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故事>

成功人士演讲的励志小故事(2)

小兰分享

从小要当主流人物

1973年,陈天桥出生于浙江新昌县澄潭镇一个叫东坑坪的小山村,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觉得这个大胖小子有出息,加之陈天桥的父母在当时已经离开了山村,在城里工作,于是给他取名天桥,意为陈家登天的桥梁。

陈天桥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是上海导航仪器厂的工程师,母亲是新昌城关中学的英语教师。在东坑坪生活了不久,母亲就把陈天桥接到城关镇上幼儿园,陈离开东坑坪小村,在新昌大佛寺脚下度过了童年。

至今,陈天桥对东坑坪有着某种特别的感情,这里毕竟有他的根。陈的婶婶告诉记者,去年清明节,百忙中的陈天桥从上海赶回小山村,看望爷爷奶奶。

在新昌城关时,陈天桥经常回老家澄潭。有一次回去,陈天桥看见有两只大公鸡在争斗,便蹲在路边津津有味地看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公鸡们精疲力竭不想再斗了,演员和观众才郁郁而散。

回到城关,陈天桥迅速写了一篇观后感,并给了老师。城关南明小学的蒋惠球老师是陈天桥小学四、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看了文章后觉得很精彩,就把文章寄到《小学生优秀作文》杂志并发表了。

但在新昌中学的档案室里,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王力红老师给陈天桥的操行评语中,有一条说道:“作为班委,对集体活动却不热心。”

“我后来看出来,陈天桥当时是很想当班长的。他小学时候就是少先队大队长,上了初中却只当了个班级生活委员,他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小孩子难免闹情绪,所以故意对班级活动不那么热心。”王校长解释说。

好学生和网络游戏

1990年,18岁的陈天桥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陈天桥不仅是学习尖子,也是社会活动的热心分子,他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得到了校内外的公认。陈成了“复旦大学1990届经济系的传奇人物”。

大学一年级,陈天桥埋头读书,全系成绩排第一名;大二,陈天桥被上海市教委和团市委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大三,21岁的陈天桥就修满了学分,以上海市惟一的“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称号从复旦大学经济系提前一年毕业,这在复旦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踏入社会的陈天桥进入了上海陆家嘴集团。

从子公司的副总经理开始,直到晋升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安德的秘书,在四年时间,陈天桥自称学会了三件事:一件是好事,一件是坏事,还有一件“不好也不坏”。

好事是年轻的陈天桥学会传统行业的企业家独立、务实的管理风格。陈天桥没有留洋或者海外求学的经历,曾经有人问他是不是“海归派”,他回答“不是”,又问他是不是“土鳖派”,他回答“也不是”——陈天桥觉得自己比海归派更熟悉中国国情和地区市场,而与本土成长的经理人相比,自己的个性更加独立,更加讲求冒险和创新。

不好不坏的事是陈天桥比一般人更早接触到互联网。十年以前,在陆家嘴集团里,在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为何物时,总裁办公室里就已能24小时上网。老总不在的时候,陈天桥就喜欢在互联网上混。

人在网上飘,学会玩游戏是早晚的事情。“玩网络游戏”一开始是件坏事。陈天桥太喜欢游戏了。仅靠办公室偷玩一下实在不过瘾,他干脆买台电脑回家。每到周末,他必玩得个天昏地暗。

这还不够,每逢节假日,他必定呼朋唤友,来家里一起“操练”,通宵达旦、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据说,他曾一连打了七天七夜的游戏没合眼。

1998年,组织上要安排王安德去浦东新区做分管经济的副区长。王安德对陈天桥许诺,如果他选择投身仕途,他有可能成为全上海最年轻有为的区长秘书,前途不可限量。但陈天桥婉言谢绝了:“谢谢您,但那不是我的理想。”

离开陆家嘴,陈天桥来到一家证券公司,担任总裁办公室主任。呆在证券公司的这一年多的时间,对于陈天桥来讲是相当重要的一年。跳出国营单位的陈天桥明白了自己的事业要靠自己去打拼。在证券公司工作,面对滚滚财富,他暗暗下定了自己创业的决心。

在证券公司期间,陈天桥碰到了一位聪明能干的女性,这就是他后来的妻子,现在是盛大公司副总裁——雒芊芊。认识雒芊芊并暗恋了4个月后,陈天桥开始大胆进攻,“1999年7月跟芊芊开始恋爱的,9月我们就结了婚”,“在证券公司,最大的收益就是‘骗’到手一个老婆。”开心的时候,陈天桥会这样说。

第一次创业很平庸在证券公司娶了老婆,又在股票市场上挣了一些钱,这时候陈天桥有两种选择,一是与太太雒芊芊一起出国;另外就是在国内找个稳定的工作,过小日子。但陈天桥做了第三种选择,自己创业。

1999年是资本疯狂涌向互联网的一个年份。当时的互联网模式就是建立一家网站,然后去赢取风险投资。陈天桥的弟弟陈大年当时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陈氏兄弟一个熟悉互联网,一个熟悉资本市场,就想到了创建网站。

