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故事>

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臻炜分享

  每一个企业家想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都得付出极大努力与代价,而这通向成功的背后就是一段辛酸的励志故事。学习啦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篇1:余进

  人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初想的和最后做的总有不同,做好才是最主要的。我最初的梦想是做老师,但是19岁从新乡税校毕业后,迫于现实的压力,就去打工了。三年下来,除了结识我这辈子的人生伴侣和收获自信外,并没有多大收获,最终决定回来创业。

  上天眷顾,抛了个馅饼砸中我的脑袋——跟朋友买彩票中得大奖。也正是分得的两万多元奖金,成了我事业的启动资金。三台电脑(一买二借),租来20多平米的小办公室,“青峰”诞生了。

  把奋斗留在骨子里

  说实话,这个时候我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都极其缺乏,惟一有的是大胆,无知者无畏,只能奋斗拼搏,甚至说是拼命,让别人看到我的勤奋和“强”。就这样坚持了4年多,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青峰不算很大的企业,但发展平稳,前景也不错。我们做的主要是互联网这一领域,毫无疑问,行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具有极强的竞争性,每个员工压力特别大,都希望把这份事业做大。

  然而创业第二年,我就遭遇了第一次寒流。早上来公司上班的时候,所有员工(当时有十几个人)都离职了,只剩下我自己。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离职,但意识到自己的管理出问题了。有压力不一定全是坏事,可是他们开心吗?跟着我有什么前途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经过很长时间思考,我明白了:管理一个企业,归根到底是管理企业员工。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员工,什么事也做不成。员工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他们同样是有身份、尊严和地位(不是职位)的人。

  想明白了这点,我没有怪那些离职的员工,反而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正是从这件事以后,我才开始科学地管理公司。

  每天都有新员工加入,为了多和他们沟通,我坚持天天按时来公司上班。一次,无意间发现,公司将近500名员工,我只认识70多人。这个数字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同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我力求多认识一些员工,让他们更有归属感。竞争虽然残酷,但彼此间的温暖会使整个工作流程良性循环。

  就像我自己一样,没有家人的支持和分享,创业一点意义也没有。家庭在我心中排第一,事业第二。所以,我试着慢慢收心,承担家庭责任。同时对公司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清晰的认识。最初宏伟的目标落实到公司的每一件事上,把这些事情解决好成了我切实的追求。怎么把他们管理好,让他们工作得舒心快乐、提高效率,让公司取得更丰厚的利润,成了我工作的重心。把奋斗留在骨子里,内心的“强”比外表的“强”要好。

  然而,寒流再次席卷而来,我被几个部门主管联合起来将了一军。吃饭的时候,他们集体要求涨工资。但这次我不像第一次那么慌乱。一番思考后,我决定各个击破,这样一来,局面迅速稳定了。后来,他们都辞职了。现在想想,工资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全面看待:工资到了,员工水平不到,员工危险了;员工水平到了,工资不到,企业危险了。

  让员工有幸福感

  后来,我更注意协调工资与员工自身的关系,比如招聘的面试环节,我会告诉他们公司的缺点。当然,也告诉他们我的要求。人才对于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如何留住他们,不是简单地涨工资就行了,还要让他们感到快乐。公司每周都休息,大小轮休,法定节假日也照常过。给他们留足时间去放松,也鼓励他们去购物旅游。他们只有开心了,才会安心工作。高效、高压、高兴,应该是员工的常态。幸福感很重要。

  现在公司发展越来越顺,将近500个员工了。这些员工从年龄阅历各方面来说都有明显的分层。80前这些人身上有更多的吃苦耐劳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这类员工,我给他们信任。而80后,具体是1980—1986年之间的,进入而立之年,他们已经渐渐成熟,开始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他们,我给空间。他们有什么建议、活动安排,我基本上都支持。虽然我知道,我去做结果可能会更好,但是得留空间让他们去做。1987年以后出生的人基本上可以归到90后,虽然很多人都批判他们,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特别聪明,思维活跃无定式,对他们更多的是表扬。分层管理的直接好处是结构的优化。

  任何一个老板可能都做过假设:我的员工很优秀怎么样,或我的员工很糟糕怎么样。这就涉及到管理技能的问题。两种不同的假设,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现在,我更多的是“无为而治”。我相信我的员工是优秀的,不需要制度约束的。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当初的100页削减到现在的30页,每一方面尽量不超过10条,而员工并未因此放弃自我约束。新乡营销部经理是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一开始管3个人到后来的30个人,再到整个安阳地区,我相信她能做好。(即使现在待产在家,我还鼓励她按照之前的方法来管理。)

  同时,我要求人人都有目标,“人人头上有把刀”,一周总结一次。这样,每年公司业绩的完成与目标的误差只有5%,再好不会超过105%,再差也不会低于95%。

  创业当如乔布斯

  我们和百度合作,百度卖的是产品,我们卖的是服务。其实,不管做网页网站还是开发程序和软件,卖的都是“服务”产品,是为了广告的推广与发行。

  一个企业做好了,就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做得不好也不可能不做宣传,毕竟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只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和百度的关系就是飞机场和飞机的关系,我们的目标是负责好飞机的安全降落。

  我力求让自己“辛苦一点”,这辛苦不在身体,更不在精神,而是说作为一个老板,也像其他行业一样,最起码经常上班。中国很多企业最后都倒闭了,差不多都是企业做大之后老板松懈了,开始游山玩水。如果真能玩出一个好企业,那这个人绝对是天才,而且人人都可以做企业了。不过,大多数人都不是。凡是伟大的企业家都不是游山玩水消遣而来的,是像比尔?盖茨、乔布斯那样辛苦工作赢来的。

