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学杨式太极拳的要领是什么

万红分享

  本文主要介绍学杨氏太极拳的要领“静松正慢匀稳”知识。记得先师最早口授给我的学拳要领是:“正舒松慢匀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通俗易懂,又合乎拳理,多年来我奉此为信条。二十多年后,在先师所著《杨氏太极拳正宗》这本书里,把此要领修订为“静松正慢匀稳”并告于天下。多年来,我暗自揣摩赵师修订后的“六字”真义,似有所悟,著文如下,以供方家指正。

  静“静中触动动犹静”。“静”是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属性。

  先师常以拳祖张三丰“学太极拳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以喻练太极拳之真谛。静,就是调心调息调身。习拳一定要静下心来,专心致一,“致虚极,守静笃”,不得心浮气躁。预备式(无极式)要做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摒除杂念,呼吸自然,努力进入物我皆忘的空灵精神境界。在整个练拳过程中,要做到稳静安舒,心神泰然,集中心志,意识领先。在意念上,当有人若无人,当无人若有人。内敛精神,外示安逸。先师曾诙谐地说,万籁俱静可以修养脑力,悄无声息可以修身养性。

  杨式太极拳是一种动静开合,以静御动的运动。静中藏动机,动中存静意,一静俱静,一动俱动,无静无以制动,无动无以见静。其“松”,其“正”,其“慢”,其“匀”,其“稳”,都是在澄静的状态下成就的。

  保持平静、恒定和平常心,靠平静的过程使污浊沉淀,万物清明。因此,杨式太极拳被后人称誉为活的雕塑,动的静功。

  松“一松百松,柔若百折若无骨”。“松”是杨式太极拳的核心和基础。

  先师经常告诉我们,杨式太极拳是内家拳,跟其它拳打人不一样。一般拳打人是皮肉伤,一看就知道伤轻重在何处。而杨式拳外若柔绵,内坚如钢,其功夫是松沉纯净的内功,用的是整体劲,瞬间产生弹抖力。打人疾弹冷脆,入里透内,伤其内脏,皮肉却没有任何异象。所以,杨式拳也叫“松拳”、“绵拳”。

  关于松,先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传说神拳“杨无敌”(杨露禅)曾在永年家乡一条河边钓鱼,忽有一人从背后猛扑过去偷袭。说时迟,那时陕,“杨无敌”利用微妙的感应,顺其扑力,突然低头松腰,含胸拔背,将其顺着后背抖人河中。

  先师说,这样的上乘功夫,关键在于“抟气致柔”,就是一个“松”字。打人不入内,感应不灵敏,是松的功夫不够。“松”是杨式太极拳的生命线。

  松,包括内松和外松。内松,即意松,指的是精神内敛;外松,即身松,指的是周身松开。通过练“松”,达到内外兼修。“松”的高层境界是松净、松柔与松沉,以求实现松净透空。这个“松”,非几十年千锤百炼而不可得。

  我体会太极拳诸要领中惟“松”难度最大,全身关节肌肉全都松开更难。特别是背脊和胯根更不好松,常常影响拳式。此缺点须循师教而努力克服之。

  寒冷的冬天,我赤手空拳,一趟85式打下来,手指肚发胀,两手掌徐徐发热,有麻酥酥的感觉。我知道这是松柔下来,气血贯通,神经末梢有了感应的缘故。

  夏日练完拳后,突然发现全身通透,有一种形容不出的完全轻松舒服飘然的感觉。我立刻意识到这是周身关节打开,经络畅通,肌肉松净透空并克服了拙力的结果。练了多年拳,这样至善至美的感觉不是很多,但我知足了。我相信,只要有恒心,今后会有更多的如此美妙的感受。

  正“身躯宜中正而不倚”。“举动练习,务求正确”。“正”是杨式太极拳的立身之本。

  对“正”的理解,先师教导宜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方面、身架中正安舒

  虚灵顶颈,尾间正中,松腰敛臀,头顶与小腹自觉一气贯通。自颈下直垂到两脚之间形成一条身中垂直线。用这条垂直线确定重心,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平送腰胯,平衡肢体。练拳时,如遇身法倾斜、伸缩、旋转等引起“中正之偏”,也要坚持内劲中正,“斜中寓正”。

  观先师拳架,中正大方,八面支撑,无过无不及,展现出大师庄重、严谨、和顺的风范。

  第二方面、姿势正确到位

  杨式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很讲究的。每个姿势和动作都具有攻防含义,学习不正确,练习不到位,就习拳而言,徒劳无益。所以,对于每一姿势动作的四肢距离、身势重心、屈伸起落、进退转换,其方向、角度、高低和幅度都要学习到位。而后对身体各部位,包括头颈背掌腕肘肩腰胯膝脚的规矩,也都要一一纠正到位。只有形似做好了,才有可能求到神似。只有拳架纯正了,才有可能体用结合,技法娴熟,脱规矩而合规矩,从心所欲。

