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腰劲与缠丝劲

方婷分享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陈氏太极拳是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等理论。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腰劲与缠丝劲,希望你们喜欢。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腰劲与缠丝劲

  习练小架太极拳外在张扬的东西一定要慢慢的化掉。就像做人,成大事的人一定会喜怒不行于色,心中再大的波澜,面色也会静似如水。所以,太极拳内在越是松,外在的表现越小。有的时候别人会看不懂你的拳。练太极拳是一个人心性的磨练,你思想上的棱角没了,身体也就自然松了。 拳架子是死的,人是活的,要从一个招式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来。这也就是拳打万遍,其拳自见的道理,从无到有,从有练到无!

  小架太极的基础裆劲有了,下来就是在腰。太极拳从大的整体来说,要神意做主宰;从躯体动作来看,要做到腰为主宰。如果能经常进行松腰训练,则可使上下之气血没有了阻隔,从而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内里的感觉将会很明显。以后进行推手训练时,俩人一搭手,对方意气之轻微的变化,自己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如果轻轻放松自己的腰部,则这种意气之力会到脚下,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从而把对方轻松地发出去。

  小架太极的背丝扣形的循环是太极腰的萌芽状态,腰椎命门为重心的收放循环的背丝扣开合,带动周身收放的循环的横开竖合。

  人体重心在运动中只要不超过带脉一圈临界范围,人体就能保持本身的动态平衡。在对抗中的借力平衡是指受力运动中,自身超出了带脉一圈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通过借对方一点点摩擦力而自身中线回到带脉一圈范围内,就如站在开动的公共汽车中稍稍扶一下稳固物自身就保持了平衡一样。腰与丹田处于同一水平面,腰靠后,是先天气之本;丹田靠前,是后天气之本,统一的方法是腰为开,丹田为合。同时,随着脚下的前踩后蹬,腰胯瞬间拉开的一摇一抖,丹田如气球般一合一压一放,弹性十足,即可整体爆发。发劲时,劲则从脚下传来,经过各个关节的传递,一下子就从手上轻松发出,通体舒畅。而且人很舒服,不会喘气,不伤身。

  脚腿腰裆能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身不散乱,方可命中。这才是发劲之妙用。 劲与力不同,劲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便是力,何谓发劲,放箭似的,按放箭似,是靠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劲起脚跟,蓄于裆从腰背发出,有排山倒海之势,是一种整体劲。 腰“隙”。“隙”是缝,是裂缝,很细很小的缝。从人体骨骼结构上说,腰隙是指腰椎与胯骨的契合处,称之为榫头处。这符合“隙”的含义。此处轻微的变换不仅是重心的转换或调整,而且是发劲的源泉。

  故:命意在腰隙,就是这个道理。腰松了你打拳才有内劲,打拳没有内劲。所以 学拳的关键在于腰。

  小架拳的腰,只要把腰做好了,做到位。就可以练任何的拳,小架从一路的单腰劲,到二路的套腰劲,花腰劲,都是循环渐进的过程。用多少力,就有多少的紧。这样的腰,是松不了的,教人五指抓地,如果不是初学者。永远练不了太极腰,推手是无法取胜。如果你的外力能做到不用力,你的腰就是可以完整的松下来。严格来说,用外力腰。不是真正的松腰,没有师傅看着,还是死腰。打出来的还是外家的劲,严格的意义讲。太极拳还没入门,其他都是次要。腰不松,明显看到有用力的。都很难成为高手。 练功,不是囫囵吞枣,而是 放下身段。

  学拳,不是功成名就,而是清净心地。

  练拳,不是练手脚,而是恭敬万有。

  站桩,不是长站久矣,而是心外无物。

  清净,不是摒弃欲望,而是心地无私。

  传授,不是毫无保留,而是爱心分享。

  陈氏太极拳小架概说

  陈氏太极拳小架  陈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上陈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对于初学者,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徒弟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划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后人为了区分陈氏太极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有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如今的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除了动作形式不同外,其技术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大架拳手也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开始也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陈氏太极拳大架因一些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小架由于仅在家族内传授,且师承严格,至今鲜为人知。如今的陈氏“小架”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较晚,普及范围仍然有限。当代陈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有:十八代传人陈金鳌(陈垚之嫡孙,囊小架真诀)、陈克忠、陈克弟、陈伯祥、十九代传人陈堂(陈玉琦)、陈东海、陈东山、陈立清、陈立宪、陈伯先,二十代传人陈沛林、陈沛山、陈沛菊等。如今,他们的后代或学生正在为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发展而积极的努力着。

  由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武林圣典,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图说》自序言到:“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极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览遍全书并没有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由此可知,《陈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是最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

  陈氏太极拳的传承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世传之太极拳,取法太极阴阳开合之理,运刚柔化发之劲,为中国武术之上乘者。其根源可远溯自六百多年前,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陈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温县常阳村。后因陈氏宗族生嗣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氏族人于世居山西洪洞县之时期便素习长拳,迁居温县后,由始祖陈卜以阴阳开合之理,研究拳法,以授子孙。历代相传,至九世祖陈王廷,参以戚继光拳经,编造拳套;以其独特缠绕运转之缠丝劲,并配合中医经络学和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形成意识、呼吸及动作相互结合之内功拳法。

  陈氏拳艺,世代家传,不授外姓,从十四祖陈长兴,方开先例,外传于永年杨露禅,并由杨氏引至京城,变化拳式成杨家太极拳而广为流传。尔后亦衍生出数家不同之派别。直至十七世祖陈发科,于民国十七年秋,受聘至北平教拳,陈氏太极拳始为外间所认识。

  陈氏太极拳,自始祖陈卜迄今已六百多年,历代相传,其间亦有所改进 。 至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时 , 陈氏拳艺 ,已由博而约而定型。

  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所传者为老架,有头套十三势及二套炮捶。另第十四世祖陈有本所传之新架,则是删去头套中之震脚发劲,变化难练之架式而成。第十五世祖陈清萍所传者为新架之小架,简称小架,又称赵堡架,此套拳路是从新架变化出来,且更为紧凑。

  此趟头套十三势之三种架式,拳套着势之结构和运用缠丝劲的法则,完全相同,仅在手法上有所不同。老架着势宽大,有发劲震脚和跳跃等较难之动作;新架略去较难演练之动作,架式则与老架同样宽大;小架架式则较为紧凑,发放抖劲之手法亦较多。


看了“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腰劲与缠丝劲”文章的人还看了:

1.陈氏太极拳缠丝劲的运用

2.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无极式和裆劲

3.陈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的由来

4.陈氏太极拳小架起势

5.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

    88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