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在太极拳要领上找感觉

方婷分享

  “意趣环生味无穷,恰似杨柳摆春风,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这是已故太极拳大师赵斌先生,生前写的一首诗,以形容太极拳之妙境。人们也常形容观赏打太极拳就像在欣赏一尊活的雕塑,一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的确,久练太极拳的人们不但能身手灵活,获得健康,而且还能陶冶情操,享尽其中妙不可言的情趣。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您介绍:在太极拳要领上找感觉。欢迎阅读!

  在太极拳要领上找感觉

  作为太极拳爱好者,需要在长期的演练中不断研究、体会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比如杨澄甫宗师对太极拳要领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到「心静体松」和「用意不用力」。「心静」就是要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凝心于太极拳动作的方法和要领的运用,用心感受劲法、理法等诸多要素的融合贯通。由「心静」进而「用意」,能心静则能用意。比如太极拳的预备式,就要先静下心来,用「意」去检查两足平行同肩宽、两臂自然下垂、头正直和身体端正的姿势要求;接着要用「意」检查两足踏实,两腿的直中寓虚、胯沉和头上领,脊椎骨拔、松肩肘、胸背肌肉松落、臀微收、腰眼微后突,使之形成身体重心落于两足中间,上下对拉而中正,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寓动于静之中等诸般要领在这个动作中的存在,然后才可进行下一动作。而不能因为动作简单就忽视对这些要领的检查。


在太极拳要领上找感觉

  「体松」是说练拳时周身骨节、肌肉要放松放开。凡运动骨节之处不可扭曲,而要处处顺遂;凡用力之处,不着意于肌肉的紧缩或奋张,勿使经络血脉自缚自闭,也就是说不要用拙力,要在松柔中使内劲徐徐贯注,久久练之则自然能使劲力轻灵而沉厚,即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里的「极柔软」,指彻底的放松,它的感觉好像在举手抬足之中,只要能使其运行开的力就行了,这点力一卸掉,手足就会自己落下来。「极柔软」不是练太极拳的目的,而是要达到「极坚刚」的必要条件和过程。因为只有通过「极柔软」的训练,才能去掉自己身上的拙劲使之产生轻灵圆活,能随能化的身体机能,这时「换劲」的条件也就具备了。所谓「换劲」,就是「积柔成刚」。这里的「积」,或者是「运柔成刚」,就是指在放松的情况下,经过经年累月的练习,才能达到「坚刚」的目的,这种「坚刚」就是听劲极灵敏、反应极迅速、接极坚厚、出劲极沉重,而又能柔能刚,达到「刚柔相济」的运动效果。

  其二,要做到「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和「松腰胯」,「分虚实」的要求,这些要领都包括了对头、身躯和四肢的具体规范。

  所谓「虚灵顶劲」,就是头要正直,项背椎骨徐徐上领松_,使神贯于顶,则精神自然提起,它就像衣架一样,提起了衣领,则衣肩、衣袖、衣身和下摆自然端正下垂,有提网挈领之意。

  「沉肩坠肘」,沉肩者,两肩宜松开下垂,勿使肩头端起;坠肘者,两肘宜下坠,勿使肘尖翻起,但也不能夹肋。特别是在做两臂屈回和上举动作时,勿使肩起肘悬,否则气易上浮,劲亦不整,身亦不活。「沉肩坠肘」「尾闾中正」和「松腰胯」指的是身法的中正安舒,对胸背而言,胸不挺而平为之「含胸」,背不弯而直为之「拔背」。切不可误认为胸凹背弓,更不能挺胸不顶背。「含胸拔背」有使脊椎骨上拔,胸背肌肉松落之感,同时做到「松腰沉胯」,也就有了气沉丹田,再做尾闾微内敛,也就是「敛臀」,两「腰眼」微后突,这样人体的S 曲线得到了适当的调直,也就做到了「身法中正」。

  应当强调的是「身法中正」要在动态中掌握得当,比如说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转变之间,两腿虚实转换之机,勿使身体前俯后仰,也不能理解为身体总是「挺直」的,比如搂膝拗步式身体既不能过于前俯,也不可以挺直,身形向前的幅度应以脚、腰、手,劲力顺达的感觉去把握。