“直觉告诉我互联网是非常有前途的。”陈天桥回忆说。“但以往的工作经验让我觉得,一个公司要赢利需要的是资金流和物流,而物流是比资金流更难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电话线不能代替物流与配送,只有数码娱乐产品比如卡通、游戏才可以通过电话线来传输。”陈天桥找到了创业的方向。

1999年11月,陈天桥听说中华网在寻找可投资的小网站,认为机会来了。经过物色,陈选中了当时由复旦的几个学生为主建立的一个社区,这个社区当时已经有不少人气。陈天桥将自己的想法讲给他们,让他们将这个社区改得更加吸引人。而他则去联系中华网。

谈妥之后,陈天桥迅速注册了一个资本为50万元的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招了20几个人,开始运作stame.com.公司成立的初衷并不是要成为大型的门户网站,而是想另辟蹊径,成为中国最大的图形化虚拟社区。

这个社区建设在当时很有特色,不但有白天、黑夜之分,而且每一个社区中的用户都不能不劳而获,饿了就需要种地,然后再把收获的东西做成食品卖钱,而只有拥有钱才能在社区内生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网络游戏的互动社区。这种思路是那时的许多网站所共有的,大家就是在比,看谁先能最快找到投资。

靠着在证券公司和政府机构工作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在陈天桥的运作下,很快,这个stame.com和中华网的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1999年12月,中华网CEO叶克勇与陈天桥见面,“stame.com我要定了,你带上签好的合同来见我。”这样,陈天桥在2000年1月拿到了中华网300万美元的投资,中华网得到的是相当于它总浏览量30%的

投资拿到了,但中华网认为,仅凭虚拟社区还不足以带来更高的浏览量,因此他们要求盛大改变经营方向。“面对投资方的意愿,我们很迷茫,最后提出了一鱼四吃的做法。”陈天桥曾经向记者讲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条鱼可以分为头、身子、尾巴和鳍,然后有不同的做法,比如娱乐产业中围绕着一个品牌——樱桃小丸子,可以运作有关她的动画、书籍、游戏,甚至服装等诸多周边产业。因此我们决定不做游戏社区,而做动画网站,这样既可以带来投资方所需要的浏览量,又不会离网络游戏社区很遥远。”

利用这笔资金,盛大购买了黑猫警长的版权,还办起了多期的卡通杂志,并陆续拿到为奥迪、飘柔等大牌厂商做网上动画广告的单子,此时的盛大一个月能有十几万的收入。

2000年下半年,互联网的泡沫开始破灭,形势急转直下。还没有等到网站盈亏平衡,网络业便开始走上下坡路,这在商业气息浓厚的上海表现得尤为明显。

面对危机,陈天桥开始反思盛大网络卡通的发展模式。“围绕一个品牌做动画卡通,是一个投入期长、回报期也长的过程。成功了就可以赚七八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钱,失败了就一无所有。”

2001年5月,中华网投资盛大的300万美元中还有100万美元没有到账,这时候中华网对盛大提出质疑。陈天桥的大卡通战略即游戏+杂志+Flash广告被迫删改,公司的员工从50人裁减到20人,所有非游戏部门的队伍被全部清除。

为了继续事业,陈天桥决定放弃网络动画,但是下一步的着眼点在哪里,他自己其实也很迷茫。正好此时韩国游戏开发商WemadeEntertainment到上海来寻找合作伙伴,准备推广自己开发的网络游戏“传奇”。Wemade最先找到上海市动画协会,动画协会也不知道网络游戏是干吗的,于是把韩国厂商推荐给了陈天桥。

陈天桥拿到游戏,自己先动手玩玩。按照默认设置,他连接到韩国服务器上,可他看不懂韩文。他又连接到《传奇》意大利服务器,玩起了英文版。尽管网速很慢,并且陈天桥还是认为“传奇”包装很差劲,但还是觉得其内核相当不错。玩到后来,陈天桥欲罢不能了。

陈天桥向中华网请示运营“传奇”,《传奇》先期要交30万美元的安装费。陈天桥希望中华网将剩余的100万美金拿来用。中华网不同意,陈天桥却坚持要做网络游戏,双方“拗断”。最终陈天桥拿回了公司所有的股份,并且仍然保留了至少30万美元拿到了《传奇》的代理。

盛大神话中华网撤出了,《传奇》的代理也谈下来了,陈天桥的公司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传奇”上线两个月的测试期是公司生死存亡的关口,当时所有人都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如果在测试期内不能吸引足够的玩家,就不能收费运营,那么盛大就不会有新的收入,公司就面临着倒闭。

运行网络游戏,需要很多的服务器,而此时的陈天桥根本没有钱来添置服务器。陈天桥拿着与韩国Wemade、Actoz公司签订的合约,彬彬有礼地找到浪潮、戴尔等服务器厂商,告诉他们,我们要运作韩国人的游戏,申请试用机器两个月。服务器厂商一看的确是国际正规合同,小伙子年纪轻轻来头不小,恐怕是潜在大客户,于是就同意了。

