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二战中日本要打美国

晓贤分享

  说到空袭珍珠港,有不少人会觉得日本真傻,为什么要去招惹美国,让自己陷于不利境地,究竟是什么让日本军部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举动。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告诉大家二战中日本打美国的原因吧!

  二战中日本打美国原因1、从中国战场说起

  要理解现代战争,首先要纠正一些对战争的错误看法。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为什么而战的问题。农耕时代为土地而战的思想根深蒂固,以致许多现代人对战争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以占领土地多少来判断战争得失的层面。实际上,正如克劳斯维茨在《战争论》中那句广为人知的断论所指出的那样,“战争不过是政治以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而又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所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我们可以得知,现代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经济服务的。

  对于一个工业国家,他想在战争中获得的经济利益无非是自然资源、劳动力和一个可以倾销商品的市场。这样看来,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因为缺少各类工业设施,几乎没什么占领价值。即使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众多,然而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农业国家,占领之后无法迅速获得短期回报,要经营多年,直到建立起工业体系之后,占领者才能从中获取利益。为此,日本于1931年出兵满洲,占领东三省后便戛然收手,开始着手在东北实施工业化,满洲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然而到了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军队开始南下。很快他们就发现,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其城市只是一个地区的行政中心而非工业中心,在中国战场上占领一座城市并不能像在欧洲战场那样对战局起决定作用:真正的战略资源、人口都在农村里。

  而试图占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又势必会造成人数不多的日本军队过于分散,再加上后方共产党游击队的不断骚扰,维护占领区统治的开支巨大,日军中国战场上的胜利成果不仅没有为日本带来资源、市场和劳动力,反而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日本军部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继续向中国腹地进发,逼迫中国政府投降,结束战争;要么放弃七七事变以来取得的胜利成果,退回满洲国。实际上,避免与中国的全面战争、努力经营满洲殖民地,这正是策划了九·一八事变的陆军中将石原莞尔的战略构想,然而他却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遭到排挤,以武藤章为代表道德永田派掌握了实际权力。最终,日本选择了倾其国力扩大战争的路线。

  二战中日本打美国原因2、濒临崩溃的日本经济

  中国战争的泥潭究竟给日本带来了多大的损失呢?在财政上,1937年用于战争的军费支出高达3,271万日元,占总支出(4,743万日元)的69%。同时,来自满洲殖民地的大量粮食进口压低了粮食价格,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大量农民破产,成为失业人口。由此导致的劳动力过剩和工人待遇下降更是加剧了社会矛盾,仅在1937年上半年就有1455起工潮。

  在战略物资方面,由于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岛国,不得不大量从国际市场进口来填补战场上对石油、橡胶、钢铁等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财政负担,政府只得大量发行国债和印发货币来抵消开支,造成国内通过膨胀严重。而对国内市场,日本政府也采取了对战略资源限制消费的措施,轻工业产值迅速下降,中小企业大规模破产。

  面临巨大的国内矛盾,日本一方面在中国战场逼迫中国政府投降,另一方面也想在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寻找出路。

  大东亚共荣与美国禁运

  东南亚在那时是欧美国家的势力范围:有法国的印度支那、英国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的菲律宾和荷兰的印尼。1938年,大日本帝国大臣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号召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并于1940年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设想。

  1941年,德国在欧洲战场取得的优势使得英法无暇脱身顾及亚洲战场,东南亚成为无人认领的肥肉。日本见时机成熟,于同年6月决定进攻印度支那。在“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的口号下,日本军队将东南亚的欧洲殖民势力逐一排除,在印尼群岛修缮油井,向本土源源不断地运输石油。

  此举严重威胁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1941年7月28日,一向中立的美国宣布对日本实施禁运。在此之前,日本70%的石油都是从美国进口的。

  为什么美国要对日本出口石油

  看到这里许多人可能会纳闷:如果没有美国的石油,日本根本无力发起一场战争,那么知道日本如果通过战争崛起后必然会威胁到自身的美国,为什么会在对日本宣战前源源不断地向日本出口石油,帮日本挑起战争呢?

  这个需要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政治制度两方面去理解。和欧洲大陆一样,美国是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众所周知这场战争把整整一代年轻人的生命浪费在了战壕里,对参战诸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英法早期在欧洲的绥靖政策便是出于对战争的恐惧,才试图以牺牲土地为代价避免战争的爆发。二战开始后,美国国民反战情绪浓厚,政府宣布在各个战场上都将严守中立,避免将本国卷入战争。由于美国是民主国家,即使决策层认为有必要对日本实施制裁或禁运,如果得不到国会的通过,制定的政策也无法实施。而国会所代表的,正是希望维持和平的公民和想从中渔利的资本家的利益。二战开始时,美国刚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急需抓住战争的机会向参战国出口军火及战略物资来确立自己的经济地位。在这双重动机的驱使下,美国才会通过出口石油,间接地支持了日本的战争事业。

  山本五十六的一场豪赌

  将日本偷袭珍珠港形容成一场豪赌的比喻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1941年,面对石油禁运,日本高层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战争机器全面停止运转,从亚洲战场撤回军队;要么扩大战争范围,威胁迫使美国重回谈判桌上解除禁运。选择前者,则意味着被战争拖垮的国内经济所积累下来的矛盾集中爆发,日本社会将动荡不安;而选择后者,则意味着与美国必有一战。

  时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选择了后者。他认为,美国因为对战争的恐惧,一定会尽力避免与日本产生军事冲突,如果日本先发制人,粉碎美军的太平洋舰队,使战火波及美国的同时又大大削弱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实力,就能以停战为条件,在一个处于优势的地位与美国谈判恢复石油出口。

  而珍珠港,正是美军太平洋舰队的总部所在。

  出乎日本人意料的是,虽然偷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对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重创,但是作为日后战争主力的美军航母却一艘未损。而日本不宣二战的行为激起了美国民众的愤怒——刚刚我们说过,美国保持中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选民们反对参战。于是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立即对日本宣战。日本输了这场赌博,最终把整个国家赔了进去。

  历史是通过偶然性实现的必然

  记得不久前做历史二模题,有一段极为拗口的话: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民的自觉得控制,愈是超出他们的支配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战争,看似完全是出于山本五十六一人的手笔,其实早在一九三七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时便已埋下祸根,变得不可避免。假如陆军中将石原莞尔(忘了这个人的话请回到本文第二节有关日本对华战略构想处复习)没有被排挤出权力的中心,继续实施他的亚洲战略构想,那么今天想必又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了。这种偶然性中的必然性,细细思之,不禁令人心悸。


猜你感兴趣:

1.二战时日本为什么不能占领全中国

2.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打不过美国

3.二战日本为何敢偷袭美国

4.美国为什么要轰炸日本

    88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