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有什么练习

方婷分享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之精萃,是东方人体文化之瑰宝。同时太极拳对于防病治病,益寿延年有着神奇的功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

  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一:太极拳与中医学关系的历史渊源

  “拳起于《易》,而理成于医。”太极拳创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中医气功理论,特别是经络学说对武术的指导作用。太极拳先贤们把中医气功理论引入武术,并以此作为必修课指导武术修练。

  太极拳初创时期以中医气功理论作为创编拳法的指导思想。传说内家拳起始于武当道士张三丰,他创武当拳法,纯以内功,以道家气功为致用,他在创编太极拳之时,当然是以中国古代气功经典《黄庭经》为指导,融气功与拳法为一体的。经过百年的发展延续,太极拳先师对于中医学理论在太极拳术中的地位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把中医学的有关知识作为太极拳之教材,以备弟子门人学习。

  这一时期,太极拳理论的代表作是陈长兴的《太极拳十大要论》,该文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学有关五脏的知识。同时还根据古代中医理论提出了“气达四梢”的标准,用以检验练功的成果。即:“发为血之梢,舌为肉之梢,甲为筋之梢,齿为骨之梢”,“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在《清代杨氏传钞老谱》中,也有专门介绍中医知识的章节,如《太极血气根本解》、《人身太极解》等等。《杨谱》中还有《口授穴之存亡论》一篇。由此可见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中流传已久,而且属于高层次的秘法。

  清末民初陈鑫全面总结太极拳,引证经络学说阐发拳理,将针灸穴位图印入教材。上世纪30年代初,陈发科、陈绩甫叔侄二人先后应邀到北京教拳。此时,陈绩甫著《陈氏太极拳汇宗》一书,1935年在南京出版,使“陈氏数百年拳学”明之于天下。书中不仅列有技击所注意的重要穴位,还刊印了“铜人正面图”、“铜人背面图”,“任脉图”、“督脉图”。此书问世,再次表明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的密切关系。王培生先生深谙中医经络学说,继承并发扬武医结合的传统,独创“以意引气、按窍(穴位)运身”的理论,以此为太极内功要义。他在教练吴式太极拳时,每一个动作,甚至屈指扣腕都要循经切脉,可谓深入浅出,是把中医经络学说运用在太极拳技击与养生的一代明师。

  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二:通经活络是太极拳健身治病的根本途径

  祖国的中医经络学说,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大量论述,以后成了独立的针灸学。现代科学完全证实了中国古代铜人图所标定的14经路线和350多个穴位。科学证明经络是人体的总控制系统,人的生命在于经络运行。经络运动能使人体内外皆受益而可养生。太极拳先贤在实践中早已认识了经络系统对于武术的作用。如陈鑫所言:“凡经络皆有益于拳”、“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而太极拳之所以能健身治病,就在于它具有通经活络的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往来循行的路径,是全身各部的联络网,内联五脏六腑、外通四肢百骸关节皮毛,使肌表与内脏直接发生关系,将脏腑与肢体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络系统包括经、络、穴位。

  经有十二经脉(手足十二经),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奇经八脉。络包括十五络脉,横络(别络)孙络,横向网络全身,散走三百余支脉。穴位在宋代大医学家制的铜人图上绘出经穴354个穴位,另外还有若干经外奇穴。穴位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穴位与经络相通,以调解人体各部机能,穴位受到刺激,能使脏腑等器官受到相应的影响。中医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经脉、穴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以刺激穴位的方法治疗疾病。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健康则精气神旺盛、气血平衡即无病;气血失调而产生疾病。

  人通过经络运动真气运转可调节内脏机能,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使人的心、肝、脾、肺,肾等五脏互相制约、互相调节,而达到气血之平衡。同时,通过肢体各关节(头、肩、肘、手、胯、膝、足)的运动,使全身气血流畅打通经络,经络畅通则百病不生。

  太极拳通经活络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太极拳的身法有利于任、督、冲、带四脉的活动。

  《拳谱》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含胸拨背气沉丹田”。太极拳这个身法的关键是尾闾中正,尾闾处的长强穴是督脉的络穴,别走任脉。太极拳整套拳路不断运转挤压长强穴,能够起到通调任督的作用。在这种身法下,腰部微微旋转以带动四肢动作,既促进任、督两脉不断活动,又使腰间的带脉膨胀、肾部充实。锻炼日久带脉一圈会肌内丰满,小腹之冲脉会有气势旺盛之感。任脉为诸阴脉之海,络全身之阴气,督脉为诸阳脉之总纲,有统帅全身阳脉之作用。通调任督无疑会促进人体健康。

  2.太极拳的四肢运动有利于畅通手、足十二正经脉及跷、维四奇经。太极拳是一种独特的运动形式。上肢运动要求松肩坠肘气到指尖,其运动方式的特点可概括为:

