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祛病功效及健身机理

方婷分享

  太极拳武术拳种之一,是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祛病功效。欢迎阅读!

  简述太极拳祛病功效

  1、太极拳练习者正在积极参与多种科学研究测试中,做进一步的研究

  (1)在全面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自然科学、边缘科学的先进理论和仪器设备,系统地、针对性地进行人群样本的生理、生化、病理、心理指标测试。研究其复杂的深层规律,揭示其内在机制。

  (2)研究中,要注重学练太极拳对大脑功能、脑电、内分泌(如胸腺)、微循环,以及中医的经络、脉象、心理参数的测试和分析。

  把人体作为高度统一的闭环调控的整体系统,从发挥精神能动性的观点出发,探索经络、气血、呼吸方法的特殊作用,由此揭示其强身、祛病功效的特有机制。

  (3)研究太极拳发现,太极拳在生理、心理、社会这种模式下发展,对人们的心理素质和人群的交际都有很大的帮助。

  (4)长期抓好不同行业、年龄段习练太极拳人群样本的培育、选拔及监测,考察其对不同人群健身的普适性。

  2、研究太极拳锻炼优化生命质量效果的指标及其机理

  其指标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如增强免疫功能、平衡内分泌、内脏功能协调、能量代谢平衡、脑功能兴奋平衡、精神安详、心理平衡、反应灵敏、动作协调等。

  (1)太极拳在抗衰老和防止老年病着方面的研究发现,太极拳对生理机制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研究太极拳对解除精神紧张的作用。针对成年人特点,研究其在减缓和解除精神紧张状态,提高健康水平,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的特殊功效和相应机理。<<<这运动做“过”了伤身短命

  (3)研究太极拳对开发青少年右脑潜能、形象思维、生长发育和全面发展智力的效果、锻炼模式及有关机制。

  (4)研究太极拳有效的消除精神疲劳的功效和机制。现代科学证明:在进行思维、分析、判断等紧张的心智活动时,神经系统产生的疲劳深度要大大超过同等强度体力运动的作用。

  精神疲劳消除的时间,也大大高于消除机体疲劳所需要的时间。有针对性的太极拳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群的脑力持续高强度的工作能力。

  学习养生太极拳,需要我们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这样的话才能让我们的学习更加顺畅连贯。

  太极拳治病健身机理

  一、太极拳与《周易》、道家阴阳学说的关系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关于研究宇宙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中国自然哲学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开山著作,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就被列为“五经”之首,它以太极为宇宙观、以象数理为其思维工具和方法。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关于万物统一性的理论形式,表达了对大千世界的认识。

  几千年来,《周易》的基本思想融到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之中,渗透到古代社会科技的各个领域,如渗透到开文地理、历法、人事、医学、武术、军事、建筑等领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调。

  太极拳也不例外,以周易六十四卦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

  所谓太极,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谓天地未分之前,天地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实际上是指无极生太级,就是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阳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古代阴阳学说,早把万事万物都抽象化为阴阳属性,阴阳两爻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每卦都包涵着阴阳两爻的属性,阴阳两爻相互转变,交错、变化、冲撞,终至媾和,“冲气以为和”,和而生三,即是“二生三。”

  卦画由阴阳两爻而生第三爻,三爻而生八卦,八种自然现象的相互作用而成六十四卦,象征万物,即是老子的“三生万物”,老子的宇宙万物生成论和术数的推衍是从《易经》的成卦程序,以及易有两仪,四象、八卦的启示下衍生出来的,构成道家宇宙本体的基本模式。可见老子道家学说同《周易》同出一源。而太极拳术是根据《周易》和老子道家学说的理论编排和演练,经过历代拳师的总结和发展,产生出来的太极拳术。

  太极拳的由来,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章明义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太极拳论》之后,各流派均把王宗岳《太极拳论》奉为经典,如清代光绪七年李亦畲《太极拳小序》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

  至今各派出的书,也把王宗岳《太极拳论》列在太极拳经典之首。可见王宗岳对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其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二、太极拳理论同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

  我们知道太极作为宇宙结构模式,形象地反映了阴阳、五行、八卦等天地自然的共通规律,包含着极深厚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领域常以太极图来作为其原理的图解和标志。