  慢“迈步似猫行,运劲如抽丝”。“慢”是杨式太极拳的特色和真谛。

  杨式太极拳的动静、开合、伸缩、转换均符合人体经络生理的需要,有着循经络而行的功能和效果。经络以头身为总纲,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皮肉筋骨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是十二经脉,作为精气储藏的中转站,是奇经八脉。它们沟通里表,协调阴阳,平衡虚实,一气贯通。杨式太极拳正是靠习拳练功潜心打通经脉,保持周身血脉和五脏六腑通畅,促进了人体的阴阳互生,阴阳平和,从而防病养生,祛病延年。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气行则血通,血通则人健。先师讲,这就是杨式太极拳的精妙之处。太极拳之运动是五脏六腑的运动,太极拳之内劲是经络的力道。这些都是靠“慢”来实现的。慢才能做到运动无微不至,全身各部位恰到好处,气遍身躯,中气贯足。而快必然会处处滑过,无法贯通经络,致使气散血滞。

  经常有圈外人对杨式太极拳的缓慢不以为然,对它的拳路和劲道提出了质疑。殊不知这个“慢”正是杨式太极拳的特色和真谛。用意不用力,靠意念使气血贯通。拳打稳静,拳打舒坦,拳打调息,拳打轻灵,拳打悟性。招熟、懂劲、神明,都需要缓缓地、细细地审查着劲道去品味,去练习。

  杨式太极拳之慢,犹如水中行走,自觉克服浮力和阻力;犹如迈步似猫行,虽动犹静,轻灵之极;犹如运劲如抽丝,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日积月累,慢中寓快,逐渐出落成一种灵感。这种灵感靠微调与潜移默化,进而变化成虚灵的气势和浑厚的整劲。

  匀“速度均匀,上下相随,圆活连贯,绵绵不断”。“匀”是杨式太极拳的动律和气韵。

  先师讲,式式相连不断,“势”也。意思是说,定式要做到位,定式与过渡动作的转换,上一式与下一式的转换,要不显山,不露水,不着痕迹,无断续凸凹处。这就要靠节奏平稳,速度均匀,呼吸深长又自然,式式相连无起伏来实现。这就是杨式太极拳的“匀”。

  先师还讲,“匀”是最不好练的。不“匀”好练,快慢、高低、起伏随意而作,但这样已经不是杨式太极拳了。

  杨式太极拳的“匀”,在中华武术套路中是一大特色。它最忌陕慢相间,上下起伏,飘浮不定,矫揉造作。它要求的是道法自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圆活连贯,绵绵不断,委婉曲折,行云流水。如滔滔江水,“逝者如斯夫”;如云舒云展,宠辱皆不惊;如观山重水复,如闻柳暗花明;如飨清风细雨,如望云海日出。真正地透出一股浩然之气,呈现出杨式太极拳的松柔美和形象美。

  稳“以腰为轴,虚实分明,轻而不浮,稳而不僵”。“稳”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素。

  先师讲“稳”,关键是一个“重心”。在运动的过程中依靠身中垂直线的平移稳定重心。重心的稳定,决定了下盘稳固上盘灵活,然后才有可能“一身之劲,练成一家”,“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稳要气沉丹田,稳要分清虚实转换,稳要腰部旋转松沉,像中轴一样稳定而灵活,稳要“一身备五弓”,稳要身体各部位相互作用而产生相应或对拉的支撑。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稳如泰山,支撑八面是稳的形象表现。

  在稳的基础上,“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由于稳,太极拳方能轻灵沉着。轻灵而不流于飘浮,沉着而不犯僵滞,在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的互换中形成整体运动。

  “静松正慢匀稳”相辅相成,互相联系,浑然一体,不可断然分割。它是杨式太极拳的法度,是修炼的方法和途径,是赵斌先师对杨式太极拳在理论上的贡献,是先师丰富而宝贵的太极文化遗产其中的一部分。

  先师对太极之道深有感悟,他在九十高寿时提出“动则生,静则松,松则通,通则轻,轻则灵,灵则活”,是对杨式太极拳的高度概括。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极虚静然后极精神,极松柔然后极坚刚,极缓慢然后极迅猛,极稳固然后极轻灵,这是对“静松正慢匀稳”的最好诠释。

    42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