  做企业一定要专一。从2002年创业开始,我做的就是现在的产品,一直做,做得越来越顺,越来越好。互联网是个很宽广的东西,蕴藏着无限的机会,人人都可能成功,但谁也不能一个人就把所有的钱赚完。把一个行业做好,做精细,做得与众不同,就是成功。

  公司发展到今天,不仅解决了我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生存问题,而且生活得相对不错。有能力去帮助一些人了,我开始带领大家做公益。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学会了感恩。不管怎么样,至少你比受捐人得到的多,暂时有这个能力,就应该去做。我们把方向主要集中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每个月我拿出500元,员工则从1元起,数额不等,自愿加入。我告诉他们,一旦加入就必须坚持10年。

  带领大家做好事,就意味着不去做坏事;不做坏事就是为社会做贡献。

  创业之初,目标高远,巍然如山,伟大存在于未来;匆匆十年,目标仅仅是做好当下,伟大存乎步履之间。或许有人认为我已小有成就,会自感志酬意满,不愿阔步前行。其实不是的。相反,我早已把心目中的理想揉碎,铺陈在今天和明天,更加务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如果非让我对未来有个描述的话,我希望我的企业是最快乐、最温暖、最和谐、最具青春脉动的企业。

  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篇2:吴兆娥

  水晶,蕴含天地灵秀之气,以其高贵、清澈、典雅受到人们的喜爱。也许从做为毛主席水晶棺选材的那一刻起,东海水晶便注定要闻名天下。3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一个优秀的巾帼儿女——江苏海龙水晶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兆娥,用惊人的毅力、执着的追求、天使般的善良和水晶般晶莹剔透的心灵,塑造了新一代成功女企业家的美好形象,也为历史留下一段传奇的佳话。

  结识吴兆娥纯属偶然。2005年9月2日,前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纪念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十周年“中国妇女十年发展成就展”。其时,她正在二楼的展示大厅内向客人介绍水晶产品,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她黝黑的皮肤,齐耳的短发,朴素的衣着、温和的笑容,使我一眼就认出了她。因为就在见她的前几天,她刚接受完中央电视台的专访,而我恰好收看过她的那期节目,她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曾被多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水晶大姐”。

  跨过成功的第一道门槛

  具有传奇色彩的动人故事,往往是由平凡的人生谱写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初期,大部分人固守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常引以骄傲和荣耀。当时,在东海县105矿上班的吴兆娥,作为矿上的技术能手,是厂领导眼中的红人,也是同事们学习的榜样。

  1988年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兆娥从朋友那里得知,东海有着丰富的水晶自然资源,可由于历史的原因,却没有一个象样的企业,一个创业的念头在她的脑海中闪动。一段时间,她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对水晶市场开始了调研,最后她决定:离开作为国营企业的105矿,丢掉端了二十年的铁饭碗,自谋创业之路。于是,她毅然瞒着家人向矿厂办理了停薪留职。但这一决定在家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之间受到了亲戚、朋友,乃至社会各个方面的不解。

  一个女人家,放着好端端的班不上,跑出去赶时髦、凑热闹,逞什么能呢?”虽然打击多于鼓励,反对多于支持。但吴兆娥深知,她最大的精神动力,莫过于她丈夫的支持和理解。在她最需要得到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安慰的话时,是她从小青梅竹马的丈夫果敢地说:“既然她执意要干,就让她试试吧。实在不行,再回头也不迟。”性格倔强的吴兆娥坚持认为,既然东海有全国一流的水晶资源,只要充分加以合理开发和经营,这将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准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对于水晶产品,不能只靠出卖廉价的原料,这样农民只能守着“聚宝盆”,过着穷日子,必须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对水晶进行再加工,改变这一面貌。由于她自己有水银加工的出色技术,她对于自己办工厂更是充满了信心,她坚信自己能带领乡亲们闯不出一条致富路来。

  白手起家谈何容易啊,吴兆娥只能靠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二千元钱,开始艰难的创业。首先她把自己家里的几间瓦房腾出来做厂房,借钱又买了几台加工水晶的机器,接着招来了村里几个聪慧的姑娘、媳妇,然后就手把手的开始教她们水晶切割、研磨、抛光、穿线等全套技术。其中最难的是研磨和抛光这两道工序。研磨就是要把切割好的水晶粒均匀地磨成三十六面、四十八面、七十二面,甚至一百二十面,或者磨成光滑的球形、水滴形、宝塔形,技术操作要求高,一个失误就会磨废一块水晶。吴兆娥一遍又一遍教村里的姐妹们,使她们都能娴熟地掌握了这一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道道工序的打磨,很快,一串串精致、纯色的水晶项链就在她细心的指导下做出来了。然而,看着大量的珠珠串成一件件成品,而且越积越多,销售可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吴兆娥想到:城里的人有钱又爱美,找找城里的亲戚兴许能帮帮忙代销,卖出去再继续扩大加工。可是,亲戚们压根儿就没看得起这小小的链珠能成什么气候,一口回绝了她。

