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故事>

科学伟人努力成功的故事

臻炜分享

  每一位科学家都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在科学领域成为一代伟人!学习啦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科学伟人努力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伟人努力成功的故事篇1:大科学家曾是笨小孩

  我不怕在年轻人面前承认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怕承认自己是傻瓜。——玻尔

  玻尔出生在文化素养极高的家庭。父亲是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院士,在哥本哈根大学任生理学教授。孩子们还蹒跚学步时,父亲就带他们去看尖屋顶上装有金色皇冠的宫殿,到港口去看轮船进港出港,还去看那些满手鱼鳞的渔妇如何忙碌。孩子们稍谙世事,就参加在家里举行的学术聚会,听父亲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商讨哲学、科学和丹麦社会的种种问题。

  虽然从小在这种口若悬河的聚会中泡大,但玻尔却有点笨嘴拙舌。有一次,弟弟提议两人一起玩“互相挖苦”的游戏,伶牙俐齿的弟弟连珠炮似的一通挖苦,说得玻尔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只好一个劲儿地央求弟弟别说了。轮到玻尔了,弟弟紧张地等着哥哥“报复”,谁知玻尔双唇紧闭,面容严肃地思考了几分钟,终于挤出一句:“瞧你衣服上有块脏印儿……”在场的人都笑了。

  与他笨拙的言辞相“媲美”的还有笨拙的笔头。那时,玻尔作文写得糟在全校都有名。比如,在写《在港口散步》时,常跟父亲到港口散步的玻尔只写了一句:“我和弟弟到港口边散步,在那里看到船只在装货和卸货。”别人都说这不能算一篇作文,但玻尔认为人物、地点、情节都有,怎么能不算呢?更绝的是《自然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玻尔认真考虑一番后写道:“我们家不使用自然力。”

  另外,玻尔还有点死心眼。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上图画课,老师让学生画自己家的房子。画了一会儿,他突然要求回家,老师问他为什么,玻尔认真地回答:“回家去数围墙的柱子。”后来人们发现,玻尔画中的柱子果然与他家的一根不差!

  这种精准执着随着年龄递增,渐渐让玻尔的优势显露了出来。到中学高年级的时候,他已经能指出中学物理课本中的错误。在大学一年级时,玻尔指出了多次到他家参加聚会的哲学家霍夫丁教授所著逻辑学教材中的错误,霍夫丁欣然接受批评,并对玻尔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大为赞叹。

  1920年,年轻的玻尔第一次到柏林讲学,和爱因斯坦相识,开始了长达35年的友谊。爱因斯坦本来早该获得诺贝尔奖,但由于当时有不少人对相对论持有偏见,所以直到1922年秋才授予他上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并决定把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玻尔。玻尔得知后非常高兴,立即写信给旅途中的爱因斯坦,在信中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因为爱因斯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因此,爱因斯坦能在自己之前获得诺贝尔奖,他觉得这是“莫大的幸福”。爱因斯坦当即回信说:“我在日本启程之前不久收到了您热情的来信。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像诺贝尔奖一样,使我感到快乐。您担心在我之前获得这项奖金。您的这种担心我觉得特别可爱——它显示了玻尔的本色。”

  科学伟人努力成功的故事篇2:霍金

  在新的千年到来之际,美国白宫曾进行了一系列的演讲,其中以科学为主题的演讲是《想像与变革---下一个千年的科学》。它的演讲者就是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教授、"轮椅天才"斯蒂芬·霍金。他患有严重的残疾,双手只有3个手指能动。这个极度残疾和极度聪明的科学家成了这次不同寻常演讲的理想人选。 外号叫"爱因斯坦"

  20世纪90年代,谈论宇宙学渐成一种时髦,宇宙大爆炸理论虽不是新的理论,但在公众心中却非常新颖。特别是谈到霍金,人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称他是自爱因斯坦之后最好的物理学家。

  霍金是英国人。他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一天恰好是意大利物理学家、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的纪念日,几天前还是牛顿的生日:1643年1月4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呱呱坠地的小霍金头上罩上了金色的光环。用霍金自己的话说:"我估计大约有二十万个婴儿在同日诞生"。

  小霍金也像普通的小孩一样,喜欢玩具,着迷于玩具火车,甚至自己花钱买来了电动火车。十几岁时,霍金还喜欢制作飞机模型和轮船模型,甚至尝试发明一些游戏,比如制作不同颜色零件的工厂、运送产品的公路和铁路,以及股票市场。霍金和一个同学负责编制游戏的规则。在编制这些游戏时,小霍金的目标是"建造我能控制的可以开动的模型","这些游戏及制作都来自于探究事物并且进行控制的要求"。这种要求一直驱动霍金去"探究事物",甚至在后来的宇宙学研究中仍在起作用。

  上学期间,霍金分在一个很好的班,尽管他的成绩名次从未进过前一半,但仍受到同学的尊敬,同学为他起了一个"外号"---爱因斯坦。霍金在班上有一些要好的同学,他们喜欢听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如莫扎特、马勒、贝多芬,也到音乐厅去听音乐。他们还经常讨论一些科学和宗教问题,例如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运行是否需要上帝的作用。

