨又承托盆骨就这样一层托一层地相互联系着),所以才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裆

  裆的位置是在肾囊两旁,裆处的肛门和会阴部分是人体薄弱环节之一。在太极拳运动中,采取了吊裆和裹裆两种锻炼方法,用来改变人体这一薄弱环节,增强其抵御击打的能力。

  吊裆的主要作用在使意识集中,精神内敛,同时肛门括约肌因吊裆而收束,尾骶骨因之中正,而使腰椎端直,帮助了提顶之作用。吊裆的练法是根据前人的一个极其宝贵的锻炼方法,就是地门常闭,意思是说,要经常注意轻轻收缩肛门的肌肉。

  裹裆不是形式上的动作,是以意识使两腿有对向包裹的意思,同时膝关节微微内收或外开,但最终要使膝盖尖与脚尖形成上下垂直线,这时自然会达到裆开一线和裆要圆,圆则稳之目的。

  裆开一线是指两大腿要开裆,不要开大, 只要意念一想开裆即开成一张线缝就够了。因为裆开一线之后,两腿中间好像变成圆形,裆圆之后,下盘能稳固,上盘也轻灵,所以在开裆的当中还应注意会阴要虚,小腹要实。这时身形回转动作更加灵活。同时,两腿进退成为有秩序的。裹裆的作用,在使两腿保持紧张姿态,如裆不裹,两腿便散乱,进退不能自如。

  腿

  太极拳对于腿部的要求,首先要做到虚实分清;其次,要做到动作轻灵且有柔韧性;第三,要做到平衡稳定。

  腿和脚的动作需要依据拳式的屈伸,做前后、进退、上下、起落之状态,所以两腿在变换时要求灵活,步法要分清虚实。承受体重的腿为实,另一腿为虚。只有做到虚实分明,动作才能稳定灵活,进退转换变化自如。同时,两腿两脚要平均调和,即轮换运动,交替休息。

  腿和脚的作用很大,每个姿势动作,都需要这两个部位来支持。可以说腿是支撑身体根基,也是劲力发动的要源。腿所起的重大作用,都要通过胯、膝、脚三个主要部位来完成。拳论云其要在脚,发于腿,还有裆开于胯、纵之于膝,蹬之于足,脚打七分手打三等说法,说明了太极拳在技击发功时,手只占三成劲,主要是依靠腿和脚的作用。由此可知腿的重要了。

  腿和脚和练法,要根据松跨、提膝,脚心空的要领进行练习。

看了“吴式太极拳致学十要”文章的人还看了:

1.吴式太极拳的几种基本步法

2.吴式太极拳的五大精髓

3.吴式太极拳攻防十要素

4.吴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

5.练太极拳要趁年轻的原因

    90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