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故事>

名人奋斗成功的故事_名人艰苦奋斗的故事(2)

小兰分享

  名人奋斗成功的故事篇4:马云

  马云其人,相信很多人都已经了解,这位个子不高,样子不帅的中年男子,创造了太多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不过,马云创业背后的故事,不知道你了解多少?

  马云和武术,马云和风清扬,马云的创业故事,马云背后的故事

  一:学数学不如学英语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目标北大,只考上杭州师院;三年高考,一年数学成绩1分,一年成绩19分。大学毕业后,马云当了6年半的英语老师。期间,他成立了杭州首家外文翻译社,用业余时间接了一些外贸单位的翻译活。马云说,"我当年学英语,我没有想到后来英文帮了我的大忙。所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认为对的,就可以去做。如果你思考问题功利性很强的话,肯定会遇到麻烦的。"

  后来这位"杭州最棒的英语老师"因为英语好的原因,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结果是债没讨成,却促成了他与互联网的十年姻缘。

  互联网本来就是"舶来品",马云流利的英语赋予他一张"国际通行证",使得他有机会征服《福布斯》记者,早早登上了《福布斯》的封面;使得他可以结交杨致远、孙正义甚至比尔克林顿这样的人物;使得他可以穿梭在达沃斯论坛,让大家记住阿里巴巴。

  这些都促成了马云的国际化视野,使他能弄来资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目标远大高举高打

  虽说马云绝非天生丽质,但后天的"难自弃"让他笑到现在。

  1999年春天,阿里巴巴创办之初,马云向仅有的18名员工信誓旦旦:"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的前十位。"

  他为阿里巴巴确定的目标是:要做80年持续发展的企业、成为世界十大网站、只要是商人都要用阿里巴巴。

  他还表示,"我们现在好像在建一个大楼,今天是装一根水管,明天是安一个马桶,所有的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而且经常改来改去。现在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这样说,阿里巴巴造几栋楼,现在的基坑都已经打好了。也许到2009年,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面目基本清晰的阿里巴巴。"

  在很多人对阿里巴巴将信将疑的时候,马云的高举高打策略也没有动摇过。如西湖论剑、请克林顿当嘉宾等。

  三、选对偶像不怕当粉丝

  在2013年的第二届阿里巴巴网商大会上,马云当着杨致远的面,称其为"偶像"。的确,没有杨致远,马云的人生轨迹八成是要改写。

  1995年,马云在美国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第一次看的网站就是雅虎,并"偶遇"杨致远。随后,杨致远成了偶像,马云则成了"粉丝"。结果是,马云有幸在当年全程陪同了杨致远的首次中国之行,带他去了长城故宫,并由此建立了长期伙伴关系。

  此后如引来孙正义的投资、拿下雅虎中国,以及最终香港上市,背后都隐现着杨致远的身影。

  四、口才与"精神控制法"

  接触过马云的人都有体会,马云的口才"实在是太好了",好得让人对他的话总有些将信将疑。据说第一次到央视录节目,某编导就认为他夸夸其谈,"不像好人"。

  如果将马云的精彩言论出版一本"马云语录",相信并不是什么难事。

  阿里巴巴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大批人才加盟,除了其本身的吸引力外,马云不断地"洗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媒体称之为"精神控制法"。

  1999年,马云决定回杭州从零开始创办"阿里巴巴"网站。他对北京的伙伴们说:"愿意同去的,只有500元工资;愿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不菲的雅虎和新浪。"他说用3天时间给他们考虑,但不到5分钟,伙伴们一致决定一起回杭州去"芝麻开门"。

  据说马云颇为以此为豪。

  马云的精神控制法让公司员工拧成了一股绳,成为了所谓的"蚂蚁雄兵"。直到上市前夕,马云才高薪聘请了一些"虎豹豺狼级"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加盟。

  五: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阿里巴巴所有业务的核心指导原则。

  "我们要求销售人员出去时不要盯着客户口袋里的5元钱,你们是负责帮客户把口袋里的5元钱先变成50元钱,然后再从中拿走5元钱。"马云说。

  "如果客户只有5元钱,你把钱拿来,他可能就完了,然后你再去找新的客户,那是骗钱。""客户都完了,穷了,阿里巴巴也就完了。"

