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看“圈”与看拳

方婷分享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而圆一直是传统的美,练习太极拳要遵循一个“圈”。太极拳的特点是缓慢柔和,连绵不断,常练习太极拳能修身养性,下面就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太极看“圈”与看拳吧!

  浅谈太极看“圈”与看拳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姿势都在一个圈内,每个招式都是一个圆的起点,也是圆的终点。

  “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陈式太极拳五层功夫”里也一直强调练拳要从大圈到中圈,再到小圈,进而无圈的各个晋级阶段。

  既然是个“圈”,总要有个中心或者叫做圆心。一般来说,太极拳以丹田为中心。习练太极拳之初,往往对丹田没有直接的体会和感知,那不妨先以腰胯为运动的中心,很多太极拳教练都是这样教导初学者。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一动无不动,是一项周身运动,练习太极拳要上下、内外相随,达到周身一致。

  太极拳也有讲“主宰于腰”。但以腰胯为中心仅仅是一个过程,最终还是要体悟到丹田。因为腰胯属于有形有相的身体部位,过于执着于以腰胯为中心难免为形所累,难以进一步体会太极拳的奥秘。而丹田是无形无相的一种体悟,则能够较少受身体的局限。

  前面讲了圈的中心,再讲圈的大小。初学者看拳,往往看拳的发劲,看震脚,是否刚猛,是否整合,发劲是否给人以摧枯拉朽的震慑。但随着所学、所练的深入,应该进一步看圈。

  发劲属于练拳之后的具体应用,属于结果,圈的大小才更能看出拳的内涵和所处阶段。这也要自身有所体会才容易理解和感悟,才能够看得出来高手的精妙之处。

  初学太极拳要从低架学起,练习拳架能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

  否则,虽然是觉得对方的拳架好、功力深,但具体好在哪里、深在何处,无从得知。看过了之后就忘了,一无所得。更有甚者,看过之后真正的内涵没学到,仅仅学到了皮毛和花哨,自己打起拳来也总是在细枝末节上玩花样,看似好看,实则用处不大。

  所以,太极拳也分为表演架和功夫架。练习表演架为了给别人看,尤其是给外行人看,为了让人看了觉得热闹、漂亮;自己平时则练习功夫架,更容易体会太极拳的内涵,以及自身健康、功力、修为的真实受用。

  通过丹田为核心的太极拳练习,大圈也好,中圈小圈也好,并不是周身练出简单整体的一个圈——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仅剩下一个大圈了,如何把圈练小?

  太极拳的中圈、小圈是通过练拳过程中,身体各个部位和丹田的充分协调,进而毫无滞碍的达到一个整体,也就是丹田与身体乃至手脚等各个部位的贯通,贯通直至身体末端的甚至一个指节、一处皮肤。

  从丹田可以催动身体各个部位,也可以从身体各个部位反过来围绕丹田旋转。所以太极拳里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即是练拳圈小到极致的“无”圈状态。

  圈的大小说起来容易,看起来不容易,练起来就更加不容易。人往往欣赏眼光要高于实际动手能力,所谓“眼高手低”,所以看得出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拳。

  练拳走大圈的人,看别人是中圈,能够感觉到对方水平明显高于自己,进一步看到有人走的是小圈甚至无圈,虽然知道对方水平更高,名气更大,反而茫然了。因为对方拳好在哪里、水平高在何处,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学不来,也得不到自身受用。

  所以,学拳过程中要多看、多思考、多练。我们往往看别人拳练的好,看过一遍自己也浑身舒泰,也是自己在看的过程中和习练者进行了互动,不知不觉之间获益。

  练太极拳不出三个圈

  有实践经验的练拳人都知道,拳分三圈,内圈、中圈、外圈。设定圈的目的就是限定人的动作范围,因为实践经验证明,人的有关部位不能超出某个范围,否则就要自身不稳,失去中心,处于被动地位。所谓“三圈”都是以自身的中轴为圈心的同心圆。

  内圈

  自己的肩宽为直径的圈就是内圈;

  中圈

  膝到哪儿,哪儿就是中圈;

  外圈

  脚到哪儿,哪儿就是外圈。

  修炼太极拳一定要掌握其运动规律,太极拳的姿势优美、连绵不断,是现代人修生养性的好运动。

  以上三圈的划分,是不以肘、手为准,而是以膝、足为准,且含着一个意思是,中、外圈的大小是变化的。拳友们注意了不能出圈的规律,但还是出圈,原因就在于中、外圈没有以下盘为准,而且以为自身的中、外圈的大小是不变的。