  运转走弧形,螺旋劲不停。

  往返有折叠,指、掌、拳分明。

  下肢运动由腰部旋转带动,胯膝足与上肢肩、肘、手相配合,其运动形式的特点可概括为:

  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进退需转换、虚实要分清。

  这种螺旋走弧的圆活运动,使四肢的肌肉、韧带、关节在均匀连贯的反复活动中,得到无微不至的运动,做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血畅通,使其流转贯注于四梢(手、足十指尖端)。从而达到本固枝荣。

  3.太极拳“心静用意”、“松、柔、匀、缓”的运动方式有利于全身气血运行,通经活络效果显著。

  4.太极内功的修炼过程就是打通全身经络的过程。

  太极拳套路中一些特定的动作可专门刺激某些穴位,促使部分经络的活动,而调节某些器官的功能。不少人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很多慢性顽症在不知不觉之中消失了,身体由弱变强,其中可能有许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太极拳促进了全身的经络运动,从而调节机体功能,增进了健康。

  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三:人体相关穴位的冲合产生太极拳技击的各种劲法

  太极拳谱有十三势之说,这就是平时所讲的掤、挤、捋、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前八个字是八种手法,后五个字是五种步法。太极拳先师们在实践中不断体悟并总结出,由太极十三势不同组合而形成的阴阳变化,可出现太极拳各种劲法。在太极拳中用十天干对应人体之窍,以应十三势中之五步;用十二地支对应人体之窍;通过六合六冲,以应十三势中之八法。

  王培生先生的《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一书对此论述极其精辟。现将十二地支对应人体穴道之分布情况说明如下:

  子在腰(命门或会阴穴),丑在胯(环跳穴),寅在脚(涌泉穴),卯在背部(夹脊穴),辰在肩(肩井穴),巳在手(劳宫穴),午在两眉中间

  (祖窍穴也叫玄观),未在肩(肩井穴),申在手(劳宫穴),酉在胸(膻中穴),戌在胯(环跳穴),亥在脚(涌泉穴)。

  太极功法的八法产生的过程如下:

  (1)掤劲。掤劲是通过地支中子与丑相合产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命门穴与右环跳相合,掤劲就会产生。反之亦然。

  (2)捋劲。捋劲是通过地支中午与未相合产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祖窍穴与左肩井相合,捋劲就会产生。

  (3)挤劲。挤劲是通过地支中寅与卯相合产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夹脊穴与右涌泉相合,挤劲就会产生。

  (4)按劲。按劲是通过地支中申与酉相合产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膻中穴与劳宫穴相合,按劲便会产生。

  (5)采劲。采劲是通过地支中戌与亥相合产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右环跳与右涌泉相合,采劲便会产生。

  (6)挒劲。挒劲是通过地支中寅申与巳亥相冲而产生上挒和下挒之劲。例如,右手手心向上时,意念就想左脚的脚心(涌泉穴)向后蹬地,这样就产生了上挒之劲;右手手心朝下时,意念就想右劳宫穴与左涌泉穴相合,这样,下挒便会产生。

  (7)肘劲。肘劲是通过地支中辰与巳相合产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右肩井穴与右劳宫穴相合,肘劲便会产生。反之亦然。

  (8)靠劲。靠劲是通过地支中辰戌与丑未相冲产生的。例如,重心在右,意想右肩井穴与左环跳穴相合,这叫辰戌相冲;重心仍在右,意想右环跳穴与左肩井穴相合,这叫丑未相冲,前者为肩靠,后者为背靠。太极功五步应五行,五行在人体中应五窍,因而五步练在内、形于外,只有内外合,才能灵活奏效。

  (1)前进。如欲前进,只要意想会阴穴,眼神朝前上方看,身体便自然前进。

  (2)后退。如欲后退,只要意想祖窍穴,眼神朝前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后退。

  (3)左顾。如欲旋转前进,只要意想夹脊穴往实脚之涌泉穴上落,身体便会自然地旋转着前进。

  (4)右盼。如欲旋转后退,只要右手抬至乳平(即以拇指与膻中穴相平),同时左手左抬起至肚脐与心窝之间,而左右两手手心均朝下,意放膻中穴微收,眼神顺左手食指往下看入地三尺,身体便会自然地螺旋后退。上述为左虚右实,反之亦然。

  (5)中定。如欲立稳重心,只要意想命门和肚脐,立刻就会身稳如山岳。

  太极功法的锻炼就是由意念引导下通过人体窍位的冲合完成的。因而冲合的完成过程,也就是太极十三势总的锻炼过程。目前虽然流派很多,套路也长短不一,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谁也没离开太极十三总势。太极拳运行中每一瞬间,每一点都会因动而生法,有法即出劲。这就是拳经上所说的“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太极拳功法奥妙无穷,但千变万化总不离人体之窍位,总是以中医经络学为根基。这就是其东方人体文化的特点之一。