然后陈天桥又拿着服务器的单子,以同样的方式与中国电信谈:“浪潮、戴尔都给我提供服务器,我们需要很大的带宽运营游戏。”电信马上会意,给了测试期免费的带宽试用。陈天桥压上了全部的信誉,从2001年9月,盛大开始了两个月的游戏测试期。

2001年11月,传奇游戏开始收费,仅仅一个月,《传奇》的投资就已完全收回。盛大活了,陈天桥的财富传奇就这样开始。

从陈天桥发迹的故事来看,其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一种投机行为,只是这种投机行为具有了更多知识的成分。在投机成功过后,陈天桥爬上了财富榜,倍受瞩目。但是,有着成为主流人物冲动的陈天桥显然不会对此满足,他想要成为这个网络游戏世界的决策者,成为社会所承认的主流人物。

但是,30岁的陈天桥能成为主流人物吗?

瓶颈盛大成功之后,陈天桥总是在不由自主地表露出一种姿态:要成为这个游戏世界的决策者、规则的制造者。甚至,他还要把游戏范围扩大成娱乐,并梦想着把盛大建成梦幻的大迪斯尼。为此,陈天桥还重金从微软请来了唐骏。

从去年年底网吧老板质问,到今年年初社会学家陶宏开教授代表和带领孩子家长们的炮轰,让陈天桥又一次陷入了纷争。在此之前,关于陈天桥是好人还是烂人,就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有过很大的争议。

Actoz闹,再闹就把它收购了。那么玩家、网吧呢?虽然这里面的确是一个各方利益相争的问题,我们相信如果有足够的利益分配在玩家和网吧的身上,网吧老板、家长和孩子对陈天桥不会有这么大的意见(那么游戏玩得好就是一种有出息的象征)。但是,陈天桥能把全中国网吧收购掉吗?能把全中国玩家招安吗?陈天桥再有钱,这个问题也不现实。

这些只是一些个表象的事情,但从陈天桥不断尴尬地面对这些问题来看,陈正在遭遇着一场危机,从这场危机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网游的社会性问题,更重要的是陈天桥的个人问题。

现在,我们给陈天桥的定位是:陈还只是一个成功的创富者,而还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陈天桥正在试图进行这个过度,但是表现还很稚嫩。一个32岁的年轻人,没有太多的阅历,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一些人事之间微妙的关系,难以把握的东西还很多,所表现出来的举动也还远远不够格。经过投机创富忽然站了出来以后,怀着成为主流的冲动,他遇到了一个坎。

陈天桥也想过并正在实践走提升盛大高度的路线,他想把盛大建设成一个不仅仅是网络游戏的公司,而是一个梦幻的大迪斯尼,并用“娱乐”取代“游戏”,但是结果如何,而效果又如何,还无从知道。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陈天桥还得慢慢煎熬着等待。

现在,盛大还只是一个区区几年历史的企业,网络泡沫的故事已经很多,如果陈天桥稍有不慎,盛大倒下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盛大倒下,那么陈天桥的故事不用再说,主流梦不用再做,陈和盛大将会成为“大败局”里最经典的案例。

如果盛大不倒,依旧向前发展,而陈天桥又不能够正确处理各方关系,不能够把握权衡各方关系,不能够提升自己,陈天桥也将遭遇一个中国企业家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个危机将是众人口诛笔伐,这场战斗对于梦想着成为主流的陈天桥,无疑是将会是一场惨败。

从现在来看,陈天桥作为企业家、作为富人的表现是相当糟糕的,面对网吧老板的质问无法从容面对和回答,面对孩子家长、教育专家的讨伐没有合理的办法应对,甚至常常因此而表现失态。有人说陈天桥表现得与同年龄的人非一般地成熟,但是从这些表现来看,陈天桥并无什么过人之处。

那么陈天桥现在究竟该做些什么,才能成为主流?陈天桥该学一学的不仅是一个外国企业家的管理,更要学一学国外的富人们如何做富人。当然,这句话不仅仅送给陈天桥,一样送给中国的所有富人。要做一个主流的知识富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成功人士演讲励志故事2

王永庆名言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心是最要紧的。钱是附带的。财富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没有好好利用,反而是负担。”

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TW省台北市,原籍福建省安溪县。王永庆家族的祖辈,是清道光年间从福建泉州府安溪县金田乡移居今天台北县新店直潭的王家在TW第一代祖先是王永庆的曾祖父王天来。其祖父是王天来四子王添泉。王永庆的父亲是王添泉的次子王长庚。王家在台早期主要以种茶为生,到了王长庚这一辈,开始了半农半商的生活。 王永庆15岁时离开家乡,到嘉义闯天下。这一去,竟改变了王家日后的生活,16岁开办米站.靠用心和勤奋努力站稳了脚跟,并在1954年3月,38岁的王永庆创立TW塑胶公司(前身称福懋塑料工业公司,1957年改为现名),生产塑胶原料PVC。

