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鱼理论在吴式太极拳推手中的应用
吴全佑,杨露禅得意弟子,当之无愧的吴氏太极拳的开创者。他所开创的吴氏太极拳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阴阳鱼理论在吴式太极拳推手中的应用。欢迎阅读!
阴阳鱼理论在吴式太极拳推手中的应用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静态之妙。为此,本人正式拜玄通老师学习吴式太极拳已有近十年,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自己的拳法与技能不断得到提升与进步。
玄通老师在群中讲的“太极拳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合而分,分而合。”的思想正是太极图中“阴阳鱼”的基本思想,使我在练习推手中逐渐体会感悟出它的涵义。
太极拳历史悠久,它是一个系统科学,具有鲜明东方文化特点。太极图中“阴阳鱼”是阴阳同体、阴阳相对与相合、阴阳交互作用、阴阳相互转化等等思想理念,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阴阳文化。
现在以双推手为例来阐释“阴阳鱼”之哲理:
1.阴阳鱼图之形成:如推手中,对方与我双搭手,双方右手相接,对方左手搭我右肩,我左手搭对方的右肩。这样双方的的肩背与左手相连形成了一个圆,双方右手相连就成了圆中的S线,即中极之玄。双方双手相合,相抱不离,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阴阳鱼”的外形。双方此时不丢不顶,太极鱼处于无极状。
2.阴阳鱼的转动:对方为阳,我为阴,对方是白鱼,白鱼黑眼,谓“阳中有阴”“刚中寓柔”;我为黑鱼,黑鱼白眼谓“阴中有阳”“柔中寓刚”。如对方左手按我右肩,我右肩以虚接实,与其左手不顶不丢;与此同时(没有时间差),我搭对方右肩的左手粘对方的右肩,以实就虚。
对方左手之实点落空后其力传到我的左手,对方右肩之虚点受到其传到我左手之落空之力,对方就不稳而动了,这就是引进落空合即出。我之化解是随其而动,用意不用力,这个阴阳鱼就转动了。太极图的“阴阳鱼”,由静态转为动态。
推手中“掤、捋、挤、按”中的四大要点“沾、粘、连、随”的开合虚实变化正是太极图中“阴阳鱼”的黑白相间、首尾相合,正是阴阳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的最佳图示,用太极的阴阳圆圈,在不知不觉中将对方引进落空,使其脚跟站立不稳,处在十分被动状态,使对方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当时很受启发。
在浩瀚的世界中,处处都隐藏着真谛,希望我们的群能成为我们理解太极拳真谛的桥梁,让所有的朋友能从中得到启示。
吴式太极拳创办人
南派 吴鉴泉(1870--1942年), 河北省大兴县人, 满族,自幼从 其父吴全佑学 太极拳。吴全佑(1834--1902年)又在 北京从杨露禅学拳。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里写道:“当露禅先生充旗营教师时,得其真传盖三人: 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
吴全佑先学杨露禅的大架,后又学杨班候初改的小架,互相吸收溶化,传至其子吴鉴泉时,又经数十年的溶化和发展,遂形成柔化为主的一种紧凑、大小适中的汉族拳术,即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共84式,不仅在 中国国内,而且在 美国和东南亚一带也颇为盛行。
北派 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在当时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 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侄子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全佑在京弟子中 王茂斋令人瞩目,他与吴鉴泉齐名,素有“南吴北王”之赞誉。“南吴”是吴鉴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吴式太极拳系。“北王”就是王茂斋先生。至今,以北京为主的我国北方地区习吴式太极拳者,多为王先生的门下。
少时来京,在砖灰铺学徒,后经营此业。他尊师重教,功底扎实,空松自如,深得全佑大师之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在拳理认同上十分默契,深研太极拳艺,敢于突破前人,大胆改进教学,成为北方创业奠基的掌门人。吴鉴泉和杨禹延南下在上海, 江南各省发展。王茂斋大师留京发展。名声大振,在京宗于吴式太极拳者皆为其传人。王茂斋大师为人忠厚老诚,热心助人, 凡南来北往路径北京的名士,多去拜访交流拳艺,互相切磋。有从学者,也毫无保留,如腰中缺少盘缠,尽在大师家中吃住。常有投学试功试功者,有一位到铺店来买筐,正当王茂斋在柜内支应,给他几个筐他都不满意,一定要架顶上的。王蹬凳拿下,往柜台一放,这位买家扶筐而入劲,王老师在瞬间松空后看他一眼,此人被飞身发放至门外跌于街上,此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看了“阴阳鱼理论在吴式太极拳推手中的应用”文章的人还看了:
2.吴式太极推手教学
4.太极推手之化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