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十万个为什么>

父母为什么不理解孩子原因是什么

显钤分享

  很多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但是确依然不懂孩子的内心,很多孩子也会抱怨为什么家长不理解自己。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不理解孩子原因

  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群在反应,不知道孩子将来想干嘛,对他们了解太少。但反过来想想,其实我们过多的关注的是怎么给他提供物质上的关心,穿的好,吃的好,在心理需求和成长关怀上,我们家长也需要自省一下,真的用心了吗 ?

  如果家长为了挣钱,而远离了孩子的教育,那么我们挣那么多钱,留给谁花?如果因为忙,而没办法参加学生家长会,无法参加孩子成长的每个节点的重要仪式,那么,我们又怎能了解孩子?

  一个客户的饭局,也许会让生意上多金,提升家庭生活品质,确换不来孩子在家满满的期待;一个朋友的邀约,一个陌生人的来电,都会让我们费劲心思去殷情陪待,你们了解客户、了解朋友要比了解孩子多的多,是因为时间的缺失忽略了对孩子真真切切的爱。

  有调查显示,一个家庭,家长能够花时间陪孩子成长,能进行有效沟通的家庭,幸福指数会更高一些,多以,在工作之余,尽可能的多花时间陪陪孩子,听听他都说了些什么,看看他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作为最亲密的人生导师,你相比自然也知道怎么去帮助他。

  切记:不要把挣钱当做目的,挣钱只是为了提升爱的品质,如果对孩子,对家庭的爱都无法保证,那么挣钱还有什么用呢?

  在这里如果您是家长,请花两分钟想想怎么能够基挤出时间给孩子,千万不要做只能提供孩子物质需求的提款机;如果您是高考的考生,那么希望你能了解你的父母的努力,因为你是他们的唯一,没有理由不爱你。

  孩子的特征

  孩子认知特征

  在孩子阶段,从婴儿开始,最初的思维比较多的是直观的动作思维,很多东西你给他讲他听不懂的。比如说我们把一杯滚烫的开水倒进玻璃杯,告诉他这个东西烫,不能碰。他说什么叫“烫”,他不理解,你让他亲自用手碰一下,触摸过了才知道那叫“烫”,他是通过一个动作理解了“烫”,所以光跟他讲抽象道理没有用。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要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要借助自己做过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

  可是教育者对孩子的这个特征不太了解。比如有一对夫妻都是大学毕业生,辅导自己家的孩子写小学一年级的应用题。这道应用题是文字题,其中有一句话叫白兔比黑兔多三只。可是这孩子死活不理解,一直认为黑兔比白兔多。父亲颠过来倒过去解释了无数遍,结果他就是不理解,后来父亲不干了,换母亲上场。母亲说,你把这句话给我读出来。他读了白兔比黑兔多3只。问他什么兔多,还是黑兔。结果这对夫妻实在不耐烦了,就训斥孩子,说这么简单你都不理解。孩子被训斥之后也着急了,说明明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黑兔多3只,你们俩怎么都说白兔多。我们认为很简单,但是他不认为简单。

  比如我孩子上托儿所的时候,有一次我带他去托儿所,他问爸爸这是什么,我说这是水泥。水泥干什么用的?人家修房子用的。为什么修房子?我说房子用的时间长了。房子为什么用的时间长了?好多年前人家没地方住。那好多年前人家为什么没地方住……他会连续不断问你几十个为什么。针对这种情况,其实有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作为教育者,家长或者老师,可能自己也没有把握,但是我们要有一种态度,要应对他。不然的话,你总是说他烦死了,或者到学校教育以后基本上是标准答案来控制他,因此孩子以后就没有问题意识了。所以有人讽刺,说孩子在入孩子园、入学校之前是大大的问号,受若干年的教育出来以后什么问题都没有,都变成句号了。

  孩子情感特征

  第二个讲孩子的情感特征。孩子阶段首先是逆反心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期时他会逆反,然后到了青春期他会逆反,不听老师、家长的话,叫往东他往西,给教育者带来了难题。但是我们教育者包括家长仍然要意识到,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然表现的一种正常现象。如果你指望孩子从来不逆反,从小到大每句话都听你的,那这个人这辈子没出息。