  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四: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

  太极拳的动作不单只是肌肉关节运动形成的,有穴位经络参加运化才是以气运身,才能灵活。从实质上讲,太极运动形体上表现,实际上是经络穴位运动调节的结果。太极拳运动中,每一动作都有相应的穴位活动,穴位之间的联系就是经络运动。太极技击主要是在保持平衡、发劲、及各种打法的运用。

  (一)太极拳协调身体平衡的穴位活动

  太极拳的技击要领是“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其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平衡,破坏对方的平衡。

  双脚支撑全身平衡主要是靠百会穴,天目穴、玉枕穴、尾闾穴、大敦穴、阳陵泉、申脉穴、照海穴的活动来协调下肢和躯干动作。

  如:弓步是前腿实,大敦穴吃力,眼神足而向前外放。膝盖尖不过足尖(大敦穴)。又如坐步:后腿实,尾闾找后脚之照海穴、前脚大趾回勾鼻尖,前足跟轻着地面。如果玉枕穴(后脑瓢)向后超过后脚跟,则会向后倾倒。倒八步与坐步相同。身体向左右横移或腾跃,要保持肩井穴与涌泉穴的垂直通道。失去这个通道,肩井即出于体外,便失去左右的支持平衡。前进要依次想上、中、下三丹田;后退要依次想尾闾、夹脊、玉枕后三关;身法虚实的变化,在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左右腰隙的抽换。腰隙向左抽,则左实右虚,腰隙向右抽,则右实左虚,两肾抽换变化的虚实是全身虚实之所在。这就是“内动不令人所知”的诀窍。

  (二)太极拳发劲的穴位活动

  太极拳技击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气贴背行,力由脊发。太极运劲的过程是“其根在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达之于背,形之于手。”这需要胸腹背部之重要穴位的协调活动,其关键是两乳间膻中穴的作用,意念要把膻中穴放在胸前一臂长短处,胸前形成一个球形开阔地。这就是拳谱上讲的“空其胸”。膻中穴拉出与背后夹脊穴打开相协调,即为空胸紧背之势;膻中与中丹田相协调,气沉丹田,即为实其腹,形成上下一虚一实之势态。

  这样下肢灵活不滞,上肢活动轻如浮云,此所谓太极拳之行云流水者也。有了膻中穴与夹脊穴前虚后实的协调,才可能气贴背行、力由脊发,最后形之于手。

  丹田再与手内劳宫穴相合,即为发劲;夹脊与外劳宫相合即是发力;最后手外劳宫穴透内劳宫穴,全身才形成一个整劲。

  技击中要求手、眼、身、步配合协调一致,眼到、手到、脚到,“手到脚不到,必是瞎胡闹”。手之食指商阳穴与眼神合,以寻找打击之目标。视线之远近由天目穴来调节,天目开放视线由近向远,天目内收合闭,视线由远向近而收回。

  (三)传统太极拳技击中的点穴打法

  点穴在太极技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拳谱中是属于秘传的打法。《陈谱》中有《打穴歌》讲点穴之法。《杨谱》中在《太极膜脉筋穴解》,传授节、拿、抓、闭之功法。即节膜、拿脉、抓筋、闭穴。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立地,穴若闭之神昏气暗。抓膜节之半死,申脉拿之似亡,单筋抓之劲断,死穴闭之无生。节、拿、抓、闭之四功,非良师亲自点传不可。虽然有高授,而非自己久练苦功者,也无能贯通。

  上述截(节)、拿、抓、闭四法要兼施并用,乘势活变。截其气,拿其脉,抓其筋(分筋挫骨),闭其穴(穴道)。而现在已不轻传和运用。

  关于点穴打法,我们可在太极拳架的说手拆着中觅其一二。

  如:拍血海。由下势变上步七星的转变之中,有个右掌向前下插,此时如果对方上右步进身,我以右掌拍其右大腿内侧之血海穴,如打得准确,对方会应声而倒。拳谱讲“打血海轻则伤重则死”。因大腿是人体上肌肉最丰富之处,有大量血液在此处流动,而右大腿内侧又与肝脏相对应,所以拍血海只要击中对方必倒无疑。太极拳30多个式名,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其用法,在千变万化之中,须乘势灵活运用。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上乘功夫均离不开中医经络学的指导作用。

  中医理论在当今世界,已被奉为中国古代科技的一大奇迹。我们深入地研究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的关系,向世人展示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这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太极拳走向世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了“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和腑脏经络的一些关系

2.练养生太极拳,打通脏腑经络

3.太极拳内气与经络

4.太极养生拳法与申遗之路

5.春天练太极拳更能修身养性

    57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