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初级阶段心静体松的功夫层次

方婷分享

  评论一个人太极拳功夫如何,首先要看他心静体松的功夫如何,倘若没有松柔和松沉,就没有太极拳特有的味道。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您介绍:太极拳初级阶段心静体松的功夫层次。欢迎阅读!

  太极拳初级阶段心静体松的功夫层次

  杨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在回答问及练好太极拳功夫的秘诀时说:“不错,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你必须投资于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导因我把骄傲置之于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随意行。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会忘了骄傲、焦虑、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于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可使化与打于瞬间完成。我的学生或是不相信这一套,或是虽相信而不热心追求,何能得成。”

  杨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稳静之后而后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注意的。” 心不守舍,则行拳紊乱,练功散漫,一无是处了。练拳时首先是通过调心把心态调整到安静、平静、宁静、定静、虚静、空静、真静、明静、灵静的状态,这也是个修炼层次的问题。九大入静的有关意思和培养训练方法都涉及到德,单纯靠功法是不够的。


太极拳初级阶段心静体松的功夫层次

  太极拳名师孙南馨谈到练拳求虚静是这样说的:“求虚静即实中求虚的练习。用逐步加强意念的想象来代替真实的蹬脚、拧脚、运劲、发劲,最后则全部用意念,一片神行,这就是实中求虚。在运动中,要细心体验空气对手、对脚、对全身的阻力,好似空气的气流如水般轻轻从皮肤表面摩擦而过,而且运动中所运行的路线不是一条线而是无数的点连接而成,即动、止、动、止……直到终点,这样专心一致的练习,自然心不外驰,而达到十分宁静的境界。”这个动中求静的练法也是讲究修炼层次的。

  有一位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的太极拳明师说:“练松有几个阶段:第一是不知松,动作僵硬,说得多了你有了一点体会,但还是不会松。第二是不敢松,有放松的意识了,但腿上没劲,想松松不了,一开步松沉腿直发抖也松不下来。第三是不能松,到了一定时间,腿上有劲了,也知道松的好处和怎样松了,但细节做不好。真正松开的目的并不是把劲都丢掉,是为了让全身各部位协调起来,更好地重新组合。”

  有一位老练家谈到练松阶段时说:“第一个层次——初得内气。打拳一段时间产生内气后,行拳时感觉就像汽车挂上了档位,打拳有阻力感,这是得劲的标志。如果没有练出内气,行拳就像汽车挂空挡,油门加的再大,拳打再多遍,也是空的,毫无东西。在这个阶段感觉主要是前臂发沉,感觉骨头发重,有坚硬之感。第二个层次——内气积累。在初得内气后,除了手上的感觉,接下来就是感觉到小腿发沉,再然后是脊椎骨发重,自己觉得走路旁若两人,感觉身体饱满,精、气、神比以前要好。第三个层次——肉骨分离(部分人称骨肉分离,我认为这样叫法有伤心情)。这个阶段最大的感觉是能感觉自身的骨骼的存在,有肉骨分离之感。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感觉沉稳有余而不够流畅。所谓肉骨分离,就是放松的情况下,肌肉开始往下掉,骨骼支撑着。第四个层次——骨骼下沉。肉骨分离到了后期,在放松的情况下,上边的骨骼往下掉,有疼痛之感。由于放松到腿部的原因,这个阶段还会感觉到脚底发虚,打拳得小心翼翼,稍不小心,就会失去平衡,犹如水中行走第五个层次——骨骼拉牵。再往后,行拳时能感觉全身各关节、各部分之间似乎有很多根橡皮筋互相拉扯,弹性很足。感觉全身筋被绷紧,而肌肉放松。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似乎不是很中规中矩,有些随意,感觉好像没什么膨劲,似乎很轻松,实则不然。这个阶段随着合劲质量的提高,外形越随意轻松,合劲越饱满。”

  太极拳初级阶段心静体松的功夫层次

  轻沉兼备的太极拳功夫在修炼过程中,初学者首先追求放松产生的沉稳,不宜先去追求轻灵,或者一边追求轻灵一边追求沉稳,这些都是不大实际的练法,练层次有先有后松。太极拳的轻灵必须是在沉稳基础上去追求,不然就不可能是太极拳内涵的轻灵。所以太极拳初学者不应该过早、过高要求地追求腿脚的松软,腿脚的松软必须在达到松沉功夫的前提下去追求。有了扎实的松沉功夫,就能做到实脚更实、虚脚更虚。这个时候,轻灵不是自然走出来了吗?有些初学推手的人,松肩坠肘、松腰塌胯还没体悟到位,就跳级的憋着劲去“轻手”划圈,这种没有松沉劲道的“轻手”是否管用?能使对方失机失势吗?

