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快速阅读>起源和发展>

快速阅读的革命发展史

邱妹2分享

  快速阅读训练就是一种视觉训练,能迅速拓宽人的视幅,提高人的反应能力、记忆能力等多种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快速阅读的革命发展史,希望大家喜欢!

  一、快速阅读的必要性

  (一)知识更新,需要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电视、卫星通讯、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使信息和资料的收集、传递、处理能够快速进行,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信息和知识呈****状态增长的现实是: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焦虑。据社会学家研究和统计: 19 世纪初,人类的知识每 50 年翻一番; 20 世纪初,人类的知识每 10 年翻一番; 20 纪 70 年代,人类的知识每 5 年翻一番; 20 纪 80 年代,人类的知识每 3 年翻一番;进入新世纪之后,这个速度肯定会进一步加快,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因此,学习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紧迫而又艰巨。在我国,虽然知识无用论屡有回潮,但市场经济发展的事实却将其一次又一次地粉碎。市场的竞争如技术的竞争、资金的竞争、原材料的竞争,最后都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迫使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向教室、资料室和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搜索、思考和研究,用知识来丰富头脑,充实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便迎接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各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 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课题,成为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能力。因此,专家们强调,今天和未来的文盲已经不是单纯指不识字的人,也应当包括那些识字但却不能熟练地进行阅读的人。这是因为,几乎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离不开阅读这一过程;反过来说,没有阅读能力,几乎无法学习和应用任何现代科学技术。所以,专家们认为,在发达国家阅读已经成为现代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手段。

  (二)知识的广博,需要改进学习方法

  在信息****和知识****的冲击波推动之下,当代科学发展正呈现出许多不同于过去的新特点。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正不断被突破,多学科之间的合作、渗透、融合正在不断进行。各学科内部也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出现了大量的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和横断科学,仅自然科学的学科类别就已达 2000 余门之多,而社会科学的门类大约也与此相当。宏观考察,综合研究,总体把握,模糊分析,已经成为新的科学方法论和时代向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课题。每一门学科的发展,每一项新的突破和成功,都将立足于全部的人类文明。因此,博闻强记,学识渊博,能够在众多的知识领域纵横驰骋的通才和全才成为时代的骄子。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书山有路勤为径,这是古人治学的至理名言。而在今天,只勤不巧,就有可能徒劳无益。因为,今天的书山恐怕并不比珠穆朗玛峰低,单凭勤显然是很难攀登上去的。

  (三)浩如烟海的信息量,要求高速学习

  据德国学者在 20 世纪 80 年代统计,当时世界上出版的各种科学期刊多达 10 多万种,预计到 21 世纪 每年将增至 100 万种以上。 对此,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深有感慨地说:我当研究生时,搞超音速空气动力学,那时敢说全世界的有关论文我都看过了,因为一共也没有多少。而现在,有关的论文我搬都搬不动,更别说看了。再比如,仅 1980 年全世界发表的化学、化工方面的论文,就有 50 万篇之多。这些文章如果让一个化学家去逐篇阅读,每天阅读 30 篇,就需要用整整 50 年的时间。以上说的还仅限于书面文字,如果再加上飞速发展的音像制品、电子读物和计算机网络信息,那么一个人即使时刻不停地读,他的阅读量相对于读物总量来说,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德国未来学家哈根拜因豪尔慨叹道: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阅读本专业全部出版物的 5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高速度地获取人类创造的新知识、新成果,并以此来充实自己,势必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四)个人时间的有限,更需要改进学习方法