  这其实也是马云生意经的鲜明写照。有人说马云朋友多,其中固然有马云的人格魅力在,但在生意场上,马云的这种价值观也让他得到了不少生意上的伙伴。

  六:倒立

  马云说,如果你倒过来看世界,他会变得不一样。

  这不仅仅是理论,而是阿里巴巴员工的"必修课"。2005年,《福布斯》杂志刊登了阿里员工贴墙倒立的照片,还说那是淘宝网员工的"招牌动作"。

  的确,"倒立"思维让马云在与竞争对手打拼时,可以充分认识自己与对方的优劣,做到"以己之长,攻其之短"。

  倒立思维的结果,就是马云在与竞争对手过招时,从不按规则出牌。

  七:回避办公室政治办事靠团队

  "有的公司文化是尔虞我诈,搞办公室政治,阿里巴巴不是。"马云曾表示。"我告诉新来的同事,谁违背了这个,没别的话好说立即走人。"

  为了打击办公室政治,阿里内部人员换岗频繁,马云还曾在公司内部展开"延安整风运动"。

  马云相信,只要目标一致,一个平凡团队也能创造出奇迹。其实,阿里巴巴就是一个马云一手打造的"蚂蚁雄兵"兵团。

  为了证明,马云甚至将西游记的唐僧师徒也看作是一个平凡的团队。马云认为,唐僧目标明确,孙悟空能力出众,猪八戒好吃懒做,沙和尚任劳任怨八小时工作制,"这是一只平凡的团队,却是严格创造的团队,就是这只平凡的团队最终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到真经。"

  马云多次说过,在阿里巴巴,客户是上帝、其次是员工,最后才是投资者。

  八:武术

  马云是一个狂热的武侠迷,据说年少时就喜欢舞抢弄棒,对武侠小说更是入迷。

  马云与金庸最早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香港见第一面。两人聊得投机,金庸便给马云题字"多年神交、一见如故"。

  因此,后来携金庸先生数次西湖论剑自不必说。阿里巴巴的核心价值观也被马云称为"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团队精神、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

  "中国企业都有一个从少林小子到太极宗师的过程。少林小子都会打几下,太极宗师有章有法,有阴有阳,中国企业要从第一天就有练太极的想法才行。"

  喜欢武术,让马云结识金庸;有了金庸,西湖论剑才有了号召力;而作为东道主,马云俨然成了武林盟主。其实,那时新浪才是老大,盟主应该由王志东来当。

  九:变

  马云曾说,"我觉得变化是必然的,互联网最大的特征是变化,阿里巴巴就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马云无疑是善变的,浙商的精明在他身上一览无余。孙悟空有72变,马云深知,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不变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拥抱变化"是阿里巴巴的所谓"六脉神剑"之一。马云对此的解释是,突破自我,迎接变化,把变化当作日常生活。

  的确,这些年,阿里巴巴都在经历剧烈变化。成立中国供应商、推出诚信通、成立淘宝、成立支付宝、收购雅虎中国、分拆业务、筹备上市,几乎没有停歇,阿里巴巴员工从几十人发展到几千人。

  在阿里巴巴内部,变是不需要理由的,马云要摧毁的,是员工头脑中的一切惯性和惰性,他要榨干的是,员工的全部创造性。

  名人奋斗成功的故事篇5:李嘉诚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名人奋斗成功的故事篇6:戴尔:卖报纸卖出宝马

  在他开着用卖报纸的钱赚来的白色宝马车,后座载着三部电脑,成为得克萨斯大学一名另类的大一学生后不久,他认识到电脑将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工具,自己正在面临一个很大的机会。当时,电脑界包括苹果电脑和IBM等所有的大厂家都选择通过经销商来销售电脑,但迈克尔戴尔则想凭借直接销售这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及服务,并希望借此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1984年,迈克尔戴尔从学校退学,在奥斯汀一个约93平方米的办公室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戴尔计算机公司”。

  支撑学生时代的迈克尔戴尔鼓捣计算机的资金,来自于他从16岁开始的一份卖报纸的业余工作。那年夏天,他负责为《休斯敦邮报》争取订户。报社交给他一个厚厚的电话号码本,让他打电话去向顾客推销。但迈克尔戴尔不久就在推销中发现,有两种人几乎一定会愿意订阅报纸:一种是刚结婚的,另一种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接着,他调查后发现,情侣在结婚时一定会在法院登记地址,另外有些公司会按照住房贷款额度整理出贷款申请者的名单。于是,他想办法搞到了周围地区这两种人的资料,直接给他们寄信,提供订阅报纸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迈克尔戴尔当年挣到了1。8万美元,这不但使他有能力购买更多的计算机,也启迪他日后创造了“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市场细分战略。


看过"名人奋斗成功的故事"的人还看了:

1.名人的奋斗故事

2.成功名人奋斗的故事

3.名人奋斗成功的事例

4.成功名人的奋斗故事

5.名人努力成功的故事

446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