  “那时,我的压力可想而知,一方面要继续生产加工水晶,还要想办法找开并不看好的销路,而这些我没有一点儿经验。而流动资金极少,成了最大的制约,面对困难重重,真想打退堂鼓。可我又一想,既然干了,就得干出点儿名堂,我从小就对任何事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忸劲儿。”今天,当吴兆娥向讲起创业之初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记不清是哪位名人说过:挫折往往更能使人充满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就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候,吴兆娥鼓足勇气径直跑到张家港里找了一位老熟人,推荐到一个展销会上准备试销刚生产出来的水晶产品。可是就在要进入会场的刹那间,女人天性中的怯懦突然在她的身上显露出来,她在展销会的门口一时竟然失去了勇气……她想退却,可就在她犹豫的那一刻,联系人连拉带推说道:“来已经来了,怕什么,进去吧!”。最终,她手足无措地呆呆地站了足足好一会儿,然后来到展厅涨红了脸,大声说道:“这是东海的水晶项链,大家快来买!”说来真是有些奇迹,她这第一次的推销竟然获得了出奇的成功,她手中的一条条晶莹剔透的项链,被大家你一条、我一条的买了去,不一会功夫,70多条项链就被抢购一空。

  这次商海上的初师告捷给了她莫大的鼓舞,也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逐渐的,她甚至可以绘声绘色的向客户介绍东海水晶和自己生产的其它水晶产品了。随后,她带领工厂20多名职工,凭着一股子干劲和韧性,开始了她不凡的创业历程。

  小水晶创造千万元资产

  冰心说过:“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萌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从创业以来的十八年间,吴兆娥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时时处处体验着失败和成功的甘苦,也在辛酸和苦难中逐渐成长了起来。1998年10月,在商海奋斗了十年的她经熟人介绍去浙江嘉定和一个美国人谈一宗巨大的水晶生意。从连云港到上海中转后才到达嘉定。一路上正赶上滂沱大雨。到达嘉定时,已是午夜时分,下了车也没人接,也找不到吃饭住宿的地方,她一个人在雨中伫立着,整个人儿浑身上下被淋得湿透。恰好一位好心的大姐关切发现了她,让她在一所小学校的办公室里艰苦的度过了一夜。可是等到天亮后找到接头人时,对方告知:“你来晚了,要买项链的美国人已经去了北京。

  面对如此的打击,她一下子被搞懵了,半天没有反应过来。后来,她只好背起她的大包小包日夜兼程的赶到上海再转车赶往北京。一连几天几夜她没能安然的合上眼睡上一觉,更没能舒服的吃下一顿饭,况且没能卖出一条项链。

  这一次的经历却让她有了一个感想,那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定要在落实清楚状况之后再做决断,不作无畏的牺牲。这给她今后的发展之路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代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妇联邀请她去怀柔出席会议。当她赶到展销会场时,会议已经是第三天了,大家对其他展销品已经熟视无睹了。而她刚把自己带来的两大包水晶打开,立即引来各种肤色女性朋友的关注,呼啦一下将她团团围住。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和一股子让她放得开的机敏。她不停地向大家展示、不停地讲解,口若悬河、语出珠玑,得体的装扮、不卑不亢的神情,赢得了在场所有嘉宾的亲睐。她的摊位前从早到晚,黑压压的人群挤成一片,忙的她水顾不上喝,饭顾不上吃,会议尚未结束,带去的水晶都销售一空,她只感叹东西带的太少了。

  从那时起,吴兆娥的水晶生意仿佛如虎添翼,她走南闯北,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顺手,生意一直拓展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对企业的不断发展,她的压力无形中也越来越大,因为她知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须要有高素质的领导来管理和经营。而自己由于只有高中学历,对于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知之甚少。对于一系列的技术加工资料,她总是耐心地给职工讲解、做示范,对于法律法规、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她总是谦虚地学习领会,并不时地向别人学习和请教。

  为了在技术上有所创新,让水晶工艺品技术含量高、设计别致新颖,她多次孤身一人到外地取经学习,她先后参加了厦门、西安、无锡、昆明等地的培训班的学习。为了充实和重新塑造自我,她买来企业经营等多方面的书籍进行认真、刻苦的钻研。为了使她的水晶产品提高一个档次,她把眼光伸向水晶工艺品的加工,专门从扬州等地聘请了高级雕刻师。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她相继推出“九九归一”、“普天同庆”,“五龙戏珠”等水晶雕刻工艺,一时之间被港澳客商抢购一空,也引来大批国内外大客户的订单,产品的多元化也为她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目前,海龙公司生产的产品涵盖了首饰类、保健类、观赏类、礼品类等系列300余个品种,产品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和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

  穿透时空的人格魅力

  在与吴兆娥的多次交往中,她不只一次地说:做生意并不全都是为了赚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更好地发挥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企业经营要做到诚信经营,以德取胜。她做生意如做人—样质朴和本份,也因此换来了许多比金钱更可贵的好名声,而这好名声迎来了好信誉。她认为这是企业经营所必须具有的人性化策略。

  2003年6月,一位澳大利亚客商黄先生在她的店铺购买水晶制品,两人在交易过程中当时数钱正好,可这位黄先生离开后,吴兆娥再次重点钞票时发现多了一张百元美钞。此时黄先生已不知去向,最后几经周折,从市里接待方面才得知黄先生已赶赴机场,准备回国。吴兆娥急忙打了的士追了过去,好在黄先生还没登机,她把这100美元及时还到黄先生的手里,黄先生感慨万分,不知如何是好。在文明社会里,这种类似拾金不昧的举动本身只是履行了一个正直的人的责任和义务,但却折射出一个人灵魂深处的高贵。这位黄先生从此就因着与她成为了挚友,给她带来了生意的同时,也提高了她的知名度。之后,黄先生至少两年来中国一次和她做生意,还介绍了许多自己的朋友过来与吴兆娥联系水晶业务。人性的善良常常在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因这一点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吴兆娥说,一个人只要拥有了善良,她也就拥有了美好的开端。

