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推手的技巧介绍

方婷分享

  推手在太极拳中是非常多见的,练好推手对于练习太极拳是非常有帮助的,武式太极拳中也有推手,并且有很多的技巧。武式太极拳的推手技巧你了解吗?下面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武式太极拳推手的技巧介绍。欢迎阅读!

  武式太极拳推手的技巧

  武式太极拳是许多人都非常喜爱的,掌握好武式太极拳推手对于练习武式太极拳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技巧。

  技巧一、舍其正中定横中

  常言说“人少横力”,特别在推手技击中,两人绷手相触,尽管周身含有弹力,两足前后分开时,其力均贯注于前后纵向,对方虽有横向之力,但横力总是要少于纵力的。

  中心、重心,二点均在于纵,而进招引其离开支撑点,我舍其正面,击其横面,因对方力点不能集中合一,对方一旦离开其支撑点,身形自然倾斜,我从横面击之,对方即行跌出。

  如向对方进招“云手”,我右手由对方腋下向上旋臂翻掌捣住对方右肩,左掌按对方胯部,对方整个半侧身明显露出,并成麻花状,我当即正身发力,对方即行跌出,这是“舍正定横”的举例。

  可见,任何招式都不是无敌的,只要先洞悉对方的意图才是我们取胜的关键。

  技巧二、进身欺人,应知人体之“三节”

  从整个人体来讲,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足为根节,如对方三节被欺,对方即不能活便,更无法使招,而我则运转自如,左右逢源,对方处于背势,因此说,“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三法,是武式太极拳推手之绝技。

  “身、手、足,上下相随,以塌梢节、捋根节、堵中节,此为控制上肢两臂之法。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是控制对方身手足上下三节之法”。

  如进身欺人,欺得越紧,对方整个身形越不能灵活运转,皆因对方处于背势,而我处于顺势。

  技巧三、步要过人

  即是便于贯、扣、插二法之应用,便于步法之进退,及身法上灵活变换。贯者发劲,扣者合劲,插者钻劲,可称劲练三法。欲将发人,步要暗进,灵活掌握贯、扣、插三法,与人交手无不稳操胜券。

  例如拳势中“上可击其下颚,下可使用贯扣二法,应左贯左,需右扣右,使对方双腿处于我控制之范围。如对方闪身后退,我即由拳变掌双掌齐出,进招连环,“懒扎衣”招法猛击胸前,此仍三法应用之举例。

  又如我方使用拳势中“顶心掌”在对方前进一步之机,在我退第一步之时,急速贯注对方右腿,而“顶心掌”招法即打胸前。

  使用此招法上下必须协调一致,速度尤为重要,否则起不到顶心掌惊弹寸劲之威力。又不如在推手中使用左右采法,如不用贯扣二法,那就不起不到应有之效。

  练好武式太极拳的原则

  要中正

  很多人在练习武式太极拳的初期,都会身型难以掌握。

  首先要做好"四平",即顶平头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气正。其次,为了使身体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必须做好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以搂膝拗步为例,左脚在前成川字步,右肩与左胯合住,右肘与左膝合住,右手与左足合住,右脚在前相反之。外三合就好象木工在竖门窗时,为了不变形,首先打个"X"来固定框架一样。

  如果你想要练习武式太极拳的外三合,就必须时刻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武式太极拳的中正,并不是绝对保持身体中心与地面垂直,而是保持身体平衡。

  以"金鸡独立"为例,一定要身体略有倾斜,才能保证身体沉稳,即"斜中寓正"。在行拳过程中,保持身体动态平衡。

  要"松"、而不"懈"

  练拳时精神萎靡,骨节闭合,好象支撑不了自己的身体一样,头垂、背弯、胯余、膝软,两手两臂也是如此,肌肉软瘫一堆。

  如果你在行功走架的时候,太过松懈,就会显得无精打采。

  虽练拳多年,但是情绪不浓,推手时丢瘪顶抗,毛病丛生。以上弊病皆由"松"、"懈"不分所致。

  首先要提起精神,注意意领。其次,所有骨节都要启开,筋要松开,气要沉,腰以上的劲往上,腰以下的劲往下,处处都要走出两稍之劲来。

  用意不用力为之松,不用意不用力为之懈。

  武式太极拳的四大特点

  太极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又融合了中国的周易学说、中医学说、道家学说、兵家学说等,被现代人称为“哲学拳”或“文化拳”、“文人拳”。

  武式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广府武禹襄祖师(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与其二外甥李经纶(字亦畲)、李承纶(字启轩)于清朝咸丰年问共同研创的。

  武李两家为永年广府城内旺族。富豪家庭,武禹襄不好功名,自幼在家习文练武随父武烈习练长拳、洪拳。后因公赴豫,从艺于赵堡镇陈青萍,后得《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太极拳概要图》等。