50年后的台塑集团已经是TW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下辖TW塑胶公司等9家公司,员工7万多人,资产总额1.5万亿新台币,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庞大“王国”。王家逐渐成业当地的有钱人家。王永庆创建台塑公司后,事业越做越做大,逐渐发展成为TW最具知名度的大企业,王家也成为TW最有名望的大家族之一。王永庆一生先后娶有三房妻室,大太太郭月兰未有生育;二太太廖娇生有两男三女,分别是王文洋、王文祥、王贵云、王雪龄与王雪红。三太太李宝珠则生有4女,分别是王瑞华、王瑞瑜、王瑞惠与王瑞容。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TW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TW,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一天晚上,天下着倾盆大雨,王永庆忙完店里的活计,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开门一看,原来是嘉义火车站对面一家客栈的厨师。厨师说客栈来了几位客人,还没吃饭,刚巧厨房没米了,请王永庆帮忙送一斗米过去。当时,卖米的利润极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赚一分钱。从心情上来说,王永庆不愿冒着这么大的雨赚这一分钱,但为了维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话没说,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条麻袋当雨具,将米送到客栈。回来时,全身都湿透了。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都要打听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这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米送过去。

不过,由于嘉义大多数家庭都靠做工谋生,收入微薄,少有闲钱,主动送米上门,如果马上收钱,碰上顾客手头紧,会弄得双方都很尴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庆并不急于收钱。他把全体顾客按发薪日期分门别类,登记在册,等顾客领了薪水,再去一拨儿一拨儿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顺利,从无拖欠现象。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TW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当时,祖籍在福建省安溪县的王家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几代人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9岁那年,王长庚不幸患病只得卧床休养,王永庆开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TW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

抗日战争胜利后,TW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势头最好。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结果获利颇丰。这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上世纪50年代初,TW“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时年38岁的王永庆大胆接手了当时这一无人看好的项目,成立了TW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塑胶领域大获成功的王永庆先后成立了南亚塑胶工厂、TW化学纤维工业公司等一大批企业。

目前,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TW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台塑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

王永庆是TW最知名的大企业家,是白手起家的典范,也是年轻一代心目中最崇拜的创业英雄,被誉为TW的“经营之神”。王永庆与香港的李嘉诚、马来西亚的陈必新齐名,被称为世界华人最著名的三大财富。他15岁辍学做学徒工,16岁自办米店,靠用心和勤奋努力站稳了脚跟,并在1954年筹资创办了台塑公司。如今的台塑王国下属100多个企业、4个上市公司,还有一个公众法人财团,已成为中国TW第区最大的企业,并在世界的石化业首屈一指,牢牢占据了“龙头老大”的位置。

6月5日,台塑集团在股东大会结束后宣布了自企业成立以来最重大的一次人事变动。担任台塑集团董事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王永庆卸任,职位由原台塑总经理__村接任,王永庆弟弟王永在的长子王文渊升任总裁,副总裁一职则由王永庆的女儿王瑞华担任。今后,台塑集团将进入由职业经理人和王家第二代联手管理的“同治时代”。但王永庆和王永在兄弟仍是台塑集团的精神领袖。

从米店小老板到塑胶大王

1917年1月18日,TW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TW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上世纪50年代初,TW“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时年38岁的王永庆大胆接手了当时这一无人看好的项目,成立了TW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塑胶领域大获成功的王永庆先后成立了南亚塑胶工厂、TW化学纤维工业公司等一大批企业。

目前,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TW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台塑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

2002年,尽管王永庆宣布退休,不再过问集团的具体经营事务,但仍是集团与主要企业的董事长,是台塑集团幕后的舵手与精神领袖。

给年轻人的八堂课

几十年来,全球化工行业一直把王永庆尊为“经营之神”,其经营之道更是备受推崇,很多TW企业家都将王永庆的管理经验当做最为实用的教科书。

有位叫郭泰的作家,研究王永庆其人其事20多年,搜集了近40年来王永庆的演讲稿和报纸、杂志、电视等相关报导,写出了一本书,名为《王永庆给年轻人的八堂课》。这本书归纳出王永庆做人做事的根本态度和起码原则。有书评这样写道:“王永庆给年轻人的八堂课,道理虽然浅显易懂,却是他数十年从不断挫败中累积出来的宝贵心得,可谓句句珠玑,发人深省”。

第一堂课:刨根问底,也就是面对问题一定要追究到水落石出,否则绝不罢休。

第二堂课: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不问结果;事事追求点点滴滴的合理化。

第三堂课:瘦鹅理论,这是王永庆时常提及的人生奋斗理念,说的是学习瘦鹅忍饥挨饿,用刻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困境,并以坚毅态度等待机会到来。

第四堂课:从基层做起,必须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还必须在选定目标后咬住不放,全力以赴。