  1998年5月,当时中国佛教界有意向想以水晶做一尊金刚菩萨,有关部门已把80万元现金打在了一名东海生意人的帐户上,托负其人购买水晶事宜,但此人欲以400万元的出价成交。

  买方因筹备的资金不足无法接受这一价位,双方僵持不下,因此求助于吴兆娥。她二话没说,找了当地的一位农户找来所需要的水晶,直到让买方满意,符合买方意愿,仅用17.4万元的价格就成交。事后人们在谈起此事说吴兆娥很傻,不赚400万,300万也是净赚啊。但她摇摇头坦然地 说,“并不是什么钱都能赚的,佛教本身就是为人类做善事,他们的钱也来之不易啊,要靠每个居士募集。佛家人不打诳语,昧心钱千万不能赚,就算为佛教做点贡献,也是我的造化了。

  过去曾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一说。而吴兆娥却是自己致富的同时,却带动村里乡亲们一起致富。当她的水晶产业发展起来后,她开始帮助大家大搞水晶开发,她常常对那些慕名前来求学的人进行不厌其烦的帮教,并在自己所在村免费连续举办了多期水晶饰品加工培训班,使许多农民姐妹弟兄掌握了水晶技术加工。大家对她的褒奖也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重视,组织全县乡局级各单位领导在吴兆娥公司召开现场办公会,推广吴兆娥利用水晶资源搞水晶加工的经验和做法,从而带动了全县的这一产业的兴起。

  之后,全县农村大兴水晶开发,仅水晶项链加工机就上了4万多台,接着全县下岗职工的就业门路也被她开启,许多曾经不屑于经商的工薪阶层在打破铁饭碗之后,也来她这里取经学习开发水晶的技艺。如今,全县专营水晶和石英制品的大中小型企业有2000多家,水晶专卖店逾千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第四届妇女大会、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2002年的日韩世界杯足球赛、釜山亚运会和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上都能见到东海的水晶产品。东海水晶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水晶工艺礼品城”。许多经她点化而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下岗工人,为了对她表达感激之心,在她44岁生日的那一天,集体把自己精心制作的44条项链像水晶花环一样戴在她的脖子上,齐喊“水晶大姐生日快乐”。

  如今,得到吴兆娥帮办指导的水晶发家户,已经有十几家在全国各地都开起了水晶分店。她的事迹被新闻媒体宣传以后,众多新疆、吉林、河北等地的青年纷纷慕名前来学艺,以在水晶事业上搏击一番。2000年,全国妇联、北京市政府、中央电视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情系西部、共享母爱活动,吴兆娥听说捐助一千元可以挖一眼井,能解决几家人的用水难题,所以她毫不犹豫捐了一万元,被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授予“助西爱心大师”,她的事迹并被连云港市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新事,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为她亲笔提名“水晶大姐吴兆娥”,海龙公司生产的水晶产品也荣获得江苏省著名品牌产品,而且登上了中国珠宝十大知名品牌榜。

  她先后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回良玉,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还荣获了“江苏省优秀女企业家”、“省三八红旗手”和“江苏十大杰出创业女性”、“光彩之星”荣誉称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同时授予吴兆娥为“民间工艺美术家”。《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香港《大公报》和中央电视台等100多家媒体报道了她的事迹。

  据有关资料显示:东海县地下水晶及伴生矿石英分布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石英储量达3万多吨,水晶储量14.6万吨,目前这里每年的水晶采购量多达500吨,占全国水晶产量的一半以上,经测定,东海水晶二氧化硅含量达99.99%以上,质地优良,结构稳定,品位与纯度均居世界之首。谈起企业未来的发展,她充满了自信和豪情,思路很明确,那就是努力打造一流的水晶生产和营销队伍,秉承企业信誉第一、客户至上、回报社会的宗旨,为社会奉献更多更好的水晶产品。

  目前,作为东海水晶产业的领航人,吴兆娥正积极在海内外广泛吸引投资,寻求合作伙伴,筹备组建水晶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国水晶大姐”集团公司,她和她的同道们将充分利用东海水晶的资源优势,打造水晶的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尽快占领国内、国际水晶制品市场,并建立相应的销售网络,把企业做大做强,使东海水晶享誉世界。

  青山衬托蓝天之美,水晶渲染亮丽人生。愿吴兆娥和她的“水晶兵团”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继续抒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篇3:极品布丁

  20世纪60年代,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利兹·萧尼斯曾因严重的反叛心理而成了墨尔本很少见的街头少年。如今,她经营的“极品布丁”公司已经成为资产上百万元的企业,并且给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年轻人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

  这位年近50而生气勃勃的女企业家浑身散发着干劲、精力、热情,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同情心。

  她带我参观了不大的厂区,当时是晚上7点钟,机器在全速运转,年轻的女孩们正忙着搅动大桶里的布丁配料。利兹兴奋地谈到,由于企业的规模已超过了这些厂房所能容纳的范围,他们明年要搬到更大更好的地方去。

  在她桌子上放着一排包装样品。极品布丁以其讲究的包装而闻名。这显然是一种有效的销售策略。

  利兹善于与人交流。她用一种有趣的方式讲述着她的生活和经营战略:“我们有口味最佳的布丁,有最精美的包装,这是最好的产品……”?背景

  利兹·萧尼斯于1951年出生在东墨尔本的一个信奉卫理公会宗教的家庭。她母亲是教堂的风琴手,父亲是教堂的引导员。利兹说:“教堂支配着我们全部的生活—一种耗费时间、完全僵化的生活。”因此,利兹和她哥哥都很痛苦。