  「分虚实」在太极拳中为第一要义,如全身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还要进一步做到「实中寓虚」和「虚中有实」的要领。比如「手挥琵琶」式,身体坐在右腿上,则重心落于右腿脚下,此时右脚踝、膝关节和胯关节要有松活之意,不可强劲自缚,即所谓「实中寓虚」;左脚在前,脚跟着地,其左腿骨节肌肉均须放松,为虚,而脚跟要_实在地,为实,切不可使脚跟轻浮于地面。在演练套路时,对整体的要求,应在「松柔中显示形象美,在凝重中展现大气魄」,而不是着意于「表演」或「表现」什么。要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和动中求静」等要领。从动作上来讲,要做到一处动,处处俱动;一处静,处处都静,从劲力上讲;其根在脚,腰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腰、脚、手、乃至眼神都协调完整一致,即为「上下相随」。

  每一势都要做到势势相连,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在劲力上也要「运劲如抽丝」,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演练拳架时,要求动作缓慢而着意于「内外相合」,内指心意,外指形体,动作开时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动作合进,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相合,则能浑然无间。在开合之中要做到开而不散,合而不缩,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即「动中求静」,能做到静,松、正、慢、匀、稳,则能呼吸深长,内气匀盈,自然无血脉偾张之弊,如此日积月累,则自能功力增长,保健益寿,意趣环生,达到性命双修之目的。

  在太极拳要领上找感觉一、化 僵

  练陈式太极拳者都知道,把身上原有的僵劲化得越尽,太极拳的弹性内劲就产生得越快。但是,怎样把身上原有的僵劲化掉,这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往往有些练拳者不得其要领,一年、二年、三年过去了,身上的僵劲仍然没有化掉,走起拳架来浑身僵硬,不流畅。针对其造成的原因,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四个重要环节:

  其一,要明画大圈之理。练拳者,既要掌握好拳架的标准,更要弄清怎样达到标准。练陈式太极拳,必须要经过一个从画大圈,到画中圈,再到画小圈的过程,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无形圈。因此,练圈者必须认认真真地走好画大圈这个环节,要用一至二年的时间认真地画好大圈。只有画好大圈,才能把身体内的重要骨环、关节画开、画活,达到身肢放长的目的,才能画好中圈。谁领会这一点快、早,谁就能在练拳过程中不走弯路,高人一筹。

  其二,要明三节之理。人体全身有根节、中节、梢节三节之分。即: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臂之三节,即: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之三节,即: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腹为根节;腿之三节,即: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练拳者要认真走好用好三节劲。如在用两臂走圆画圆时,开时肩、肘、手依次相开,合时手、肘、肩依次相合;发劲时,一定要做到根催、腰达、梢发。通过这样久而久之的练习,就能达到节节贯通,周身一家,一动无不动,松活流畅之目的。

  其三,要明缠丝运动之理。螺旋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特有的练功方式,也是化掉身上的僵劲产生太极拳弹性掤劲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行拳走架中,一定要把上下缠、前后缠、左右缠、进退缠、正斜缠的一顺一逆、双顺双逆的五对缠丝做到位。开合时,要做到顺缠合、逆缠开,均衡、对称、协调,无所偏倚,无过无不及。久而久之地练习,就可以达到浑身俱是缠丝圈,全身上下左右无一处不缠丝,而又以身躯缠绕为主宰,通过腰脊的螺旋运动和胸腹折叠运化来带动贯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缠丝,进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缠丝,沟通周身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使气血流注,营卫周身,调解三焦,和平阴阳,内壮五脏,而又柔活骨节、肌腱、筋韧,外强筋骨。

  其四,要明用意不用力之理。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为主的要领,是太极拳运动的运行法则。只有运用这个方法,经过长期的柔化,才能使全身的筋、皮、肉、骨、肌腱、韧带尽可能地得到放松、松开、伸拔、拉长和舒展,由于伸筋拔骨而使内气通于经络,经肉离骨而使内气充于肌肤,骨节张开而使内气敛于骨髓,而周身形成富有弹性的掤劲,意到气到劲自然到。。