第五堂课: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只有实实在在的经验才能培养出令人信服的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机会就愈大。

第六堂课:切身感,企业的管理制度若能让员工产生切身感,他们的潜能才可发挥到十成。王永庆经常对员工说:“虽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

第七堂课:价廉物美,只有建立在价廉物美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蓬勃发展。王永庆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

第八堂课: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懂得维护客户的利益,才能取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压力管理”与“奖励管理”

还有文章指出,王永庆从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理论,其中最为精辟的是“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两**宝。

所谓压力管理,就是在人为压力逼迫下的管理之道。具体地说,就是人为地造成企业整体及所有从业人员存在紧迫感。“一勤天下无难事”,王永庆始终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承受适度的压力,甚至主动迎接挑战,更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旺盛生命力。因此无论对人还是对己,王永庆都提倡严格要求。

当然,奖惩分明是台塑集团的一贯做法,王永庆对员工的要求虽然苛刻,但对部属的奖励也极为慷慨。据报道,台塑的激励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物质的,即金钱奖励;另一类是精神的。台塑员工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得到相应的报酬,因此都拼命地工作,王永庆的“奖励管理”制度造成了“1+l=3”的效果。

王永庆曾在总结成功经验时表示,他认为最有效同时也最有意义的做法,是选择“永远追求更大贡献”作为企业的目标。他说:“我不但与别人竞争,对自己也是严之又严。

对于大连实德集团总裁徐明拥有3亿美元的财富,挤身大陆第12大富豪,台塑企业集团董事长王永庆昨认为,机会创造富豪,大陆的机会比TW多,现今TW的机会已经很少了。

据了解,王永庆昨天中午已和徐明餐叙,两人相见甚欢。徐明的实德集团是台塑在大陆最大的客户,因此,相当受到王永庆礼遇,两人也就大陆合作投资交换意见,王永庆对***上台后的大陆经济形势相当关心。媒体询问徐明此行的目的。他说:「要等双方谈过后,才向大家说。」

王永庆对于徐明的观感是,很认真,企业规模很大,机器、生产线摆得很现代化,且有效率,做人也很朴实。他强调:「实德不是空买卖,是家制造业,真得很不错。」

王永庆表示,徐明这次要在TW停留7天。有记者说:「徐明只有32岁,已挤身大陆第12大富豪,累积的个人财富多达3亿美元。」王永庆听到后笑着说:「3亿美元不多啊,要拥有30亿美元才可称为富豪。」

当他讲完这些话后,回忆立刻回到30岁。王永庆说:「我30岁已经在嘉义开米店了。当时TW是日本的殖民地,且正在打战,农作物、粮食不够,必须配给,称为经济统制。」他强调,当时,开米店的都是「好也人(有钱人)」啊。

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近日与大陆驻点记者茶叙,畅谈“金钱观”、“医疗观”、“有机观”。他认为,一个人财富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没有好好利用,反而是负担。

台塑集团董事长、有“经营之神”之称的王永庆,近日在台塑大楼与大陆记者茶叙,侃侃而谈,表达了对金钱事业的“三观”。

“金钱观”

王永庆一九一六年在台北出生,原籍福建省安溪县。他从十五岁打工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他创办的台塑集团,目前已是TW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下辖九公司、员工逾七万,资产总额达一点五万亿新台币。记者问:听闻您一向节俭,您怎么看待金钱?王永庆说,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心是最要紧的。钱是附带的。财富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没有好好利用,反而是负担。他说,台塑集团计划在大陆捐建一万所小学。“现在已经有几百所学校建成了,三十一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校名统一叫‘明德’,牌匾快做好了。”

“医疗观”

众所周知,王永庆主张两岸多交流、早“三通”,他的投资横跨海峡两岸,在石化、码头、电厂等领域屡有大手笔。王永庆对记者说,台塑投资的漳州电厂现在一天赚不少钱。但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所得用于再投资(包括医疗)。假如不够,也不会从岛内拿一分钱,会通过大陆或美国等地的银行贷款来解决。他说,在大陆煤的价格涨了一倍,成本提高了,但电还是维持了原来的价格。医院,是王永庆投资的另一方向。他表示,厦门、北京、洛阳等地的长庚医院正在筹建中。不过,王永庆似乎更在乎医疗的配套。他说,改善医疗条件,不但要盖医院,还要一定有护士学校,应该做到一个医师配两个、三个护士,另外要有其它医疗技术人员。他在大陆兴建医院,也会在当地投资护士学校。

“有机观”