  她母亲死于脑溢血,终年42岁。那是一个下午,利兹放学回家后发现母亲失去了意识。在被送往医院抢救后,母亲只活了两个星期。“那时,我快12岁了。”

  一年半后,她的父亲再婚了。继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她对孩子们很冷漠,还让他们的父亲在孩子和新任妻子之间做个选择。他选择了妻子。后来的30年里,父亲和女儿一直没有见面,直到父亲临死的时候,他们才重新团聚。“但太迟了,我们什么也没说。”

  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利兹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我只是爆发了。家里没有了爱,所以我把这作为一种报复。‘妈妈怎么能死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这种想法与天生的叛逆结合在一起,结果是不可理喻的。”

  20世纪60年代,社会正在经历着剧变,这在澳大利亚历史上是一段有特殊意义的时期。15岁的利兹离开了学校和家庭,出去工作了。她开始投身于音乐剧,成了一名未成年的夜总会会员。在接下来的一年半中,她搬了13次家。面对道德的危险品—毒品、厚脸皮的人、乌七八糟的房间,她从小接受的严格教育起了作用,使她不可能融入其中。于是,她成了这个“黑社会”场面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我只对欣赏音乐和跟人结识感兴趣。”

  不过,她的家人还是出面了。在把她送往当地警察局的车上,一位女警狠狠地骂了她一顿。

  利兹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家成功的现代企业,这种巨大的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利兹曾经从事过一系列的办公室工作,接受了为期两周的接待员培训,这帮她得到了第一份发挥潜力的工作。她虽然没有正式的文凭,对此她曾耿耿于怀很多年并一直以此为憾,但后来她还是摒弃了那种要做出成绩必须先有一个学位的观点。“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转折点。我知道我可以做所有的事情。我意识到一个人所需要的一切就是基本的智慧。”

  最终,她在夜校读完了12年级,并在斯文波恩理工学院修完了一门销售课程。尽管如此,她还是认为自己所学到的大部分东西是从工作中得来的。

  接下来的12年,她一直在塑料行业工作,为一个年轻的有进取心的企业家处理办公室的事务。“除了开卡车外,我什么都干,完全是个杂工。我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学到了经营管理的全部内容。这对后来经营我自己的企业是一项很好的培训。”利兹从那儿又跳到一个更高的职位,在地毯行业里做管理工作。她是负责生产计划和管理的经理。“我们的产品在地毯市场上是高档的,这些地毯的色彩由顾客自己决定,设计是一次性的,这意味着我要跟建筑师及室内设计师合作去创造美丽的居室环境。”

  利兹在地毯行业里工作了九年。终于有一天,她刚刚走进办公室,就立刻意识到在这里的路已经走到头了。“我知道我必须前进。在那儿,我的精神已经奄奄一息了。”那是1993年,她决定创办自己的企业。?创业

  怎样从地毯走向布丁呢?利兹曾一直帮一个朋友做周末食品供应。“我负责甜点。”利兹解释道。她去艾米莉·麦弗森图书馆查到了早期澳大利亚移民的食谱,其中之一就是现在非常有名的古尔高维布丁—后来这种布丁把她推向了成功之路,这就是后来的极品布丁。

  “古尔高维”这个土著词语是位于新南威尔士西南方的一个乡间小镇的名字。那儿是非常落后的农村,贫瘠且被灌木覆盖。人们是在1800年把它作为牧区而来此定居的,后来为这里众多的大型牧场修建了一条铁路。利兹曾亲自到古尔高维去考察,希望找到一些浪漫的或不同寻常的东西,结果一无所获。

  在19世纪初期,这个地区的女移民发明了一种不用面粉的布丁,这种布丁的原料有香蕉、面包和制作葡萄酒用的水果,比如无核葡萄。她们把这种布丁叫做“古尔高维布丁”。利兹对原始配方稍微做了一点改动,加入了大量的国王岛奶油。“它们简直美味极了,每个人都很喜欢,他们大口吃完又回来接着买。”

  每天晚上,利兹都会用厨房的炉子烤三个特别大的布丁,用细棉布捆起来,然后把它们挂在走廊里。到了周末,她就把它们切碎,带到集市上去卖。“我是在观察消费者对布丁的反应如何,看看我是不是真能做出点成绩。我在市场上摆了个小摊,结果所有的东西都卖出去了。”

  她发现产品很受欢迎,就决定把它推向航空公司。澳大利亚航空公司(后来的堪塔斯公司)给了她第一份订单—每周1 000个甜点大小的小布丁。那时是1993年,她没有厂房,没有生产用的厨房,没有员工,也没有足够的资金。

  航空公司通知利兹要检查她的厂房。“我当时想,什么厂房?我没有厂房。但我却回答:‘哦,行。’我开始害怕了,但我实在不想因为没有厂房就放弃这桩生意。”

  利兹很快便开始寻找生产用的厨房,找到了现在的工厂,这块地方后来被她扩大了。她从1993年5月开始一直租用至今。她又从一家私人医院买来两个蒸锅,现在她仍在使用这两个锅。这样,厂房就顺利通过了澳大利亚航空公司的视察,尽管那里还没有生产过一个布丁。

  “我每四个星期做4 000个布丁,这两个蒸锅足够应付了。但是,我现在反倒不如以前了,因为客户在价格上给我施加压力,而我不能说我做不了。”

  利兹说她有一种被推着向前走的感觉。她仍然担心自己走进了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她所拥有的一切只是一纸合同。?食品博览会

  利兹决定全身心投入,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她亲自到新加坡食品博览会去看看食品究竟是怎么回事,去学习怎样真正开办一个食品企业。“那次博览会教会我如何介绍并推出产品,还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觉得可以在这一行埋头做下去。”