  站桩是练习下肢松沉的功课,太极拳技击名家杨少侯说:不扎桩,实腿能转,虚腿能走、能踢,不要误解桩功之根。我恩师林墨根先生说:“不练桩功,懂不了虚实……练时有根,用时无根。” 练习松沉的站桩功也有层次问题,先练“落地生根”,后练“去除己根”,从“有根胜无根”到“无根胜有根”需要一段练习、体悟的过程。依本人愚见,部分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而“脚下无根”,这样何以接劲、化劲、发劲?是练法不对;但是练了多年太极拳仍停留在“落地生根”,就会有不自觉、或多或少的犯僵滞与犯顶抗,亦是练法有误。

  在太极推手中有一边沉一边转的练法,初学者首先追求松沉到脚底的功夫,不宜先转动化劲或者一边转动化劲一边卸劲入地。因为自己可能还没来得及化转对方的劲力就站不稳而跌出去了,所以太极拳初学者在第一阶段时先把对方的劲力通过松沉到脚底而卸劲入地,这样接劲后随即腰胯转动走弧线的化劲。在第二阶段时才一边沉一边转的化去对方之劲力。

  练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松是有层次之分的,亦即一层功夫一层道理。初学者要求的松只能是在不断纠正拳架姿势中追求松柔,逐渐去掉一些僵劲和拙力。随着功夫的熟练,松的要求就会由局部进入到整体,由体形的松进入到内在的松,松的程度越高,功夫也就越深。反过来,功夫越深,对松的质量要求也就越高。功夫是没有穷尽的,所以对松的要求也是没有止境的。比如太极拳行拳走架要做到“紧”,也要有一个过程,在放松熟练的前提下,再求“紧”就较容易理解。如果未了解松柔、松沉之前或不明白“紧”的用途,就会误将硬的动作当成“紧”的练习,使整个身躯与四肢贯着笨重的僵劲,“紧”不是用后天之拙力,而是一触即发的刚劲。武术中没有完全的松和紧,完全的松为懈,完全的紧为僵。松中有紧,紧中有松,阴阳变化,奥妙无穷。说得更实际一点,这种“紧”的刚劲,是整体性松柔劲、松沉劲的升级用法。

  练习拳架与推手相比,练习推手的心静体松层次较为明显易见,有的是肌肉不够松,有的是意识紧了。在师兄弟面前,你以为你松了。一到老师面前,你又不知不觉紧了起来,控也控制不住。那是因为老师比你松,他用懂劲的功夫一压你,你就情不自禁地紧了起来。那是你意识紧了,说明你还没稳静,还没松透,连意识紧了都不行。可见身心俱松的层次是客观存在,心静意识的程度很有讲究,身体放松的要求很高。

  先有明拳理、晓拳法的认识,再有追求层次的觉悟,还有贯彻修炼的意识,这样才能把一生之所求的松净松透练到位。比如有些人对“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理解,以为是拳架上肢、下肢动作大小的区别,拳架手大、身低、步宽是开展,拳架手小、身高、步窄是紧凑。初学者由于层次问题,腰腿功力跟不上,这样身低、步宽开展的盘架,身低的硬蹲硬撑、进退抢步砸脚、定式脚趾狠抓地面等等与身体放松背道而驰的拳病冒出来了。倘若不晓练松之拳法,再明松静之拳理也白搭。节节贯串的放松由于肢体活动受限而产生的僵硬,是让你通过拳架使肉、骨、筋松开舒展,当身体之松退掉本力产生的僵硬之后,身正中定、上下相随、轻灵圆活、劲顺气和等等随之而来,这是“开展”的层次。

  下一个更高层次的 “紧凑”呢,就是以内达外、内外合一、阴阳相济、浑身皆圈而不见圈等等的高级状态。关于“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太极前辈吴图南老先生比喻贴切:“起初,如风吹柳树,枝条摇摆而根不拔;进而,如风吹白杨,枝叶作响而本不动;发展到高级阶段,如风吹松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体气平和,应物自然。”这是从大动到小动到不动,从显动到隐动到内动不令人知的紧凑过程,说到底也是心静体松的层次问题。再比如部分人练太极拳还没有松到家的时候就去和门外之人切磋较技,一搭手本能紧张用的就不是太极拳,变成跟人扳力斗气了,你平时练的就是去僵存柔,肌肉力已经逐渐小了,一扳力斗气用的就是肌肉拙力,那你等于是用己所短攻人所长去了,你着了别人的道,那你推得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说,这就是要看你松的层次到哪了。不管别人如何以势欺你,以劲力逼你,你身上都松而不硬,那你才至少能立于不败之地。

看了“太极拳初级阶段心静体松的功夫层次”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松”的思与悟

2.论太极拳的三种功夫

3.练太极拳如何心静

4.练太极拳的努力方向

5.身动心静太极拳的练习

6.太极拳以静制动浅析

7.太极拳的三种功夫

8.“静”是太极拳的本源

9.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

10.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特点

    56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