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的丹田内转

方婷分享

  陈氏太极拳爱好者甚多,虽然练了很长时间的太极拳,但是都知道丹田的真正含义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丹田内转。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的丹田内转介绍

  一、何谓丹田

  在传统的中国医学上,丹田的位置是在人体小腹肚脐内斜下一寸三分之处。

  即小腹之内、骨盆之中、脊椎骨之前这一部位。此处既是人体生命若干重要脏器所在之处,从人体运动力学来看,它又是人体运动整体力量的枢纽。人体运动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交替运作的关键部位。

  同时,丹田对防身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各门各派都以丹田为核心修炼武术。

  二、“丹田”运作,在武术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武术各个门派历来都非常重视人体“丹田”这个部位的功能训练,尤其是传统陈氏太极拳,特别重视”丹田内转”的功法。《拳论》云:“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打拳不练腰,终久艺不高。”“出肾入肾是真诀。”

  要求即便是非常微小的动作,也要做到以腰胯为枢纽,由丹田带动而整体运作,把那些不是由丹田带动而发放出来的劲,叫做“单摆浮搁”。我练拳初期,陈照奎先师总是批评我的胸腰”铁板一块”,直到修炼此拳的第八年.老师才比较满意地说:“现在腰里才有点东西了。”

  根据我的体悟,不论打拳或推手首先意念要灌注到丹田,收腹、吸气、松胯、提肛,本着欲放先收、欲开先合、阴阳折叠的原理蓄劲.以丹田内转而使小腹收缩,然后根据发力的方向,小腹膨胀,由丹田带动,螺旋式地发放出松活弹抖的整体劲。

  三、怎样修炼丹田内转的功夫

  丹田内的运转,实质上就是指在塌腰松垮的基础上,以丹田为核心,将意气力结合同时发出全身之力。

  为了具体说明丹田内转功法,现举例加以表述。

  比如陈氏太极拳第一路第二式“金刚捣碓”的动作六:在这一个拳式的一个小动作之中,可以体悟丹田部位细腻的立体螺旋的动作一一右手一握拳.胸腰略左转,沉右臀、翻左臀,收腹、吸气、松胯、提肛:然后,上提前冲右拳,棚右肘,胸腰丹田再略右转.沉左臀、翻右臀;胸腰丹田再前转,砸拳、拳掌合击、震脚、发劲,呼气.小腹膨胀;同时丹田带动全身运行一个立体螺旋的升沉劲。这一个小动作之中,不仅拳掌相击.震脚而发放一种整体松活弹抖的技击劲.而且使人体整个肌体及五脏六腑都感受到了运动的效果。

  四、怎样做到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在呼吸(从形式上说是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匀长细缓的腹式呼吸)动作配合下,小腹充实,全身劲力集中的一种自我感觉。

  要做到气沉丹田,必须先要做到全身舒松,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腰胯放松。

  初学时不易体会气沉丹田,经过一个时期腹式呼吸的锻炼,慢慢体会到呼吸时有内气的存在。

  鼻孔吸气时,自然中的大气自鼻腔向内经呼吸道而下,同时又会感到丹田有气上逼腹中。

  而呼气时,残气自鼻腔上出,但反觉腹中有气降逼丹田,使其充实。过去练拳的人称这种现象为气通。

  一般的说,作拳势呼吸时,向前或向下完成动作,全身劲力集中时容易体会气沉丹田。

  事实上动作向上向后或动作由实而虚,吸气时也有气沉丹田的成分,但不明显,似乎气贴脊背。

  这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内外合一的表现。

  气沉丹田不必过分强求,以免产生不良效果。

  只要正确按太极拳要领和方法练拳,朝松静自然的目标练,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水到渠成。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陈式太极拳的丹田内转相关文章:

1.丹田内转功法的介绍

2.练陈式太极拳对身体的调节作用

3.陈式太极拳内功修炼的三个关键

4.陈式太极拳内功的方式

5.太极宗师秘传的太极内功

6.练好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方法

7.陈式太极拳刚柔并济的道理

    116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