台北市每个家庭有一个塑料桶,是王永庆亲自设计、免费赠送的,用来装“厨余”(大陆又称泔水)。回收后,送往台塑的有机农场,“变废为寳”,以有机肥料种植有机蔬菜。当记者就此问询时,王永庆反问:“你说,甚么才叫‘有机’?”记者一时无言。王永庆接着指出,“无毒”不等于“有机”。以蔬菜为例,街上常听见有人叫卖“有机蔬菜”,其实大部分未必是。他认为,真正的有机蔬菜应该种在透明屋中、不淋雨水、不洒农药、不施化肥,土壤历经改良富含有机肥料。他的“私人家园”中所种有机蔬菜不用煮,可以生吃。王永庆说,他投资数十亿元,已经或正在桃园杨梅、云林东势、嘉义、屛东等地建造“厨余”回收厂或有机农场,将来在基隆也要建一座。据知,目前王永庆投资“厨余”回收、有机蔬菜并不赚钱。所产有机蔬菜供不应求,一时成热,但价格压得很低。他意在解决土壤酸化和民众健康问题,在全台普及“有机”概念。王永庆说,他希望大陆也能朝着这方面努力。台塑将来会考虑在大陆投资建“厨余”厂、有机农场。

编者按

王永庆与长庚医院,可视为亚洲家族企业的缩影。合作伙伴美国PPG工业公司全球副总裁福泰利形容王永庆:“他是我见过的最有智慧的老人。”近日,这位智慧老人宣布隐退江湖。在他身后,留下的是令人扑朔迷离的祖国大陆产业布局和用心良苦的家族继承安排。

王永庆退休,原本最有可能继承家业的长子王文洋不在身边……

豪门公子王文洋,如今却身在异乡,与海峡对岸的台塑集团两两相望。本应接过父亲庞大事业的他,却早在1995年时不幸被王永庆亲自逐出家门,独闯商海。

王永庆处理王文洋一事可谓用心良苦。为保家业永不分离的目的,他不仅使得集团交叉持股,形成难以切割的局面,更是作出了一般人都难以割舍的决定,不仅没有把江山交给自己的孩子,而是交给集体决策小组,甚至让弟弟家族的势力超过自己。

一度倾力栽培

王永庆的长子王文洋今年55岁,最早在台塑集团美国公司工作,后调入台塑本部,负责南亚塑胶和南亚科技两公司的筹建与生产。

平日里,王文洋衣着简朴,很少发脾气。父亲为了能让他得到足够的锻炼,把自己的亲信吴清仁安排在他身边。

当时,南亚塑胶下有一家合资工厂。吴清仁是南亚塑胶的总负责人,每周都要去这家合资公司开例会。据合资公司的一位高管回忆,王文洋与吴清仁很少碰面。两个人虽然都是公司的牵头人,但是只要王文洋出现在会议室里,吴清仁能避就避。这正是吴培养他的一种独特方法,即给予机会来独当一面。当时都认为王文洋将是接班人,吴清仁的避让也很聪明。

王永庆是个极其节俭的人。每天早上的公司会议,王永庆会享用并不丰富的早餐:牛奶、咖啡和鸡蛋。底下人都要学他,在喝咖啡加伴侣时,每次都要将伴侣的沫掏空才肯罢休,否则王永庆将很不高兴。他一去台塑自己的宾馆视察,必然会到水池间走一趟。看看里面有没有没有用完就丢到垃圾桶的小肥皂。如果发现,他一定会叫人回收。

而南亚塑胶的企业文化,也浸染了王永庆的勤俭风格。每一张纸,都不能随意丢弃,必须要正反两面用过才可。工人所戴的手套,也要多次使用。据合作伙伴美国PPG工业公司高层表示,之所以选择和王家合作,看中的就是他们的管理系统和控制成本能力。多年来,王式管理已成体系,并写书出版。两家后来在昆山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后,依然是南亚塑胶的TW干部主要负责管理。

王永庆家规甚严,他和他的儿女很少开豪华轿车,而是驾驶TW当地的品牌轿车。王文洋对父亲也是非常敬畏。据当年和王文洋有过接触的人士回忆,一次和王文洋在一起时,亲眼看到,王文洋听到父亲要接见自己的消息后,立刻很严肃,并摘下手腕上的名表请其代为保管。

自立门户

1995年,王文洋的商海命运被一位女明星彻底颠覆。他与美女吕安妮的关系暧昧,并且已经到了不得不对外公开的地步,导致公司股票大幅下挫。王永庆当机立断,将王文洋的名字从台塑集团所有公司中剔除。

当时的王文洋44岁,很难理解娶了三个太太的父亲,为何就对自己的婚外恋如此反感。唯一一条的道路就是前往大陆,重新创业。

与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年幼的王文洋在13岁时远渡重洋,赴英国求学。在台塑集团的众多子孙中,王文洋同样天资聪慧。17岁考进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物理系,24岁拿下企业管理的硕士 和化工博士两学位。

王文洋为台塑任劳任怨了20年,吕安妮事件发生后,他凭借在南亚塑胶获得的经验,在广州设立了宏仁集团,从事同一行业——塑胶制品和电子制造。

王文洋离家时几乎身无分文,他求助美国的一些朋友。他将工厂的规模全部设计好,但手头现金有限,只能购买适合工厂一半规模的设备先期开工。

“他的创业,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一位友人在谈起王文洋的宏仁集团时说,王文洋自立门户后挖走了很多南亚塑胶的人,当然王永庆在这时并没有插手。通过自己20多年的从业经验,王文洋又重新建立了一支塑胶制造队伍,并且一举成为了当时中国TW在大陆投资的著名企业之一。