  利兹真正开始创办极品布丁公司是在参加完1994年墨尔本食品博览会之后。这次博览会上的一个展位要价大约是1 000元。食品博览会非常重要,因为那里是所有食品采购商都会去的地方。她从古董商那里借来了价值十万元的法国古董,用这些古董把展位装饰起来,使它看上去像一间法国的画室。虽然是首次参展并且只有一种参展产品,但利兹的展位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博览会最佳展位奖。

  “我只有一个布丁,但我让它看起来像是101个。”于是她的企业真正开办起来了。

  一个月后安塞特航空公司跟她取得了联系,于是她得到了第一张价值75万元的大订单。她每天要在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为安塞特供应4 000个布丁,并且把产品冷冻起来送往全国各地。

  航空公司要求她的第一批产品交货期不能超过五周。“我所拥有的一切就是两个蒸锅。我需要设备、洗涤机、洗碗机。我需要雇人。我对产品能否冻住一无所知。我也不知道怎样把小批变成大批。我需要设计出包装,想出保证食品不变质的办法。我要知道加工如此大量的食品需要多少原料。而我只有四个星期去做这些事情。”

  首先要找到资金。利兹先去了她从年轻时就与之有来往的银行,但他们不想听她说下去,因为75万元的合同对银行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她去了五家银行,都被回绝了。她快没时间了。“但我不会让这个合同泡汤的。总会有家银行给我贷款的。”11个小时之后,她在ANZ银行的借贷部终于找到了一个对整个计划充满信心的年轻人。

  后来回想起这些,她说她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她那是蛮干。银行的理由是:“你自己从来没有经营过企业。”“食品业充满了风险。”“如果你失败了会怎样?”食品配备设备的转卖价是很低的,所以银行担心如何收回资金的问题。利兹说:“家里有我的资产,但由于我是个女的,这就暗示了我所做的一切是在冒险。”

  后来,利兹离实现计划只有一个星期了。

  她已经研究了所需的包装。“我订做了特殊的盒子和托盘。托盘必须制成能相扣在一起的样子。我必须做好准备,比如900千克的香蕉,还要有捣碎香蕉的机器。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还是没有员工。而此时已经是必须开始生产的前一天了。”

  利兹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去联邦就业服务中心(CES)找人。“我脑子里充满了要给年轻人机会的想法。过去我在一些机构里做过很多志愿者性质的工作,工作对象是街头少年和贫困孩子。我请服务中心的人告诉我,哪些年轻人失业时间最长。这些年轻人不是没工作过就是长期失业,只有很少的工作经验或者没有工作经验。我承认这是一个可能会失败的实验。”但是它成功了。利兹说:“我们要做的一切就是在上岗前一天对他们进行培训。”

  在联邦就业服务中心那里可以有很多选择,但她还是固执地雇了最先来找她的四个年轻人。这四个人中有一个现在还在她身边工作。“他刚来的时候是一个17岁的孩子,现在是我的生产主管。公司成长了,他也在和它一起成长。他成熟了许多,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

  他们第一次批量生产了600个布丁。“这离我们的目标还很远,但我们很快就有了存货,那个星期快结束时,我们可以发送第一批产品了,一共是24 000个。我们昼夜不停地干,终于准时完成了任务。”

  与安塞特合作六个月中,极品布丁的合同履行得非常好,每次都能准时交货,因此合同又续签了六个月。

  那种小古尔高维布丁不仅在初期进入了安塞特和澳大利亚航空公司,之后它又在安塞特的推荐下进入了凯利多涅航空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截至2000年,企业的员工已经增加到十几个人,年产250 000个布丁,销售额超过100万元,并且每年翻一番。令利兹引以为豪的是,其客户名单简直就是澳大利亚的一本“著名企业录”。

  极品布丁仍然与航空公司保持着联系,但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和削减成本导致国内航班的菜单里删去了布丁。利兹仍然为头等舱和商务舱提供膳食,但正如她所指出的那样:“这方面的消费量不大。这不足以使工厂开工。”?壮大

  1995年,利兹再次参加了食品博览会,这次是在悉尼和墨尔本两个地方举办的。她把12个月的市场营销活动集中到了参加博览会这四天里。“我发现这笔开销很值,因为你将会见到你想见的所有人,而不用花几个月的时间去找他们。”

  现在,极品布丁主要是供给市场上的高收入阶层,在全国范围内的服务对象有麦尔—格雷斯兄弟公司、戴维·琼斯公司、悉尼里兹饭店和许多五星级饭店,还有高尔夫球俱乐部、餐馆、企业配餐公司以及私人医院。目前,他们正在打算与澳大利亚各地的医院签订购销合同。

  尽管古尔高维布丁仍然是最受欢迎的甜点之一,但现在的布丁已经发展到十几个品种了。利兹自己发明了大部分配方。她满怀喜悦地夸耀着一些极好的配方:“比如我的巧克力和碎果仁布丁、梨和生姜布丁、枣椰和胡桃布丁、橙子和无子葡萄布丁……”

  当墨尔本糖尿病国际研究院的理事开始考虑与极品布丁合作后,利兹他们又多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糖尿病国际研究院希望利兹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甜点,使患者们在没有糖的情况下吃得开心。利兹把所有的产品都拿出来由糖尿病研究院进行测试,结果有三种产品不含糖。“所以我们有三种产品不必更改配方就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利兹的一个理念是为顾客提供天然口味的产品,完全不需要任何添加剂。这意味着要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使产品的保质期足够长。她已经设法实现了这一点,使布丁既有比较长的保质期,又能很好地冷冻起来。正如她所指出的:“把食品冷冻起来就是一个保质过程。”