  在太极拳要领上找感觉二、空 肩

  (一)要做到“空肩”,就必须做到所有手的动作都是“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许多练太极拳者与练外家拳者都说其动作是“其根在脚”、“主宰于腰”的,其实许多人所谓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与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是两回事。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从力学角度说,是说所有手的动作其力量都主要是腰脊以反作用的形式传递提供给手的,腰脊的力量则是始于脚的;这样,手的力量运动方向与身躯的力量运动方向往往总是相反的,古太极拳谱所说的“有前即有后”就包括了这种情况;而且,在这种情况中身躯是不发生主动力量的,身躯对于胯就象是载于船上的货箱对于船,身躯的前进、后退、左右转动等运动都是胯载着发生的。这样,手臂向各方向运动与身躯的关系、身躯之朝向运动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运动方向的一侧的关系,就象是被推着行驶的手推车之朝向行驶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行驶方向的一侧的关系似的,或者就象是飞行的火箭与火箭喷发力的关系似的。行驶着之手推车的前部分是后部分所推动的,火箭的飞行是靠着向运行方向相反方向的喷发力由于反作用的转换与传递推进的;太极拳之身躯的腹背或左右两侧的关系、手臂与腰脊的关系也是如此,身躯朝向运动方向的一侧是背向行驶方向的一侧所推动的;手臂向前运动的力量是由于腰脊向后撑发生的力量由于反作用而由身躯传递至手臂的,手臂的向右运动的力量则是由于腰脊向左撑发生的力量由于反作用而由身躯传递至手臂的等等。比如揽雀尾按,胸腹部是背部所推动的、手的向前按的力量是由于腰脊的向后撑所引起的,因此,虽然整个身躯是被后腿推着向前移,其实整个身躯是向后撑的;云手中身躯往左移,身躯的左侧是右侧所推动的(身躯右侧又是向右撑的)、手由上向左云的力量是由于腰脊的向右撑所引起的,因此,虽然整个身躯是被右腿推着向左移,其实整个身躯是向右撑的;由于力量的传递必然会发生衰减,因此揽雀尾按腰脊向后的力量必然大于手臂向前的力量,并且越是靠近手臂运动的方向,就越是放松也就是越“虚”;这种情况可以用“前虚后实”来表示,这个“前”是指运动肢体也就是手臂的末梢即手,“后”是指躯体中的运动中枢就是腰脊。拳术谚语中有“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之语,这句谚语反映了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发生了支点、积蓄与转换的杠杆作用。然而,对于太极拳而言,肩就象是手臂在体内的延长部分,手臂就象是直接长在腰脊上的,或者说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就象是一条弹动的链条中的一个环,因此,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是没有中转杠杆作用的。也就是肩对手臂的运动是没有支撑作用的,这样肩才是可以始终放松的。因此,“肩催肘”是违反“两膀松”与“力由脊发”的,对于太极拳学练而言是错误的。很多人练太极拳,手臂的向前运动是整个身躯的同方向推动所引起的,这样,由于没有反作用力量的发生和传递,手臂是不可能成为太极拳所说之放松的,肩在手臂的向前运动中也是不可能不发生同向之支撑作用的,肩就必定是僵硬的,也就是说“空肩”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中,脚仅仅是对身体的下支撑,对于手臂的力量是无关的,腰对于手臂的力量也是无关的,因此,这种情况对于太极拳而言是不能称为“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而有的人虽然也做到了手臂与身躯的运动方向相反,然而没有做到“主宰于腰”而以腰骶部位的腰脊作为整个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肩对手臂的运动发生反向支撑作用了,肩也必定是僵硬的。而没有“空肩”之人当肩胸部遭到别人的攻击,要想具有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的效果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做到“空肩”,不仅要做到“其根在脚”,也就是将脚撑地产生的反向力量传递至手,而且要以腰骶部位的腰脊作为整个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这样才是“主宰于腰”。太极拳古拳谱所谓的“力由脊发”的“脊”指的只能是整个身躯的最下部位即腰骶部位。而要做到太极拳古拳谱所谓的“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力量传递,手臂与身躯没有肌放松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做到“空肩”,必须首先要做到全身肌放松;做到全身肌放松能够“其根在脚”了,再达到能够“空肩”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将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移到腰骶部位。当然,太极拳初学者一般做不到全身肌放松,出现传递性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气功锻炼有素者也是如此,因为太极拳所谓的“放松”主要是建立在使用相反力量基础上的动态的放松,因此,太极拳初学者应该先做到手臂与身躯力量方向相反的方法练拳,可以先将背脊约第5至第12胸椎这一部位作为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这样当一定的反作用用力,能够有传递性力量发生传递时,身躯反作用支撑的部位就会有微微发胀的感觉,要刻意避免肩部出现发胀的感觉;然后再在以后的锻炼中,将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渐渐往下移,直至移到腰骶部。只有到了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移到了腰骶部,随着传递性力量的发生使用,手臂与身躯才会真正达到太极拳所谓的“放松”;“空肩”才可能实现。