  如用太极图来表示中医理论的模型是最为恰当的。中医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气机变化的升降消息,生命活动的周期规律以及生理、病理、治疗的模型等等都可用太极图式表示出来。

  中医根据《内经》“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的太极思维方法,将人体的生命状态分为未病态和已病态两类,而未病态和已病态又以神经感觉作为划分的标准,这样就由未病态、已病态和神经感觉三部分构成了人体广义病理学说的太极模型。

  所谓已病态就是“偏阴偏阳”的疾病状态,它明显具有痛苦感觉(症状)而偏离人有序化的状态。

  所谓未病态,就是符合“一阴一阳”的人体状态,即健康状态,没有明显痛苦感觉(症状)的人体相对平衡的状态,隐病虽潜状在人体里面,但它尚未破坏人体的平衡,尚未有痛苦(症状)的感觉,这类型也属于未病态的范围。

  中医书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了这两种人体生命状态;“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巳乱,治未乱。”人的一生往往是巳病和未病相互转化的一生。

  这就是人体的功能病理学说的思想,人体病理状态通过体象信息表现出来,它包括症状信息和体质状态两部分。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阴阳五行学说是这些体象信息的逻辑思维和分类的工具。

  从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分析,中医学术体系是一个内外气息对立统一的人体太极模型,而在人体的复杂保健及疾病控制方面分析,传统中医则是通过治养结合的太极模型来指导医生临床实践的。

  所谓“治”就是对巳病态的结合施治,所谓“养”就是对未病态的摄养修练。中医自古以来就有治养结合的传统,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如治病的方药,针灸、推拿、导引、暗示心理疗法、食疗、音乐、唱歌、颂经等疗法。

  治未病有调神宁心、养生、运动、导引、摄养术,太极拳运动等项目,通过各种人体调理方法,适应天时变化,做到人体内部五行之气顺应大自然的变化,保障人体内外气的对立统一,协调中和。

  在治养身体的各项运动中,笔者首推太极拳运动,太极拳确实有很多治病健身的奥秘。王宗岳著有《太极拳论》就以《太极图》为理论依据。

  用“太极图”的阴阳哲理解释拳理,总结太极拳中“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对立统一辩证规律,这同中医养生理论相吻合。

  太极拳拳理遵循《太极图》五个层次,首层为圆形,意思为“无极而太极”指太极拳开始时,心中泰然,抱元守一,气归丹田,阴阳动静,进退悉具其中;第二层意思中间分为阴阳,各得其中,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喻拳之柔中有刚,动中有静,互为其根之意;第三层意思为五行顺布,前进属火,后退属水,左顾为木,右盼属金,守中为土。

  第四层意思通过人体对应协调中和作用,如前进之中必有后撑,向左必先向右,上下对拉拔长等动作,长期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内气外放,外气内收的感觉。

  通过内外气的交换,运用五方五行之气,调养人体五脏之气,如东方属土养肝,南方属火养心,西方属金养肺。北方属水养肾,意守中土养胃。事实上,中医学充分吸收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核心运用于人体科学研究之中。

  “四时五脏阴阳”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它把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与人体的五脏、五体、五色、五音、五味、五志等用阴阳五行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顺应五时、五气,人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第五层意思表示人与自然融合在一体。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处处有太极,太极之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

  因此,古人把这些万事万物,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高度概括,抽象化为太极图,用于理解、领悟和感知太极之义。

  中医基础理论运用太极阴阳消长的规律,发现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年月日时(四柱)的周期变化有着相应相合的内在联系。

  《素向内经》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人身法天象地,气血盈虚消息与天地造化同途。”比如一年中人体阳气的消长与四季日照气温的自然循环有关。

  这一重大的发现,更加印证了太极拳不单纯是练方位的阴阳消长,同时也是练时空的整体阴阳消长。

  因此,对太极图的理解不能单纯平面静止的理解,而是遵循宇宙规律阳顺旋、阴逆旋动态中立体圆球之中去理解领悟,这对我们练习太极拳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

太极拳治病健身机理相关文章

1.太极拳健身治病的原理

2.太极拳治病健身原理

3.太极拳的健身机理

4.太极拳的七大健身机理

5.太极拳健身祛病机理与特点

6.太极拳治病原理

    135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