王文洋在介绍自己的公司时,特别提及了一个人——母亲廖娇,即王永庆的二太太。为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他也将宏仁集团的英文名字,与自己的亲情寄托联系在一起。廖娇在王永庆的事业初创阶段无疑是一位贤内助。在宏仁集团的公司网站上,记有王文洋对父母的一段回忆,王文洋认为,父亲对亲生母亲很不体贴。母亲每天都有忙不完的苦差事要做,甚至还要帮父亲公司寄宿在家里的高级主管洗衣服,并会经常无端地被辱骂、被欺负。“在凛冽的寒冬,母亲却要忍受沁凉的冰水,奋力地用双手搓洗着一大家族堆积如山的衣物,而我只能静静地站在一旁陪伴着母亲。”

不过,王文洋在自立门户之后很少提及往事。

与弟弟王永在“呵护”下辈的态度不同,王永庆曾经心痛地描述自己“是无情无义的人”。但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台商认为,王永庆还是很爱自己的儿子,但他也爱自己亲手创办的家业。王永庆对第二代的授权只有一个原则:“做好才能升官,做不好就革职。”如果听凭情感行事,王永庆难以找到真正满意的守业者。

继承权之惑

在6月6日当天,王永庆及兄弟王永在同时宣布辞职,从此淡出台塑集团的核心领导层。而台塑集团也形成了“七人核心领导团队”的一个新阵容,分别是王文渊、王瑞华、王文潮、王瑞瑜、吴钦仁、杨兆麟和__村,后三人皆非家族成员。

目前,台塑集团的几大公司也分别握在这些人物的手中。除台塑及南亚塑胶被控制在__村和吴钦仁手里外,王永庆的侄子(王永在的儿子)——王文渊和王文潮各担任了台塑石化和台化的董事长,接替长辈之位。而王瑞华作为王永庆最器重的女儿,也逐渐上位,担任仅次于王文渊的台塑集团副董事长一职。

王瑞华自从在2001年时离开美国台塑,被父亲招回TW后,就成为了台塑接班人的强有力候选者之一。她担任长庚生技公司的负责人之后,公司受到了父亲的亲自指点,其座位就在父亲工作室的旁边。

王永庆培育子女

王永庆是TW的首富、塑胶王国的大王、TW到海外办跨国公司的第一人……

TW第一辈的企业家如今不只比事业版图,更在意儿女够不够优秀,能不能接棒传承,‘这点王永庆非常成功。’如今三娘李宝珠的二女儿王瑞瑜,担任台塑的幕僚长,是父亲能干的帮手,而二娘杨娇的儿女如王雪龄、王文洋、王雪红,却又能另创新局,有另一番事业成就。王永庆在培育子女上的成绩,完全不逊于经营事业的成绩。

节俭出名的父亲

在台北市锦州街,有一座漂亮的6层花园大楼,占地1000多平方米,庭院宽阔,绿荫环抱,警卫森严。这个深宅大院正是王永庆的寓所之一。

王永庆是TW的首富:他是塑胶王国的大王;他是企业经营之神;他是实现TW现代化的有功之人;他是TW到海外办跨国公司的第一人。

王雪红乃是“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女儿,不靠父亲的帮助,打拼14年,蝉联多年TW女企业家首富。她1987年入股姐姐的TW大众公司;1992年以500万元新台币在一间旧公寓里创办威盛;2000年10月威盛市值超过其父王永庆经营了46年的台塑,她自己也成为TW最富有的女人;威盛2003年以前以“英特尔强有力的挑战者”闻名,近年巨资打造的“中国芯”也在大陆深入人心;威盛之后,她已投资了30多家公司,平均每年近3家。

在男性主导、硬梆梆的科技世界里,王雪红却闯出她的王国。虽然不靠父亲资金的扶持,但父亲对她的教育却使她能成功的根本。

因为担心子女在台塑大树庇荫下缺乏磨练,所以每一个小孩在国小或初中时,就被王永庆送到英国、美国求学,直到念完研究生才回国。王家三姐弟:王雪龄、王文洋、王雪红,各差两岁,陆续毕业自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我的童年并不快乐,国三时我被父亲送到美国念书,老实说离开TW是很高兴的。但我感谢神,让我生在这个家庭,让我磨炼,面对很多事情。”

王永庆本人的节俭相当出名,他的儿女们在美国生活也不富裕,因为他供给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业般,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他们有一丝享受奢侈的机会,此外,和儿女联络都是写信,从不打电话,“因为觉得打电话太贵了”。王雪红的母亲杨娇表示,儿女还必须回信报告花了哪些钱,连买支牙膏也得写上去!

