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之魂和太极之要

方婷分享

  易经中有乾、坤之卦,乾一般象征刚,坤象征柔。中国哲学很是强调水的力量,水是柔的,它却无坚不摧。于是太极拳中就很善于处理刚柔的关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之魂和太极之要。

  太极之魂——刚柔相济

  既然是一种拳术,拳术就有刚的一面。刚是什么?就是力度、力道,没有力道、软绵绵的就不是武术,也强壮不了身体。但中国武术的一个大的贡献就是发现并运用了“柔”的力量,把刚中加进去柔的成分,就避免了过于“刚”容易“折”的现象,实际上是用柔把刚包装了一下,不是表面上的包装,而是从内核的包装,是打造。

  太极拳的动作比较平稳,没有明显的激烈跳跃动作,全身要求放松,这些都是柔的表现。太极拳中动作要内含劲力,把力加上柔的因素就变成了“劲”、内劲。陈氏太极拳等也有发力的动作,但都不是用蛮力,是全身完整一气的劲。

  刚柔相济是打太极拳时内在把握的一种感觉。


太极之魂和太极之要

  正确发现并有效利用了人体刚柔的规律是太极拳的一大特色。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话。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太极拳是练柔的功夫,因为人在平时全身都是“硬”的,因此先要去僵化柔,柔和松是一体的,不柔就不会彻底松下来。人体是紧的就束缚了血脉气息的流通,于身体健康不利。练柔以后,不是散掉,而是整起来,柔加上整,就是“刚”,很柔加很整,就是“极坚刚”。

  太极拳的刚柔在不同流派中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比如陈氏太极拳,其中刚劲的动作比其他流派要多些,吴式太极拳柔的动作比较多些。在练习中,一方面要仔细体会整套动作的刚柔结构属性,另外一方面,对每个动作的刚柔属性也要注意把握,特别是刚性为主的动作,注意它柔性是如何体现的,柔性为主的动作,注意它刚性是如何体现的。每个动作都有刚柔的两个侧面,都要注意挖掘这种属性。

  太极之要——动静相生

  太极拳有动,是一种动态的锻炼方法。每个动作都是在运动中完成的。太极拳又有静,并且还非常强调“静”。但这个静要理解它的实质,不是简单的、绝对的静止。

  太极拳的动是一种很均衡的动,有一种“静”的节奏、“静”的感觉。另外,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思维、意念上要静.不要胡思乱想,静下心来练拳,这样气就不会乱。练拳时要沉静,避免心浮气躁。沉静首先要“沉”,就是把该放的东西都放下来,不要背包袱,练拳时思想上还沉甸甸的,就静不了。

  太极拳就是在运动中求静,以静御动。什么叫御动?就是以静的原则去动,不盲动。虽然在运动,但有静的含义。太极拳慢练的作用也在于此,慢了就容易静一些,呼吸也能均匀深挺。

  越是达到静的程度,静得越彻底,就会产生静极生动,这个时候生的是“内动”,内里的动,动得就深刻,锻炼的是内脏。

  传统太极拳中有许多阐述动与静的精妙论述,如武禹襄《打手要言》中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太极拳养生的关键在处理好阴阳平衡关系。练拳时涉及的对立统一的因素很多,主次要分明。身体是运动的,但心要静,如果心动了。气就躁了,就敛不了。心静下来了,才能很好地指挥肢体的运动,心是指挥部,指挥部有智慧,气、神就会各自发挥很好的作用,身体只是执行了。武禹襄还说:“视动犹静,视静扰动。”动静是一体的,不能截然分开。动中感觉静,是一种均衡的动,静中要求动,不是死水一潭的静,这样就达到动有法度,静有生机。

  许多养生学家的切身体验告诉我们,动静结合是养生的大要。如果只是一味的动,得不到安神的效果;一味的静,气血不能很好地流通,活力不够;动静结合就能实现性命双修。太极拳的锻炼正是依据动静结合的原则来进行的。所以在练习太极拳中,特别是在动势中,仔细体验“静”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56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