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槐园太极拳基本功法练习的见解

方婷分享

  任何一种拳术基本功都是首要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无法达到更高的层次,太极拳也是这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槐园太极拳基本功法练习的见解。

  槐园太极拳基本功法练习的见解

  陈骁伍先生几十年武学修为,造诣颇深,创槐园拳派,并首次从拳式中提炼出“五个圈”,是为:双缠手圈、开合圈、太极手、丹田内转手和螺旋缠绕手。

  并有《浅谈太极拳的五个基本动作(五个圈)》和《再论太极拳中的五个圈》两篇文章。可见这五个圈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

  2012年师父到丰县讲拳,为我们认真纠正了83式拳架,并要求我们规范练习,划好“五个圈”,练好基本功。师父走后,师兄弟们谨遵师父教诲,丝毫不敢懈怠。我也根据自己情况坚持低架练习,每天练拳先坚持划“五个圈”约40余分钟,再打拳推手,两年来感觉受益颇多!今天,我将自己划圈习拳中的一些心得体会简单谈一谈以供同仁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练习五个圈,首先要有时间上的保证,一般不能低于半小时,否则就找不到练习的感觉。当然,初学者可根据自己情况来定。练习时一定要做到:静、松、柔、慢、匀。

  所谓“静”是指心静。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要做到心如止水,摒弃一切杂念,心中只剩一吸一呼。这样才能做到“松”,既周身放松,从而做到动作“轻柔”,卸掉僵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松”“柔”与“泻”的区别,划圈过程中“棚”劲不能丢。我在划圈时喜欢中指领劲(找中指稍外翻之感),因为人五指中指最长,劲到中指尖,自然到达其他四指指尖,这样就能时刻提醒自己力不能“泻”。再者,划圈时还要做到“慢”和“匀”,即动作运行缓慢、速度均匀。(“匀”除指动作外还有呼吸,呼吸也要均匀。)速度过快、或运行不均匀(忽快忽慢)是很多初学者常犯的毛病。追求速度、发力、刚猛绝对是初学太极的误区。所以一定要在缓慢、均匀的运行中,配合呼吸慢慢体会手型的变化、顺逆缠丝、重心的转移、腰胯的旋转、胸腹的折叠和气沉丹田的感觉。同时,缓慢的运行增强了下盘练习的强度,坚持练习定能练好下盘功夫,做到足下生根,找到太极的感觉。

  槐园太极拳基本功法练习的见解
  个人认为,“五个圈”就是“桩功”,只是是运动过程中的桩而已。就初学者而言,他们往往找不到站静“桩”感觉,更体会不到其中的妙趣,所以感觉枯燥乏味、心神烦乱。五个圈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即练习了功夫,又体会到乐趣,从而增加了他们学习太极的兴趣。

  其次,划圈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检验太极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手型、步法、缠丝、重心、腰胯、胸腹一招一式都要到位,丝毫不能马虎!因为圈划的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你的拳架是否正确,拳架的正确又直接决定着每一招式在实战应用中的效果。

  至于呼吸,初学者不要刻意追求行气路线,但要遵循开吸合呼的原则。这其实就是一种自然呼吸状态,身形开自然要吸气,身形合自然要呼气。不过在划圈时吸气要吸到极点,整个身形就像一个膨胀的气球;呼气也要呼到极点,感觉气如俯冲的雄鹰,自上而下,经丹田贯穿到足下。

  初学者在划五个圈时,最难掌握的就是合胯和转腰。五个圈中均有合胯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两脚平行站立,如双缠手、开合圈。校验的标准是:立身中正,屈膝下坐,脊椎骨延长线与地面垂直(找尾闾撑地的感觉),垂足落在两脚后跟连线后,上身与大腿形成一夹角,膝不过脚尖。胯不合或合不好的表现是:膝过脚尖,上身与大腿没有形成夹角,脊椎骨延长线于地面的垂足落在两脚后跟连线上或之前,整个人好像是跪在那里划圈。另一种是两腿三七分用力,如太极手、丹田内转手和螺旋缠绕手。校验的标准是:立身中正,脊椎骨延长线依然与地面垂直,垂足落在两脚后跟连线后。承重腿膝不过脚尖,臀部找承重腿的脚后跟,大腿与上身形成夹角。另一条腿膝盖稍外翻(如膝盖内扣就会给人一种单膝下跪之感),大腿也与上身形成夹角。这样才能找到合胯的感觉。

  至于转腰,五个圈中除开合圈外,其余四个圈均有腰的旋转,这也是初学者的一个难点。很多初学者在转腰时胯也跟着转,甚至腿也跟着转。转腰只是转胯转腿,很难将腰胯分离,根本找不到腰转的感觉。其实,我们可以将腰的旋转比喻成一个石磨。我们可将腰以上看作是石磨上面的磨盘,胯就是下面的磨盘,两腿就是放磨盘的支架,两手就是转磨盘的手柄。磨面时上面的磨盘转动,下面的磨盘不动(即胯不动),柄随盘动,即划圈时手随腰动。转腰时腰胯分离,立身中正,始终以自己中线(脊椎)为轴旋转,不能前俯后仰,左倾右斜,这样才能找到腰动的感觉,长时间练习找到:力生于足,传于腰,以腰带手,手基本不动的感觉。

  此外,我还想谈谈自己练习中对胸腹折叠的一些粗浅认识。师父曾说胸腹折叠劲是太极拳中最难练的一种劲,可能是我们目前还没达到练习胸腹折叠的水平,师父对此也没多教。但在划圈过程中感觉到五个圈中均有胸腹折叠劲蕴含其中。我认为所谓胸腹折叠就是身形的压缩与拉长,或是胸腹折叠劲包涵着身形的压缩与拉长。但在此过程中,下盘不能有起伏。比如双缠手,主要练习的是棚捋挤按太极四正手,棚时吸气身形随之拉长,胸腹开;按时呼气,身形随气的呼出而压缩,胸腹合,气归于丹田。一棚一按、一吸一呼、一伸一缩就形成了一个胸腹折叠劲,其余四个圈均如此。感觉整个身形就像一个打气筒,伴随着呼吸,身形伸缩。久而久之就找到周身放松,内气充盈、鼓荡之感。

  所以练习太极首先要卸掉僵劲,练习松柔,否则就很难找到胸腹折叠的感觉。胸腹折叠除胸腹的上下伸缩,我感觉还应该有胸腹和脊背的开合在里面。比如开合圈,身形是不是除上下折叠还有胸腹和脊背的开合?当然胸腹折叠肯定没那么简单,或许这只是对胸腹折叠认识的一点皮毛,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但必定是自己划圈的一点感悟。

  最后想谈一下初学者学习太极的一点误区。很多初学者在学习时总是想跟着师父学如何发力,认为那样打出来才潇洒,殊不知那只是一种拙劣的模仿。再加上一些大师们的“以意领气、以气催形”的高深理论(初学者达不到这个层次,根本无法理解),往往使一些初学者不知所措!“形”都练不好,何以有“气”,本无“气”,又怎么用“意”来领?所以,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教(学)太极须由“形”始,“形”熟才能“气”生,有了“气”再试着用“意”去领,最后做到“以意领气,以气催形”。形—气—意—气—形,又是一个圈啊!不知是巧合,还是太极真意!太极拳中的圈真是无处不在,奥妙无穷!一旦进去,就再也不想出来。

  练习太极拳是个慢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这才是学习太极的正确顺序,才能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练好太极拳无任何捷径可走,如果真有捷径,那也只能是:练!练!练!

    525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