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咏春拳与太极拳的异与同

方婷分享

  咏春拳与太极拳在功法、拳法有着相似之处,并小等于咏存拳与太极拳在训练手段和技术一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咏春拳与太极拳的异与同。欢迎阅读!

  咏春拳与太极拳的异与同一、众说纷纭的咏春拳源流

  咏春拳是少林拳之南拳的一个分支,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其来源流传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始创于福建严咏春,咏春拳因此得名。严咏春拳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受启发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创编了咏春拳术。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见到蛇鹤相争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严咏春。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说她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后来便传于严咏春。

  第三种说法是,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这个严二就是前面所说的严四。


咏春拳与太极拳的异与同

  第四种说法是: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春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泳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 庵主所创。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此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泳春拳”的“泳”字改为“永”、“咏”。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第五种说法,又说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

  第六种说法,咏春拳,少林嫡传武技之一,咏春二字乃是为了记念咏春拳之创始人严咏春师祖。祖师严咏春原藉广东福建,其父严二公于九连山下经营豆腐买卖。而咏春则自小跟随五枚大师习技。及后更因见蛇鹤相斗而悟出拳术之道,并得其师父五枚大师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咏春师祖并要求五枚大师为拳命名,大师则答曰你既名咏春,就将咏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咏春拳之名正式诞生了。

  咏春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3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身型要求护裆,沉肩,落膊,抱拳,护胸。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二字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其中的“马”字是当地方言,下盘步型的意思。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羊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随着咏春拳的发扬光大,派生出叶问系咏春拳、宏极咏春拳、岑能咏春拳、阮奇山咏春拳、古劳偏身咏春拳、红船咏春拳、刨花莲咏春拳、彭南咏春拳等,有如太极拳派生出武当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赵堡架太极拳等一样。

  咏春拳与太极拳的异与同二、咏春拳与太极拳的相似之处

  古有“北太极南咏春”之说,太极拳与咏春拳都诞生在清朝末年,时间相近,这就有了相互借鉴的历史根源。的确,他们之间隐隐有些丝连,并且在功法、拳法有着相似之处,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探索传统武术的本质,这样有利于进行武术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咏春拳为二字钳羊马,叶问系咏春为内八字步法,两脚尖相交形成60度夹角,这在八卦掌中的抠脚有这个步型,其目的都是为了稳定,而后借地之力;彭氏咏春为两脚力源由脚蹬地产生,通过踝、膝、胯、肩、肘、腕、手指的传递把力最终传导手上,这在咏春拳里叫“六节劲”,而且节节能发劲,而这在太极拳中加入了腰胯的概念,叫“行气如九曲珠”。那么咏春拳为什么不强调腰胯而强调腰马呢?“腰马合一”是指要和腿部形成一体发出整劲,咏春拳讲究的是“摊腰锁跨”,即把腰摊出来,把胯尖抻出来,用尾骨抵住后胯,把胯固定住,腰与腿的连接是胯,胯一同定住,腰马就自然和一了。

  咏春拳是“摊腰锁胯”,而太极拳是“空腰转胯”,空腰是把腰椎拉直,即以命名穴那个位置为重心,上面头大椎向上领。下面盆骨向下沉,形成对拉之势,这样把腰椎、胸椎、颈椎都拉直了,古人叫“过三关”。拉直腰椎叫空腰,拉直胸椎且配合胸骨下沉叫空胸,这个道理就像门轴、车轴一样,轴直了才能转,所以说空腰是为了转胯,空胸是为了转肩,转腰胯就能发出螺旋力,就能改变自己的重心,就能破坏对方的重心。太极拳是从胯上转的,那么咏春拳呢,咏春拳是从脚下转的,二字钳羊马站好后,以脚跟为轴,两膝有相合之意,再加上摊腰锁胯,转马时才能腰马合一。

  松肩坠肘要求一样,其目的是把肩拉开,使气下沉,重心由胸腹部下移到小腹部,并且使借地之力通过脊椎顺利的传递到手上。

  咏春拳与人讲授时的姿势,和吴式太极拳的抱七星很相似,咏春拳的摊手与陈式太极拳的掤手很相似,其成用法则都强调中线原理,出手都要走螺旋,都讲究柔化刚发,不与对方用力相拼。

  咏春拳与太极拳的异与同三、咏春拳与太极拳的差别

  咏春拳与太极拳在功法、拳法有着相似之处,并小等于咏存拳与太极拳在训练手段和技术一样,这两种举门的差别在于:太极从轨迹来说讲圆,讲究化劲、引劲、接劲等。走刀剑锤劲。咏春拳讲的是最短距离,特别讲究中线原理,朝面追型。不能追手打法,类似打点出刺的方式,走枪劲。又比如:两种拳术都说自己是“以柔克刚”,但是太极是比较要求“用意不用力”和“牵动四两拨牵斤”,而咏春则没有这样细化的讲究。再比如:太极拳讲究对劲道细化的理解,咏春拳要求有寸劲和听劲,那种寸劲是人体的爆发力,是明劲,那种听劲是局部于掌、腕、肘、臂。太极呢?要求有明劲、暗劲、长劲、短劲、化劲,引劲、接劲和全身整体的听劲、发劲,一举手一投足,皆是太极;挨到何处,何处发放。太极拳也有寸劲,这种寸劲的发劲方式不同于咏春拳,是丹田内气的抖动贯穿全身,是神、意、气、劲的高度结合。

看了“咏春拳与太极拳的异与同”文章的人还看了:

1.咏春拳与太极拳相互糅合

2.红船咏春拳的简介

3.小念头的简介

4.劲力衍变是心意拳实战之魂

5.武术的知识

6.寸拳的简介

7.武术流派的简介

8.话题作文素材

    55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