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的核心搏击技术(2)

方婷分享

  太极拳的核心搏击技术四、“缠绕”运动的基本方式

  “缠绕”作为一种奇特的武术运动方式,陈王庭用其创拳,陈鑫用其解拳,并画有大量的“缠绕”图。但对公众而言,要正确理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长期琢磨,直到偶然看到蛇上树一事,才基本上理解了“缠绕”在武术运用中的道理。如“‘缠绕’运动方式示意图”所示。我们用蛇上树与一个陈式太极拳散手中的接手动作,两者结合起来说明这种运动方式。

  陈式太极拳“缠绕”运动方式,在武术运用上有二层含义。一是当彼方右手发力向己方袭来,己方侧身闪避,随即出右掌,手指(蛇头,走圆弧顺时针运动轨迹,与彼方右手接触,切线化解了来力。这是第一层含义,即手指走圆弧,走的是“绕”。二是己方右手指根至肩肘部位,就像蛇的驱体一样,走的是“缠”,即有“缠”住彼方右手的意味,使其不得走脱。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列举的只是上肢右手局部的“缠绕”运动方式,着重讲清“缠绕”的武术运用。但从总体上看,左手与右手的协同,以及由脚而腰而手的运动,是整体的、协调的,节节贯串的“缠绕”运动。一个招法之运动方式如此,其他招法的运动方式也是如此。因此,人们通常把陈式太极拳运动方式总结为“旋缠绕”。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也不容易,要真正练出“缠绕”本领更不容易。

  另外,由于各种招势的攻防含义不同、或出击的部位不同、或“缠绕”的方向不同,“缠绕”运动轨迹必然不同。但只要我们理解了“缠绕”运动方式的基本含义,抓住了攻与防这个太极拳中的主要矛盾,再结合拳家的论述,同样可以弄清楚各种招法的“缠绕”运动方式。例如,陈鑫画的“缠绕”或“缠丝”图,多为局部“缠绕”图,或手、或腿、或腰的局部“缠绕”图,出手或出脚的领劲部位用文字或图画很难表达清楚,令人费解,引发后人对“缠绕”方法的种种不同解释。如果我们按图索骥,就图论事,恐怕一辈子也无法领会到陈鑫前辈想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但如果我们能结合招势的攻防含义,在推手或散手中去细心体会,就会豁然贯通。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理论。

  现在,我们都知道太极拳是一种“非圆即弧”的运动,但并不是因为太极图呈现“非圆即弧”的线条,我们就用它规定太极拳,太极拳就变成了“非圆即弧”的运动,而是因为陈王庭创拳是建立在“缠绕”运动基础乏上的,他出手、出脚,走的就是“缠绕”,要走“缠绕”,必呈圆弧运动。这种运动原理与太极图“非圆即弧”的线条刚好相符,后世拳家也刚好能用太极图“非圆即弧”的线条特征来总结概括太极拳。如果陈王庭武术中没有这种“缠绕”的圆弧因素,即使用“非圆即弧”来说事也不管用。

  太极拳的核心搏击技术五、陈王庭“缠绕”思想的来源

  说到“缠法”,作为一种武术搏击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在一些更为古老的武术流派中能看到其踪影,如模仿蛇的搏斗创造的“蛇拳”,就有不少缠绕动作:再如,武当太乙五行拳中,也讲究在搏击中使用“缠法”;另外,武当太虚拳中也包含有不少“缠法”的意味;还有,就是不会武术的人扭打到一起,你扭过来,我扭过去,也是“缠法”,可见“缠绕”搏击的方法,是人的一种本能。

  因此,相信陈王庭创拳的时代,作为一个“披坚执锐,扫荡群纷”的武术家,对“缠法”在武术搏击中的运用,有所见、有所识、有所悟、有所行,也在情理之中。

  诚然,关于陈王庭创拳的事情,在他的遗词中略有流露:“闲来时造拳,忙来时种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但他为什么能创出这种拳法?怎样创出这种拳法?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我们能从其拳论及流传至今的拳法,以及创新的基本规律中,发现其创拳的这种基本逻辑。

看了“太极拳的核心搏击技术”文章的人还看了:

1.辨别太极拳与太极操的核心标准

2.太极拳三圈理论的核心

3.太极拳能否自卫搏击

4.太极拳其核心就是顺应自然

5.太极拳“打手”与“推手”

6.十三势太极拳的核心是什么

7.成为一名太极高手的训练周期

8.太极拳能否自卫搏击

9.太极拳是充满和谐的拳种

10.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

56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