  上海复旦大学顾晓明教授在《阅读的战略》一书中曾告诫当代大学生们,两眼一抹黑不能走路,但眼前亮得太耀眼也会令人寸步难行。没有信息和方法不能进行工作,太多的信息和方法也会使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人人都在阅读,但未必人人都会阅读。面对浩如烟海的旧书刊资料和潮水般涌来的新出版物,如何读得快,如何记得牢,成为人们无法摆脱的话题,迫使大家急于寻求一种高效率的阅读方法。 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使知识的失效率大大提高,这就意味着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知识都要靠业余时间的自学来更新、补充和提高;而一旦走上工作岗位,组成了家庭,那么能用来学习的业余时间就相当有限,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完成知识更新的任务,就成为每个人都必须解决的问题。结论就如我们大家知道的一样,人类的文明绝大多数是依靠用各种文字符号制作的书面材料流传和继承下来的。这是一种贮存和传播知识的最古老、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使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乃至将来,尽管记录的手段由刻、写、印刷变成电脑显示、激光照排,尽管记录的载体由皮、帛、纸张变成胶片、磁盘,但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文化的手段却仍然是文字刚刚产生时就有了的这个阅读概念。以精读为主的传统阅读法,用这种阅读法来解决知识****和信息****带给人们的难题,显然是无法奏效的。为此,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在多年潜心研究之后,推出了快速阅读法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正像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 顾振彪先生所说的那样:快速阅读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超高速电子计算机一样,都是时代的需要。

  二、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推广快速阅读

  发达国家对快速阅读技能的重视和规模化研究与推广,应首推欧美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开办了快速阅读班,在它的带动下,这种训练班很快在各地的大、中、小学校中普及。国家和各种基金会纷纷投资,集中一批专家学者专门研究快速阅读法,并创办学校,出版专著,设立学位。在美国有专门研究和传授快速阅读的速读学院,可以为学者授予博士学位。此外,还有学者研制出了电子终端器,用来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并被许多学校列入了教学计划。这门新学科不仅受到重视,而且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并具备了相当高的地位。上个世纪末,美国80%以上的高校和中小学要开设快速阅读课程。2002年增加投入50亿美元进行速读研究,进一步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2003年,美国再次推出阅读第一计划,并投入巨资用于开发儿童早期阅读。在英国,剑桥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引进了哈佛大学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并用电影教学方式开办成人快速阅读训练班,使这一方法有了新的发展。在法国,1966年在巴黎成立了国际阅读协会,许多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本质、阅读的心理特征以及阅读效果最优化等问题,用于解决读物设计、阅读指导等具体问题,并设计出各种快速阅读与快速学习的训练程序。同年,《快速阅读课本》被定为教科书向全国发行。到20世纪70年代,快速阅读法在法国成为****学科,并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80年代初,法国在全国小学推行创造性阅读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在韩国,将阅读能力水平作为教师晋升考核标准。不仅如此,在韩国不论是政界、军警,还是企业界的各种组织,都希望通过快速阅读训练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持有速读讲师证书的军官,除能得到技能徽章外,还能得到特别津贴。所以,传授快速阅读的学校几乎遍布所有城市,仅汉城一地就有几十家。在韩国,对快速阅读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还有每年一度举行的最佳速读竞赛大会。从全国各地预选出来的200名左右选手汇集在汉城,进行竞赛表演,大会由KBS(韩国广播电视)向全国实况转播。竞赛时,根据年龄层次分别制定规则、标准,比赛阅读速度和理解记忆程度。在日本,速读专家加古德次、芦田献之、田畸仁等分别从韩国、美国引进快速阅读法,并组织团体,开办学校,进行快速阅读的研究和普及,并培养出成千上万的速读能手。为了推动快速阅读的发展,日本速读协会还制定了类似围棋段位的速读段位,对达到不同阅读速度的选手分别授予一段至四段的称号。综上所述,国外发达国家的速读教育已有了数十年历史及相关标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进行了规模化的推广,已成为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之一,快速阅读能力成为了现代人核心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应是快速阅读推广领先者

