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会害怕的原因有哪些
有的宝宝面对陌生的面孔会感到害怕,看到陌生人会大哭大闹,宝宝为什么会害怕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宝宝会害怕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宝宝会害怕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过了两岁,晨晨的恐惧情绪越来越明显。陌生人的眼神动作、安检的闸机、坐出租车,甚至微小如电器上的小红灯、门缝里的影子、冰箱的冷气都会让他如坐针毡,一 副拼命抵抗的表情。马上带他“逃离”到户外敞亮的地方还好,要是坚持留在此地,结局一定是他撕心裂肺的哭喊。妈妈有时候也会控制不住情绪,冲他大喊“根本 不可怕啊!”哭喊就会升级为尖叫。
这些反应让妈妈既无奈,又不解:小孩子害怕打针吃药还算容易理解,怕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又是为何?何况好多场景是他以前熟悉的,怎么会突然害怕起来?
一、破解物品恐惧,先理解再引导
好在晨晨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不错了,通过反复、耐心的交流,妈妈终于对宝宝的恐惧感有了一点点了解。再参阅资料,发现这是大脑发育的一个阶段,不必担心,帮助宝宝顺利度过就可以了。
我发现,宝宝恐惧感的来源并不复杂,无非是丰富的想象力导致不必要的担心,再就是对以往不愉快经历的联想。
1、安检闸机
妈妈带着宝宝通过安检闸机时,宝宝既焦虑又好奇,问“这是什么?”妈妈回答,“闸机,会把没买票的叔叔阿姨挡住。”可能妈妈的回答让他想象到闸机突然关闭、 把人夹在当中的情景(确实挺可怕)。事后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的回答可能引起误解,就重新解释:“闸机的门和电梯门是一样的,很聪明,如果它觉得有人正在通 过,肯定不会突然关上的。”这样的解释果真有效。晨晨不再紧张,有时还会自嘲似的笑笑:“闸机,嘿嘿。”
2、电器小红灯
对 电器上小红灯的恐惧,大概来源于妈妈对监控灯的解释。宝宝对高高的、亮着小红点的监控灯很好奇,妈妈就说:“那是监控,监控器那头的叔叔阿姨可以看到我 们。”也许晨晨把一切小红灯都认作是监控了,那种场景确实可怕,妈妈恐怕都会受不了。所以妈妈对宝宝的恐惧感给予完全的理解,并告诉他,那些红灯不是监 控,只是告诉我们电器正在工作。
3、乘坐出租车
对 于乘坐出租车也是一样。身在帝都总会遭遇汽车限行,有时不得已需要打车。晨晨听见了妈妈电话叫车,问:“谁来了?”妈妈说,是个司机叔叔,今天我们要坐这 个叔叔的车。晨晨一听马上哼哼唧唧:“要坐爸爸车!要坐黄色的爸爸车!”“可是爸爸车生病了呀。”“不好不好,要坐爸爸车……”忍了很久的哼唧终于变成哇 哇大哭。妈妈心一沉,恐怕今天的出行要泡汤。妈妈慢慢地询问:“宝宝是不是担心,坐上别人的车就去了爸爸妈妈找不到的地方了?”哭声停了:“是。”“那爸 爸妈妈都陪你一起坐车好吗?”然后一切风平浪静,下车后还说:“跟叔叔拜拜,跟taxi拜拜!”当然他没有忘记“爸爸车”,在地上随手抓了点什么,说: “给爸爸车吃一片药吧!”