  归里后与二外甥李经纶、李承纶一起研究数载终于创出风格不同于别家太极拳的武式太极拳。

  武氏家传太极拳因是文人所创、文人所传、文人所练,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涵里,都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烙印,它把中国儒、佛、道家文化巧妙地融合了起来,创出了文人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小巧紧凑、中正安舒,起承开合、进退自如,重气势不重形式、重身法不重招法、重内不重外,被形象地称为“干枝老梅、中庸捋顺”之拳架。现浅谈特点如下:

  一、 拳架小,七紧凑

  武式太极拳属太极拳系中的中小架势,又称中捋架。由于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出自于书香门第,平时穿长袍大褂,不迈大步,不下大势,特别注重内在修养,所以,在练功时架子较高,拳势紧凑舒缓。

  武禹襄祖师早年随父武烈习练长拳、洪拳已有深厚的功底,到赵堡得有《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归里后,另创有二路太极炮捶和三路太极小架,于对敌应用,蹦跳蹿跃,贴身近打,发力快如闪电、用劲动如雷霆,步伐变化快速、身法有刚有柔。此拳法充分发挥了武式太极拳的文武兼备之特点,但由于古时思想观念和社会时代背景等种种原因,此套拳法只在永年广府西街武(李)氏家族门内传承。

  现在为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笔者于武术杂志上刊出了部分内容。2004年出版《武式太极拳秘笈》一书著有二路炮捶。

  另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协会录制的《中华武藏》系列大型电视教学片,其内容包括:基础内桩功、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陇西氏太极刀、陇西氏太极剑、刀剑对练、一路十三杆、二路十三杆、一路二路对练杆、四杆对练、四刀对练、摈杆、通杆、摔杆、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单推手、双推手等十八种套路20张光碟(中英文版)已公布于世,以期武李氏太极拳系列套路能发扬广大。

  二、重内不重外

  武式太极拳尤其是永年广武(李)氏家传太极拳,要求虚实开合都在体内中求,外形的招式不要过于表现。

  棚捋挤按四法融于筋骨之内,用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身到、身到劲到要求在行功走架中必须“腹内松静气腾然、周身轻灵顶头悬”,气势宏大,逐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所以,老前辈经常说练拳先练心,这也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之用意。练习武式太极拳还要求骨肉分离,节节贯穿,舍去后天肌肉之拙力、开发先天骨肉之灵劲等等,这些说明了武式太极拳更重视内涵修养。

  三、步法灵活多变

  步法在练习拳架中占有更大的比重。武式太极拳的步法灵活多变,实用性较强。在步法上,除了包括普及太极拳中常用的弓步、马步、丁步、虚步、扑步五种步型和退、进、横跨三种步法处尚有叉步、后虚步、下势步、横裆步、三七步等步型和扣步、摆步、碾步、践步、跨步、引进落空步等步法,以及蹬脚、起脚、踢脚、十字摆莲脚、二起脚等脚法。

  上述种种步法皆以丁八步为主,也可称“不丁不八步”,两脚前后沿线为60 度左右,每一动作所迈出步都是以脚跟先着地,脚尖翘起,以后脚跟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随后前脚掌慢慢踏平,进步必跟,退步必随,进步退步都要以虚腿的脚尖点地。

  虚实变化在脚跟,每一转以实腿脚跟为轴虚实变化,两脚间的距离在进步与退步定势之后,应保持有一脚的距离,步法必须虚实分明。

  后脚定势后是推动身体发力的主根,不可随意挪动,更不可离地,前脚是调节人体运动的方向和角度。身体调正两脚在定步后不可在一条直线上,始终保持自身重心平稳变化。

  四、注重理论

  注重太极拳理论总结。除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太极拳概要图”等拳论外,现其他创新各派的太极拳著作理论无超越武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的(敷、盖、对、吞)和第二代宗师李亦畲的(擎、引、松、放)经典著作的概括性的。

  说明前辈文化水准武功境界已达到上乘。所以说武式太极拳的理论对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再如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公锦藩恩师集毕生精力著有《悔艺精言》上、下两册,《旧谱再善》,《掘遗缀初》四本拳谱。

  并经常叮嘱我们:学习武式太极拳要把它当成一种传统文化来学习,读书志在圣贤、学拳志在苦练。要用心揣摩,善写练功笔记总结成文,为后学者留下宝贵的经验财富。

看过“武式太极拳推手的技巧”的人还看了:

1.武式太极拳推手的技巧

2.太极推手的三种训练方法

3.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

4.陈氏太极推手的基本技法

5.太极拳推手的重要技法

6.武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7.太极拳推手的训练步骤和方法

    1127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