  极品布丁以类似的方式,被推上了国家心脏基金会为一流布丁开展的“√”计划。利兹笑着说:“这意味着我们将成为惟一一家拥有心脏基金会认可产品的澳大利亚布丁公司。”为了得到红“√”,他们必须对布丁配方做一些修改。“为了达到标准,我们把脂肪含量降低到他们要求的水平,还修改了配方。这是公司成功的又一个里程碑。”

  公司的支柱之一是传统的圣诞布丁,一种被利兹称之为“美妙绝伦”的布丁。利兹仍然是亲自研究所有的配方,并以小批量生产的方式进行试验。“在制作这种绝妙的圣诞布丁时,我用了三种不同的配方,直到最后做成了我喜欢的那种。”她承认自己没有受过厨艺培训,这可能反而是个优势,使她自己发明了配方。“我知道什么样的食品受人喜爱,我知道哪种口味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我对食物有一种永恒的热情。这就是秘诀所在。”她不仅对甜点感兴趣,而且对澳大利亚丰富而奇妙的食物都很感兴趣,因此她能够采用多种配料。她说:“如果一开始就有很多非常好的配料,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要做出一个好的产品。”

  这是极品布丁理念中的又一个部分:“我们想以最合理的价格提供质量最好的产品,这样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顾客。即使我们的目标市场集中于高收入阶层,产品的定价也没有超过多数人可以承受的界限。非常合理的定价,精美的包装,极佳的口味,可以说我们让一切都尽善尽美。”

  利兹在不断地开发新配方,尝试新包装,寻找新市场。他们现在的目标是把产品推向海外市场,目前主要是英国,其次是东南亚国家。她希望企业未来利润增长的大部分来自于出口,因为在澳大利亚,美食家和高收入阶层只是一个很小的市场,而在诸如英国这样的国家,热衷布丁的却大有人在。

  “在英国,仅伦敦市区和市郊就有将近1 200万人,有很多人是喜欢吃布丁的。英国人把甜点称为布丁,它可以是从粘枣椰布丁到奶酪饴糖或冰淇淋的任何东西,然而在澳大利亚人的观念中,布丁是一种热的东西,只有在冷天和圣诞期间才吃。人们把它看做是冬季食品。”

  利兹正在努力改变这种观念,对顾客进行再教育。“举例来说,我们有一种很好吃的烈酒麝香布丁和无花果胡桃布丁。它们不仅是极妙的甜点,而且放在干酪浅盘上也很好看。所以我跟顾客说:‘为什么不把布丁放在浅盘上呢?’”

  他们生产与法国的大玛尼尔公司共同调味的巧克力软糖布丁,并从大玛尼尔那里获得了两个许可证,在许可的范围内生产两种产品。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包装上使用大玛尼尔的商标,从而成为澳大利亚仅有的四家获此许可的公司之一。

  与大玛尔尼合作之后不久,克因乔公司来找利兹了。克因乔非常热衷于跟她联手做一些标准包装,这可以帮她拓展伦敦市场,还把利兹的产品拿到其法国酿酒厂的分店里。利兹把这看做是一项极其令人兴奋的提议,因为克因乔是一个很知名的品牌,尤其是在伦敦。目前利兹正在与克因乔和弗兰盖里克两家公司合作开发一些产品。“这两家欧洲的大酒作坊很乐意在这些项目上跟我们合作,因为它们也期望从合作中获利。”

  现在看起来,极品布丁的壮大似乎是没有尽头的。他们还进军蛋糕业,制作一系列烈酒黄油布丁,并首先跟大玛尔尼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随着品牌越来越有实力,利兹创建了康那瑟系列公司,其产品不止是布丁,利兹把这看做是进军其他行业的时机。

  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长的旺季,他们从5月就开始生产圣诞布丁了,截至6月底,他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批圣诞订单,都是给大企业客户的,比如戴维·琼斯公司或麦尔—格雷斯兄弟公司。?初期遇到的困难

  利兹认为任何企业最早的困难都出现在创业初期,而她遇到的困难是跟那些把创办企业看得很复杂的人打交道,尤其是银行。“人们仍然认为任何与女人、食品有关的东西最多不过是个小作坊,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总是有人对我说:‘你是在家里制作产品的吗?’你不可能每年在家里制作250 000个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布丁,但人们就是有那种感觉。当初我们的企业就被看做一个小作坊,现在我们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像。”

  利兹坦率地承认极品布丁的发展是很神奇的,但这是一个可控的发展。很多人对销售额很重视,但对她来说更重要的东西是利润。“如果没有利润,我不会因很高的销售额而兴奋不已。虽然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还是确保把获得的每一分利润都重新投入到企业中去,这正是我们能生存下来的原因。我自己依然拿很少的工资。”

  “我认为在企业的经营中有一个危险期,在我看来大约是五年的时间,我们的危险期刚刚过去。五年是被市场接受的一个期限,也是完全克服了投入资金多、收获却很少的困难之后的舒服日子。我认为任何新兴企业五年之后,都会在现金周转方面好过些。”?建立各种关系

  现在极品布丁公司被其主要的竞争者和顾客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企业。利兹说:“这很像学徒挣饭吃。在这个行业,尤其是在这个国家,我们正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人们处在歇业状态,制造业是最艰难的一个领域。在这方面,食品行业跟其他行业没有什么不同。像麦尔—格雷斯兄弟公司这样的大公司,它对我们的信任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形成的,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从不妥协。我们在生产一个伟大的产品,在这五年里许多人都见证了这一点。”