  如走架的时候,架子较低,膝足距离圈心远,中、外圈就大,这时候只要直身居中,肘就不容易出中圈,手也不容易出外圈。

  但是到了推手的时候,站得高,圈小,如果还按走低架的习惯,手、肘就很容易出圈;只有等出于推手的需要而上步,步子大了,中、外圈扩大,手、肘才能随之扩大动作范围。

  许多书里的图,都是以手臂平伸时的肘、手位置为准,这样划分使习者容易认为圈子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步子小的时候,肘、手出了圈还没意识到是出了问题。

  如果简单地划分,只说肘膝为中圈,手脚为外圈,全靠习者自家分析总结摸索,免不了容易出错。很多人还真没注意,处于被动地位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手出了圈,失去了中心,影响了稳定的结构,被人牵引时,如不借机上步(变出圈为不出)出招,对方可捋可挒可采可拿,一大堆技术可以用。自己就只有处于被动局面,挨摔。“手不够,脚来凑”,好话。“脚不够,手来凑”,就是找挨摔。

  理论上的东西,要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如,书上说:“俯肩一靠破铜墙”,就容易让人误解。文中用了“俯”字,有人就忘了身不能前附后仰的要求,成了附身肩靠,出了内圈,而且坏了身法。有人俯身使靠,让人顺势一个抹脖摔了个马趴。

  使靠须直身,够不着就上步,肩只可随手臂的螺旋缠绕原地向前旋而不要向前探,保持含胸,身子微沉,重心始终保持在两脚的中间。也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成三点维护稳定架势。夹角一定保持90度。为什么?因为,人与地面成90度夹角,所以,人站得稳。如果有虚实之分,则夹角的角度跟着变化。实的部位则度数大一点,根据虚实的变化情况而定。

  这就是运动力学的基础。这么着,靠着人则人出,靠不着平衡不失,不但不会被人所乘机,还能接着使技术。这都是不出圈的好处。

  太极8字圈

  一、8字圈练法

  基本要求,同太极拳一样,强调双脚五指抓地 ,双膝内扣。基本动作(以右手为例)。

  动作1右脚前跨一步,左手卡腰或背在身后,右手从胯前开始启动,打开,顺缠向右后,划弧线经胸前中线缠至右前上方拇指与鼻尖齐,肘找膝。顺缠完成。这个大S圈我们叫“挖”。

  动作2五指打开,变逆缠,经胸前向下后划弧,走S回到起点,这个大S圈我们称为“盖”。逆缠完成。两条S线在胸前交叉,形成拱形的8字圈。

  二、8字圈练习要点

  1、顺逆缠要以手指领劲,劲走到指上,不要走到腕上,在走劲过程中,手指递个渐进,S线走完,缠丝完成,不是一下走完。

  2、顺逆缠转换时注意,一定要五指打开,进行转关,完成时,大指要和其余四指说上话,能见面,要合上。

  3、要内撑外抱,8字圈走的要膨胀、饱满、圆润,支撑八面,密不透风。

  4、重心转换符合老师“轻重虚实解”一文,但转换时档一定要走下弧线。

  5、肘一定要乍(向下、向外、向前,不能夹,不能内收),在螺旋渐进过程中形成对拉。

  6、整个走劲过程是以肘为圆心,小臂为半径,指尖领劲的过程,切记,切记。

  三、8字圈训练层次

  先右手,再左手,然后两手,最后和“雀地龙”一块练习。也可以几个动作练习,两头同时作胸前练习也好,随己方便。右手走时,右上身护全,左手走时,左上身护全,两手同时时走上身就是一个太极球了,自己置身其中,可立不败之地,和“雀地龙”同时走,整个人就在球中,细品之,其乐无穷。纯熟后可加上行步,猫步,任意旋转,左右逢圆,其用妙不可言。若能得到老师指点,则更是画龙点睛,终身收益。

  训练过程宜先慢后快,然后快慢相间,慢是找劲,快是练劲,快慢相间是(应)用劲。个人认为“8字圈”几乎涵盖了太极拳的所有技法,无论打、拿、摔,“8字圈”基本通用,但是不管用什么部位做打击点,通通要用手领着打。

  “8 ” 字圈赞顺挖逆盖8字圈,环环相扣8相连,每个8字遥相见,周身浑然太极圆。

太极看“圈”与看拳相关文章:

1.太极老前辈的练拳感悟

2.陈氏太极拳的大圈、小圈和大架、小架

3.辨别太极拳与太极操的核心标准

4.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练功经验之谈

5.太极拳不能出圈

6.在太极拳要领上找感觉

7.太极拳的拳架与推手的关系

    114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