4、冰箱冷气
对 冰箱冷气的恐惧来源于不愉快的经历。他分不清热蒸汽和冷气,以为所有的白烟都会烫伤人,并有过戴着隔热手套摸加湿器的“先例”。至于恐惧感,最直接地来源 于他目睹妈妈做艾灸。晨晨以为妈妈被烫到了,哭得撕心裂肺,妈妈一直说“妈妈不疼”也于事无补。他认定白烟会烫,从此禁止妈妈做艾灸。一切白色的烟雾都成 了晨晨的噩梦,至今无解。
看起来“参破”的过程很简单,实则经历了多次的试错。妈妈需要一遍一遍地猜测宝宝的想法,对他的恐惧给予理解,然后引导他说出恐惧的来源。
二、破解社交恐惧,“共情”很重要
最难的就是社交恐惧。先说几个极端事例吧。
晨晨正在饭店吃饭,突然来了一位伯伯在对面坐下。晨晨马上不吃饭了,红了眼眶要求“妈妈抱”,紧接着放声哭起来。
晨晨在早教中心玩,来了一个比他还小的小朋友,从晨晨面前经过时碰到了他正在玩的珠子,并没有眼神接触和肢体接触。晨晨却不干了,瘪着嘴,带着哭腔说“咱们走吧”。
在游乐场,有几个6、7岁的大孩子在跳上跳下。妈妈鼓励晨晨也去玩,可他不但不愿意去,还非常焦虑地牵着妈妈手不肯松开。
不得不承认,这些时刻妈妈很沮丧。甚至想过“我这样大胆的妈妈怎么会有如此胆小的儿子呢?”有时候控制不住,会对着晨晨吼,“这是公共场所哎,难道不允许别人进来吗?”效果适得其反。晨晨一边越发紧紧抱着妈妈,一边忍受着来自妈妈的责难。
好在妈妈及时调整情绪。“妈妈不应该因为你怕怕就大声说话,对不起。能原谅妈妈吗?”到底是亲儿子,总会搂着脖子说:“原谅。”
接 下来就是共情的过程:“一位伯伯突然坐下来/一个小朋友突然走进来,妈妈也吓了一跳呢。”在他情绪平稳以后,该往正路上引导了:“但是伯伯/小朋友没有抢 走我们的东西,没有伤害我们,不需要怕怕呀。宝宝喜欢他们就说Hi,不喜欢可以不说话,就是不用怕怕。”这时候情绪一般会恢复正常。
但 是妈妈真的太好奇了,宝宝到底在怕什么?于是妈妈接着问:“刚才在想什么呢?看到什么东西觉得不舒服、不喜欢呢?不想说可以不说。”宝宝情绪缓和后,总会 出现类似自嘲的反应:“嘿嘿,还以为去MGM(早教中心的名字)不会哭起来呢。”听得妈妈又好笑又心疼。从他断断续续的解释中,大概是曾经眼看着一个大点 的孩子欺负小孩子,小孩子哇哇大哭,他误以为自己也会无缘无故地被欺负。
小孩子的恐惧很难直接说出来。当处于恐惧中,人们总会想方设法避开那些名词。他会提要求,离开这个地方、不做这件事情等等。妈妈要听出背后的意思。这个“避开——共情——引导”的过程是有效的,至少对晨晨有效。
最 近一次妈妈带晨晨去超市,本来都好好的,在排队结账时晨晨又出现了那种焦虑的表情。妈妈很平静地说,“是不是好久没来这个超市了?有什么东西不喜欢?味 道?太暗了?太明亮?能说出来吗?”宝宝犹豫了一会儿,说,“不能。”妈妈也就不问了,只是不停地安抚,“正在出去呢,马上就出来了。”等回到家,睡午觉 之前,宝宝终于说出:“不喜欢超市的人,太多人了。”妈妈觉得好笑,说:“是啊,妈妈也不喜欢排队。但是不排队会走得更慢呀。”
于是妈妈跟宝宝约定,“有怕怕东西一定要说出来,妈妈才能帮你。”
1)现在,我做了一个比较简单粗暴的分类,时常对宝宝念叨:“会伤害我们的是怕怕东西,比如剪刀、刀子、电孔、火。不会伤害我们的就不用怕怕,比如影子、小红灯、噩梦。”多少有一点效果吧。
2)无论如何不要责难。就算一个成年人因为恐惧受到责难,都是很残酷的事情。2岁的宝宝跑跑跳跳,有些宝宝也具备了相当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总会让我们误以为孩子的心智和经验也在同步发展。其实这个社会对他来说还很陌生,需要有个引路人,温柔地鼓励他前行。
3)有些“恐怖”图书反而能帮助晨晨抵御恐惧情绪。可能就像恐怖片之于成年人是种减压方式一样,适度的“恐怖”故事也有类似的效果。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