但是王永庆经常给孩子们写信,一写就是好几大张,大约每隔两周就写一次。王雪红说,父亲多半写他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诉她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他如何处理等,父亲特别强调凡事要“追根究底”,会告诉她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他如何追根究柢底。这种内容,对当时还是高中生的王雪红而言,自然有些乏味,“而且爸爸的字又草,说实在我真的看不懂”。但她仍小心翼翼地把每一封信都保存起来,“两三年前重新翻过,真的很有启发。”

即便现在对孙辈,王永庆也不是含饴弄孙的心情。在美国念大学的外孙(大女儿的儿子),暑假回台塑生产线实习,王永庆要求他每天、每周都要写报告:“如何改善效率”。还有另一个奇特的报告:分析“学费”能有多少产出。

要自己打拼这个世界

王永庆的生活非常俭朴,他对穿着的要求是大方整洁,从不计较衣服的新旧及款式。他生平最喜欢收藏名人字画,然后就是听戏,并常年坚持慢跑锻炼。他的子女似乎也没有感觉到他们的父亲是个富豪。

王永庆共有3个妻子,因此儿女很多,长子王文洋是他最器重的一个。王文洋出生于1951年,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物理系毕业,1975年同时获得该校的企业管理硕士 和化学博士两个学位,为了培养儿子基层工作的经验,让他融入台塑文化,以便将来更好的接班,王永庆并没有象其他许多大企业家那样,给王文洋委以重任,而是让他从南亚塑胶公司基层的课长做起,并接受最基本的车间训练,这既是台塑员工的必经之路,也是王永庆认为熟悉业务的最佳手段。

王文洋在南亚公司一干就是很多年,并一步一步走向公司管理高层,从林口厂厂长到1984年升任公司第四事业部经理。王文洋在这个经理岗位上经过10个春秋的磨练,逐渐成为一位管理专才,1994年再次高升为南亚公司协理,也即从部门经理升为公司总经理助理,负责统筹管理公司各事业部,现为在大陆总投资额达21亿美元的宏仁集团董事长。

二女王雪龄,留学美国,获伯克莱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她嫁给同是柏克莱大学校友(该学校电脑博士)的简明仁。他俩结婚回到TW后,放弃在台塑集团高就的机会,拿出他们自己仅有的100万元资金,成立大众电脑公司,在TW曾引起一阵轰动。如今,大众电脑公司不仅是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高科技企业,也是一家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优异,获利能力在资讯来中名列前三大,成为王家女婿中独立创业的典型与代表。

目前除王文祥在台塑美国企业任职及大女儿王贵云在南亚公司任职外,二房其他子女均未在台塑集团内任职,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创出一片天下。二女儿王雪龄与简明仁夫妇创办大众电脑集团,已成为TW知名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长子王文洋则在大陆创建了宏仁集团,并在上海合作设立宏力半导体公司,开创TW半导体进军大陆的先锋。

而王永庆最出色的还是三女儿王雪红,不少媒体认为,王雪红承袭了父亲“拼命三郎“的性格。每件事我都有些波折,从来没有平顺过。”王雪红笑着说。然而她都撑下去了。

能撑下去,除了信仰,也是父母亲的教育,培养出她的格局、坚持、韧性。

王雪红说,母亲最常给她的教诲就是要忍耐,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长远。而每天三点钟起床,做毛巾操、写文章的父亲,亲身展现凡事要有毅力、有原则,也给她深远的影响。

王雪红说:“我爸爸很严肃,像老板一样,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常说神是我第一个老板,他是我第二个老板,我每次见他都正襟危坐,怕讲错话。”

2002年,王永庆宣布退休,尽管不再过问集团的具体经营事务,但仍是集团与主要企业的董事长,是台塑集团幕后的舵手与精神领袖。王永庆在培育子女上的成绩,完全不逊于经营事业的成绩。

读者读后感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发甚至是感动。同样是卖米,为什么王永庆能将生意做到这种境界呢?关键在于他用了心!用心去研究顾客,研究顾客的心理,研究顾客的需要,研究如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不单纯卖给顾客简单的产品,而是将顾客的需求变成自己的服务项目,与产品一同给予顾客。

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服务的价值。顾客从其他米店也可以买到米,但从王永庆的米店里买米,会感觉自己的所得是超于产品价值的,这超出的价值便是服务。令人感动的服务决不仅仅是微笑能涵盖的,它融合在每一个工作的细节里。如果去衡量的话,衡量的标准便是:你是否在与顾客交往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细心地为顾客的方便与顾客的利益着想了?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在如今技术高度发展、产品趋同的形势中,一个企业如果想存活并发展,就一定要有超越产品的让顾客愿意为之捧场的理由。只有乐于把方便给予他人,把利益给予他人,把温暖给予他人,把服务给予他人,才能塑造出企业独特的魅力,赢得顾客心。


猜你喜欢:

1.成功人士成长励志故事

2.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

3.关于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

4.十个成功励志小故事

548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