  我国古代关于快速阅读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史书中记载东汉时期大天文学家张衡当时就具有一览便知的本领,并依据其本领能对天文科学深有研究。《晋书》、《三国志》、《南史》、《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对快速阅读和速读都有记载。可见,我国应是最早开创快速阅读的国家。然而,中国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国际评估中榜上无名,我国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初中生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至三部名著;高中生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600字,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据《中华社会报》历时半年,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未经快速阅读训练的学生中,仅有5%的学生能达到规定的要求。此外,一般成年人的平均阅读速度仅为300字左右/分钟,记忆率仅在20%左右。效率之低,令人吃惊!另据2000年公布的国际中学生评量计划(PISA)研究报告:芬兰学生的阅读能力排第一,依次是加拿大、新西兰、韩国、英国、日本等。2003年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比较组织实施的一项对34个国家的4年级学生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4年级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比许多外国的同龄孩子要强得多。两次评估中,我国均榜上无名。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四、我国快速阅读推广刚刚起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些学者和教师学习和借鉴国外速读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实验与研究,探索总结出了许多速读的好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82年,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同青年干部谈话时就说:我认为,应该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有许多书是可以快读的,快读的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九五期间我国快速阅读研究与实验推广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在中央教科所及相关科研部门的支持下,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快速阅读课题组及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快速阅读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速读研究机构针对汉字文化的特点,在吸收我国传统速读试验成果和大胆借鉴国外的先进速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自主创新,针对影响阅读效率提高的六大障碍音读、点读、回读、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时限、缺乏阅读思维程序等障碍,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全国进行了大面积的实验与研究,并成功地构建了快速阅读六大体系理论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培训体系、研发体系及服务体系,研究出了实现快速阅读的六大训练步骤。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全国有上千所学校参加了实验,上百万人受益,特别是应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进行速读专项训练及应用于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使我国快速阅读的研究水平接近和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许多省市引入新的快速阅读教学法后,均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全国新课程改革示范区贵阳市教育局、青岛市四方区教委部分学校引进快速阅读教学课题后,参加实验的学生阅读能力全部达标,同时语文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湖北省荆州市部分地区引进快速阅读课题,不仅使学生阅读能力大幅度提高,而且还创新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引进快速阅读教学课题,不仅使全县中小学生率先实现了新课标对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量化要求,而且还找到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全国经济百强地区昆明市官渡区引进快速阅读课题,找到了快速阅读与语文教学及其他学科的整合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丰富了教学艺术,使学生的阅读效率提升了25倍,中考时间比速读训练前平均提前了半小时。凡开展速读教学实验的地方和学校,通过两种教学模式,都能达到快速提升学生阅读效率的教学效果。一是分散训练,每周一两节课,两三个月中,学生的阅读速度一般可以提高13倍,理解程度相应提高。二是集中训练,21天训练即能达成上述效果。九五期间,云南昆明城乡结合部的官渡四中初一年级,开展速读教学两个月,学生阅读速度由每分钟200多字提高到了 700800字。展示课上,阅读一篇有不少生僻名词术语的《禁止兴奋剂》的文章(800多字),最快的用了48秒,一般都在1分钟内阅读完毕。请了5位同学做当场复述,一个女生复述原文90%以上,其他四位同学复述都在80%左右。由于尝到了快速阅读的甜头,学生课外学习积极,自觉阅读了很多科技、文艺读物;学校教改热情高涨,主动把快速精神引向其他学科。北京四中网校等不少名校引进快速阅读教学法后,现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效阅读教学模式并将其方法迁移到其他学科。以网络交互训练模式见长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以方便高效著称引领速读记忆训练,是目前面各种快速阅读记忆训练方式中效果最好的,已让数十万人得到了的阅读能力快速提高。纵观我国速读历史,速读的研究与发展虽然有长足的进步,但这种探索研究的进程与功效还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与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少差距;近年来,这项研究虽有发展,但规模太小,即便在语文教育界,也仅局限于部分省市的部分学校的部分班级,尚未形成全行业的共识;其落后陈旧的阅读观念仍然影响着相当一部分人;有限的速读师资力量也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总之,中国的速读,只能算是刚刚起步。

    18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