  “我相信企业是建立在一种关系之上的。的确,我们有一种神话般的产品,我敢说没人能在市场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好。我们通过包装、产品和准时交货建立了信誉,同时也建立了广泛的社会关系,包括我们和员工、供应商以及顾客之间的关系。五年来我一直在邀请一些人订货,结果是一个订单都没有,但我还是建立了关系。最近事情有了转机,几年来一直受到邀请的一些人终于给我发出了订单,而且还是数目不小的订单。五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成功的秘诀

  利兹·萧尼斯个人把什么带进了企业中呢?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我觉得自己好像是这里的一个守约人,是这个企业至理的守护者。很久以来,我觉得我就是这个企业,我就是布丁的同义词。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我雇的人也比过去多了,现在我明白了,我只是企业的一部分,他们也是企业的一部分,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为企业做着贡献。我仍保持着旺盛的经营热情。正是这份热情加上我对供应商、对员工、对顾客的尊重推动着企业向前发展。我心中充满着梦想。我告诉那些为我工作的人,我不苛求他们跟我分享所有的梦想,但既然他们来到这个企业工作,就必须分享其中的片段。这似乎难以理解,但是一旦你来到这儿看到我们如何富有计划性又充满激情地工作,你就能明白他们可以分享那个梦想的某些片段,并且成为它的一部分,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奠基者。”

  利兹说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一名女青年。她来公司将近五年了,是跟企业一块成长的。她最初的工作是整理订单,利兹看到她身上有很大的潜力,于是她成了利兹的助理。按利兹的说法,她现在也充满了同样的激情和热情。“她卖布丁能跟我卖得一样好,她知道她的未来发展是与企业同步的。我们把产品打入伦敦的计划令她特别兴奋。她明白自己是企业发展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很大的动力。其他的员工也会有这种机会。”

  利兹是如何看待个人的成功秘诀的?“永不言败,以及做事的激情。我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半夜,研究新配方,试验不同的布丁调配方法。有一段时期我们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些困难,那时我整夜都在工作,一直到早上5点,回家睡一个小时的觉,冲个澡,7点回来。实际上每天晚上我都工作到半夜,一般是上午9点回来。每周有6天都是这样。”

  利兹设法让自己的生活远离工作,她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一个法国丈夫。当谈到房东变成生活伴侣对她个人的生活和事业是多么大的一个赏赐时,她笑了。在圣诞夜的生意结束时,他们会搭乘飞机前往法国。他们在那儿有另一个企业,在法国南部出租画室。他们去法国后,就在其中一间画室里住上四个星期。?险境

  这个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产品的季节性。因为他们开发了一项成功的圣诞产品,所以大部分产量是在下半年完成。这意味着他们从5月到12月很忙,之后却开工不足。因此对利兹来说,最大的考验是她得保证有足够的活儿,使工厂在一年的12个月都能运转。对极品布丁公司来说,现金周转始终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这主要是经营的季节性造成的,这就是他们迫切进军英国和欧洲市场的原因。“这会使我们一年到头都有活干。”

  为提高淡季的业务量而做的另一个尝试是分销从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进口的香草风味矿泉水。利兹认为这扩展了公司的经营范围,给公司又增添了一份力量,尤其是他们得到了维多利亚公司的分销权。这一系列香草和果汁饮品在市场上作为成人喝的酒和软饮料的替代品,使企业创出了更好的业绩。“我们的销售理念就是,如果你想要好好享用苏格兰威士忌,那么惟一的办法就是同时喝一种好喝的苏格兰矿泉水。”他们还出售来自威尔士的泰恩矿泉水。“这是一种由泉水制成的香槟,装在很漂亮的蓝瓶子里。”现在,利兹在销售布丁的高档品市场上同时还销售12种不同的矿泉水,这极大地拓展了业务,使公司可以脱离险境。?给他人的建议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激情、恒心和耐力,那么他就不该介入企业的经营。开办企业是艰难的,绝对不是一条坦途,你必须有一种坚定不移的意志和继续前进的能力,同时你还需要情感上的耐力。在这五年里,我始终没有丧失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我认为这是必需的一点。你必须胸怀全局,目标明确,打破常规进行周密的思考,对突如其来的事情立刻做出判断。你必须用智慧和技巧机敏地把握局势。压力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一个人需要有一种能力,使他能应付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而不会被击垮。”

  利兹在开办自己的企业之前,已经在很多行业工作过,这使她学到了很多不同行业的知识。“这是我的学徒期。”正如利兹所认为的那样,你创业前的一切经验都能派上用场。这就像不断扩充一本大百科全书并且能够利用它。

  利兹所拥有的另一个宝贵的财富就是良好的记忆力。她是个学习知识的能手。“我看到那些为我工作的年轻人正在通过学习和积累建立他们自己的知识数据库,这非常好。”?结论

  利兹已经开始向亚洲市场进军,她还打算进军北美市场。从贫困到富有,这位聪敏而坚定的、有着敏锐的商业头脑的女性将会在布丁世界大显身手。

  极品布丁是一个现代澳大利亚的成功故事,是一位顽强女性的赞歌,这位女性的坚强意志曾在墨尔本小巷的“底层生活”中得以锤炼。她本来可能以无家可归、意志消沉甚至毁灭作为结局。但与此相反的是,利兹·萧尼斯成了一个最终的成功者。


看了“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的人还看过:

1.成功企业家故事

2.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3.创业成功故事

4.古今中外名人成功励志故事16个

5.名人成功励志故事

    3609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