  (二)要做到“空肩”,很多动作之胯与手臂的体位运动方向应该是相反的,并且手臂与肩的运动是由胯(髋关节)之以被动为主的运动所带动的。具体概括地说,很多的手臂往前运动,胯是在腰骶部通过脚的作用下同时暗暗往后运动的。这是因为很多往前运动的手臂与这一侧的肩胸很可能首当其冲接受到敌人攻击,而由于胯的体位是往后运动的,手臂与这一侧的肩胸部位在接受到敌人攻击力量时,这一侧的胯不仅不会顶抗,而且能够借敌人之力“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地发生“随人而动”的被动的向后弧形运动,从而带动手臂与这一侧的肩胸部位也“随人而动”地向后弧形运动;由于肩胸部位的运动是被胯的运动所带动的,因而肩胸部位是放松的和不发生顶抗的,敌人的攻击力量就作用不到己方身躯的重心。而敌人就会感到对方的肩胸部位就象是浮在水面上的葫芦,会“不先不后”、“缓应急随”地随其攻击而动,不仅这攻击力量不能在对方的肩胸部位落到实处、作用不到对方的身体重心,而且敌人往往会因为攻击落空而形成背势,甚至站立失控。比如右手腕相搭的四正推手,双方搭手瞬间,往往一方左手上滑至另一方的大臂上部或肩胸部位与右手同时前推,另一方往往会被发出;而另一方如果达到了“空肩”,身躯就会发生向后弧形转动,这一方的攻击就必然落空。这“空肩”效果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另一方右手前伸与对方手腕相搭时,其右胯是暗暗往后转的,因此在对方突然攻击时,另一方的身躯能够借对方攻击的力量随之往后往左弧形移动(即身躯右转),而且这弧形转动的快慢与幅度全是由对方攻击的快慢与幅度所决定的,因为这身躯弧形转动的动力近似全是由对方攻击的力量所供给的。这就是说这种“空肩”的化解主要不是自主的主动反应,身躯弧形转动的化解中存在着很大的被动成分。所以,另一方的这种“空肩”化解能够不假思索地缓应急随、无过不及。由此可见在这种化解因素中,“空肩”效果的表现在肩胸部位,操纵枢纽是在腰腿,动力提供是在对方。

  胯与手运动方向相反与人类很多日常习惯是相反的。因此是必须在练拳中有意识地培养、强化直至形成条件反射而成为无意识之“懂劲”反应的。套路练习中既有很多动作胯与手的体位运动方向是相同的,也有很多动作胯与手的体位运动方向应该是相反的,这些胯与手的体位运动方向相反的动作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强化。比如揽雀尾左掤抱球的右手往前运动,右胯就应该是同时暗暗往后转的;而左手前掤时,左胯也应该是同时暗暗往后转的。白鹤亮翅的右手往前提起,主要是体现了化解,右胯也应该是同时暗暗往后转的。肘底看捶打捶时的左手与左胯的运动方向也是相反的。搬拦捶搬拳时、打拳时右拳与右胯的运动方向也是相反的。云手时的右手往前往左往上运动,右胯则应该同时暗暗往后转,运动方向也是相反的。左分脚时左脚前踢是往前运动,左胯也是暗暗同时往后运动的等等;必须明白这种相反运动,不是相互配合,而是体内力量传递过程中的先后链条与前因后果,即胯的运动是力量链条之先、是前因,手的运动是力量链条之后,是后果,这就象一条弹动的鞭子,胯是在近把手处,手是在近鞭梢处,鞭子近鞭梢处的弹动是由鞭子近把手处的弹动的延续和所引起的。如果不是这样,“空肩”也难以形成。当然,胯之与手的体位运动方向相反的动作幅度很小,功夫越高,外形变化越是难以通过观察发觉。

