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习要诀
太极拳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的一朵瑰丽奇葩,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太极拳总的来说是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而创编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练习要诀。
太极拳练习要诀
恬淡虚静,思想集中。
神情自然,气和心平。
意念导引,节节贯通。
慢练潜修,用力匀轻。
上下协和,动则俱动。
姿势舒展,劲力完整。
动作转换,虚实分清。
一势完成,似停非停。
上身中正,下肢稳定。
两肩两胯,放松放平。
顶头竖项,阔背开胸。
沉肩垂肘,臀敛腰松。
开胯圆裆,腰脊率领。
实腹虚腋,身备五弓。
坐腕舒掌,沉气贯顶。
手眼身步,方位准正。
臂随腰转,眼随手动。
脚步轻稳,如履薄冰。
脊柱为轴,圆活柔轻。
举手投足,处处弧形。
腹式呼吸,深长匀细。
意领气随,气势相依。
以气运身,以心行气。
开实为呼,合虚为吸。
动作纯熟,气力合一。
习拳明理,头脑清醒。
循规蹈矩,多下苦功。
日日盘练,气血畅通。
情绪愉快,精力旺盛。
用心思悟,获益更丰。
忌快贪多,意气为重。
太极养生,健身治病。
自卫防身,克敌致胜。
日积一纸,功力逐增。
渐悟懂劲,阶及神明。
相关阅读:
初学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生命在于运动,太极拳是现代人们养生的理想运动,初学太极拳要慢练,在慢练中寻找太极拳的意境。
1.速度要均匀
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熟练以后,不论速度稍快或稍慢,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
打一套“简化太极拳”,正常的速度是4~6分钟,有的人慢练,可长达8~9分钟,但也不可太慢。打一套“四十八式太极拳”为8~10分钟, “八十八式太极拳"需要20分钟左右。
许多人练拳都慢不下来,正确的练习太极拳应该是慢中有快,快中有慢,互相协调,匀速练习。
2.架势不可忽高忽低
初学时架势可以高一点,也可低一点,但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低程度,以后整套动作,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下势”以外)。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势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再练中型架势或低一些的架势。
3.要适当掌握运动量
太极拳运动虽然不如体操运动和其他长拳运动剧烈,但是由于它要求在上下肢呈一定的弯曲情况下做慢动作,加之要求全身内外上下高度集中统一,所以,还是有一定运动量的。
特别是下肢的运动量比较大。因为打这种拳,一方面要求两腿分清虚实,体重经常由一条腿来负担,而这条腿又是在膝关节弯曲情况下来支撑体重的。
太极拳是一项缓慢的有氧运动,许多人练习一个小时都不会感觉到累,但是练习太极拳会消耗很多能量,因此,练习不宜过长。
一方面,由一个姿势转到另一个姿势、重心由一腿过渡到另一腿上时要求缓慢,用的时间较长,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负荷量。
所以,初学的人练完一两趟“简化太极拳”,往往会感到两腿酸痛,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坚持练下去,这种腿部酸痛现象,就会消失。
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趟数多少、运动量大小,应根据工作和学习情况及自己的体质而定。一般健康无病的人,运动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连续打一趟或两趟。
老年人和体弱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运动量,可以单练一组或几组。也可以专练一两个式子如“揽雀尾”、“云手"、“起势”等;也可以架势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应垂直,膝盖与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送时,膝关节弯曲度可略小一些。
患有腰间伤病的人,每次的运动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必要时应征求医生的意见。总之,在初练太极拳时,运动量的掌握务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应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4.要持之以恒
练太极拳和从事其他体育锻炼一样,贵在坚持。不仅开始时要积极参加练习,而且一定要坚持继续练下去。根据自己生产、工作或学习的时间情况,最好每天在业余时间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
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或是认为已经练会了,或者感到病情有所好转,就不再继续坚持练习。
那样,不仅不能逐步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更好地收到坚持练太极拳增强体质和治病防病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每天在班前、班后或工间操、课间操时间,在本单位的院落、空地都可以练习。有条件的最好能在清晨或晚间,就近到公园、树林、广场、河边、草地等空气清新和环境安静的地方练习。
如果这些地方设有太极拳辅导站,参加集体学习,收效会更好一些。
此外,初学的人如果没有专人指导,可几个人在一起,采用互教互学的办法来解决。例如,先由一人按照图解上的动作说明来指导其他人学练,然后依次轮换。
要仔细地研究前而所说的锻炼方法,正确掌握要领。这比一个人自己看图解学拳,要快一些,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