  第二个特征是自我中心,只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这是一个很强烈的表现,很多心理学实验证明过这一点。自我中心在行为上、在情绪里就表现出来,可是我们家长不理解。比如我以前住集体宿舍的时候,隔壁住了一个小朋友,冬天快来了,她妈妈给她买了一件漂亮的新棉袄。第二天早晨上孩子园之前给她穿上新棉袄,结果她就是哭闹。妈妈不懂得孩子为什么哭,但早上时间宝贵,来不及问什么原因,也不给她讲道理,把棉袄给他穿上就下楼去上孩子园。到了傍晚孩子从孩子园回来,我就问,你妈妈给你穿了一件很漂亮的新棉袄上孩子园,你为什么还要哭还要闹。结果她说那朵花在背后有什么意思。原来在这个新棉袄的背后绣了一朵大红花,我们正常的穿法就是这个花在背后,可是她自己看不见,想把这个棉袄从前面套上,扣子扣在后边,这样低头就可以看到那朵大红花,就满足了。这是她的愿望,可是我们成人包括服装设计师根本没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她妈妈也没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就认为孩子不讲理。

  另外,他们的嫉妒心强,我没有的你有,我千方百计让你变得没有。有时候这种嫉妒心会到达一个违法、变态的程度。再者,现在的孩子缺乏快乐,尽管整个社会的经济在发展,家庭经济在发展,可是经济发展与快乐指数不成正比,孩子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给予他的负担太重,我把现在的孩子称为“千斤顶”。“千斤顶”是很小的东西,他要把一辆两吨的汽车顶起来压力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教育系统的人,如果有压力,总有办法往下移,可是唯独在他那没有办法再往下移。

  孩子行为特征

  以上就是情感特征,那行为特征呢?孩子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有自己的需求,要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可是我们的家长,爷爷奶奶不给他自己做,一个很小的书包也不让他背,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做。按理说孩子园阶段可以给予孩子很宽松的环境,让他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表达。可事实并非如此,比如我孩子在孩子园的时候,孩子出去春游、秋游以后,要求回家完成布置的作业:把你今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讲给你爸爸妈妈听,然后由爸爸妈妈把你说的话记录下来,整理出来,打成电脑稿,配上旅游的风景交给老师。很多家长都爱面子,孩子的讲话显然是不合语法的,逻辑性不强,会重叠,可是家长整理得漂漂亮亮以后交给老师,老师看到哪个好就用红笔画出来,挂在走廊两边的橱窗里面,然后家长相互看、相互攀比,最后这些东西全是家长的作品,不是孩子的作品。

  还有比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孩子阶段语言发展容易出现假象的、表面的口吃现象,说话时一个一个词汇不断地重复,一句话说得断断续续。我们看起来就是所谓的结巴、口吃,但是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吃,不是作为人格特征的口吃,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暂时的现象。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没有掌握语法结构,词汇很贫乏,说了一个主语以后,他得想后面的谓语动词应该跟什么,所以他就不断地把前面那个主语重复再重复,然后再等待,于是就表现得结巴,我们讲外语也是这样。很多家长看到这种情况以后就训他,说你想好了再说,你慢点说,你不要结巴。你越训他,让他越紧张,他可能真的成为了结巴。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出现这种语言表达的暂时现象,我们别管,当他掌握语法结构了,词汇丰富了以后,就像我们学英文熟练以后,讲话自然就流利。

  另外,孩子会表现出老毛病重犯的现象。我们不可能指望通过一个阶段的教育,就彻底消除孩子的不良的行为,消不掉,他会出现几次反复。比如他的不良行为表现频率很高,经过你慢慢教育、训练以后,慢慢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还有一点的时候,结果几天以后,或许你没有关注他,或者不在他跟前,结果他又出现老毛病重犯,然后经过慢慢训练又下来,下来以后再过几天又跳过去。所以一个不良行为的消除,包括一个观念,会经历若干次的反复。所以在教育里出现一种原理叫做反复抓,抓反复,他有这种必然性。我们要了解的,不能说这孩子无可救药了,就放弃。

  孩子心理的时代特征

  信息社会给孩子心理提供了很多智力发展有利的信息,但是也有些无用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在这么多信息面前,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把这个现象叫做“迷途羊”。第二个,现在被称为“读图时代”,睁开眼睛就看到图形广告。在这个读图时代里面,孩子的思维越来越多地在使用右脑。由于孩子阶段本来就用右脑比较多,再加上现在读图时代对右脑训练得多,未来的人,未来的中国人,可能左脑的思维优势会慢慢淡化,这是个要警惕的问题。第三个是“千斤顶”,前面已经讲到,不再赘述。


猜你感兴趣:

1.不理解的说说短语

2.别人不理解自己的说说

3.别人不理解自己用孔子的话表达

4.关于不理解父母的作文

5.深奥的句子

    123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