  (三)要做到“空肩”,无论是练拳还是推手、散手实践中,只要存在着有向哪一侧化解对方攻击的可能,哪一侧的大臂与肩内侧就应该预先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化解中这一侧的大臂与肩内侧所形成的圆弧形要保持基本不变;手臂的动作不能由肩领先和由肩带动而身躯发生倾斜,要力求避免这一侧的肩后部出现发胀的感觉。比如右手相搭的单推手,对方攻击之瞬间就要保证右大臂与肩内侧尤其含胸,这含胸是指由脚上传的力量引起收腹,再引起锁骨内侧的胸部往内吸,感觉肱骨上端与胸部的连接被拉开而形成圆弧形,不能将肩头主动往前裹来形成“含胸”,这种肩头主动往前裹的动作是没有“空肩”效果的错误的“含胸”;含胸化解中右大臂与肩内侧所形成的圆弧形要安静地保持基本不变;也就是在化解至对方落空之前,右大臂肩内侧所形成的角度要保持基本不变,这是能够不假思索、缓应急随地使得对方“终不得力”、使得对方攻击的力量作用不到自己身躯的重要条件,也是使得自己身躯的力量顺畅传递至手臂攻击对方的重要条件。对于化解对方的攻击,圆弧形转身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也是太极拳尤其擅长的特征性的功夫,而化解方向一侧的动态含胸则可以使得不假思索、无过不及地借人之力实现弧形转身尤其顺遂灵活;动态含胸可以使得胸部动态后移甚至达几公分,这样的后移就意味着获得了更多的化解机会和余地;而由于弧形转身与动态含胸,会有躯体后背成向后凸弧形的感觉,可以达到手臂直接被腰骶部带动,这样,肩部就可以始终处于休息状态而对手臂的动作不起支配作用,因此,化解方向一侧的大臂与肩内侧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无疑是“空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含胸反应在练拳中是应该认真培养的,套路中很多动作都存在着有向一侧化解对方攻击的可能,这些动作就必须做到这一侧的尤其含胸而大臂与肩内侧形成圆弧形。比如揽雀尾左掤抱球的右手往前运动、白鹤亮翅的右手往前提起、右手后移的倒撵猴,这些动作右侧主要都是化解,右大臂与肩内侧就应该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单鞭的左手左移、肘底看捶的左手上提、左手后移的倒撵猴,左侧也都属于化解,左侧就要尤其含胸而左大臂与肩内侧形成圆弧形。搬拦捶搬拳时、打拳时右拳有可能遭到对方的反攻击,右大臂与肩内侧也应该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云手时的右手往前往左运动是化解,右大臂与肩内侧也应该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左分脚时右手往后分是属于化解,右大臂与肩内侧也应该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等等。

  太极拳的“空肩”与全身各种要领都有整体关联影响,比如身躯的中正自然竖直是“空肩”的重要条件,如果动作中顺肩而肩向动作方向倾斜领先,这一肩是不可能“空肩”的。然以上三方面方法对于“空肩”尤其内在而难以从外在姿态观察中了解,而且也是“空肩”关键性的三个重要方法。所以,对于“空肩”的锻炼,这个三方面是应该尤其注意的。

看了“在太极拳要领上找感觉”文章的人还看了:

1.体验太极拳内在感觉的诀窍

2.太极拳十大要领莫轻视

3.太极拳的练习要点

4.练习太极拳中的气感

5.太极拳入门动作要领是什么

6.太极拳锻炼要领

7.提高太极拳水平的要点

8.学好练好太极拳的方法

9.太极拳修炼要领辨析

10.陈氏太极拳十大要领之“息”

    5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