  目光投向茫茫宇宙

  在中学时代的后两年,班上来了一位数学教师。他的教学富于启发,这激发了霍金对数学和物理学的兴趣。尽管父亲也鼓励他学习科学,但希望他攻读与父亲的专业相近的生物学。回忆起中学的学习,霍金谈道:"在我幼年时,我对所有科学都一视同仁。十三、四岁后我知道自己要在物理学方面做研究,因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尽管我知道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所以太枯燥。化学就好玩得多了,不断发生许多意料之外的事,如爆炸等等。但是物理学和天文学有望解决我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我想探索宇宙的底蕴。"由此可见,少年的霍金的志向虽算不上远大,"想探索宇宙的底蕴"对他后来的研究肯定是有影响的。 中学毕业,霍金考入牛津大学,并如父亲的希望,取得了奖学金。学习物理学对霍金并不费力,后来他又考上剑桥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为什么要选取理论物理专业呢?霍金后来说:"理论物理中有两个领域是基本的,……一个是研究非常大尺度的,即宇宙学;另一个是研究非常小尺度的,既基本粒子。"这就是说,理论物理联系着"至大"的宇宙和"至小"的基本粒子。最后,他确定要研究宇宙学,这是因为"在宇宙学方面已有一个定义完好的理论,即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是研究宇宙学的理论基础。 回报社会的恩惠

  在研究学习期间,霍金得了一种怪病,是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这种病使行为本来就不灵活的霍金更加笨拙,而且这种病迅速恶化。霍金非常苦恼,以至于他认为自己活不了多久了。然而,霍金并未放弃正常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他在这时结婚了,5年后他成了3个孩子的父亲。

  患病的霍金依然如故,甚至更加勤奋。他曾梦到自己被处死了,由此他希望,"如果我被赦免,我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他认为,"我要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其他人",要做点儿善事,以回报社会对他的恩惠。 勤奋的工作使霍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以黑洞的研究成名于物理学界。黑洞是一种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天体,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很大。这种天体是一种从理论上推测出来的天体。 早在200年前,一位法国科学家提出了黑洞的问题。他认为,满足一定条件的恒星,在引力的作用下会吸住自身发出的光线,而使我们看上去它是"黑暗的一团"。然而,这种科幻般的预言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时,一位德国科学家借助广义相对论重新预言了黑洞的存在。他发现,质量等于太阳质量大小的黑洞,其直径只有2.95千米;而相当于地球质量的黑洞,直径只有0.9厘米了。到20世纪30年代末,一位美国科学家研究恒星演化时,再次研究黑洞问题。他认为,在恒星燃尽时,在引力的作用下,恒星会无休止地坍缩下去,最终就形成了黑洞。 研究黑洞举世瞩目

  60年代,由于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激发了天体物理学的研究。霍金正逢其时,黑洞研究使他初露头角。霍金将热学引入黑洞的研究,这大大加深了对黑洞的认识。这时,霍金认为,可能存在一种"微型黑洞"。这种黑洞很小,有的会小到像质子或中子那样的大小。按照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当物体小到这样的程度,它应服从量子力学的规律。霍金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黑洞可以蒸发;黑洞越小,它蒸发得越快。1个10亿吨(个头与质子大小相当)的黑洞要用100亿年的时间才能蒸发干净,而最后0.1秒内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万颗百万吨级的氢弹爆炸。这就是说,我们是不是应该仔细地进行天文观测,力图在宇宙空间找到这种"微型黑洞"而加以利用呢?!

  霍金对大爆炸理论研究有很大贡献。他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奇点"处的爆炸产生了粒子和能量,粒子间的作用产生了星云,进而演化到我们今天的世界。今天的宇宙仍在膨胀着,将来的宇宙可能将继续膨胀下去,也可能在膨胀到极限时转而收缩至当初形成宇宙的那个"奇点"。看上去这好像很有趣,然而,这就是今天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水平。 由于霍金在天体物理学研究上取得的成绩,他获得1978年的爱因斯坦奖。1980年他又当上了三一学院卢卡斯讲座的教授。牛顿曾经是该讲座的教授。现在,霍金已快60岁了。尽管身体残疾,他仍经常旅行、演讲、着述。他的《时间简史》已发行几千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种。由于霍金那富于传奇色彩的奋斗经历,他的《时间简史》还被搬上银幕。人们看到了黑洞和基本粒子的画面,听着霍金敲打计算机键盘和计算机合成后的声音,人们为现代物理和宇宙理论的深奥所震慑,为人类的智慧所感叹,并且更加佩服霍金在承受巨大的痛苦时仍在攀登科学高峰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

  科学伟人努力成功的故事篇3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是俄罗斯伟大的化学家,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简介由查字典化学网整理)

  1841年,7岁的门捷列夫进了中学,他在上学的早几年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1850年,门捷列夫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在大学一年级,门捷列夫就迷上了化学。他决心要成为一个化学家,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获得简单、价廉和“到处都有”的物质。

  他各门功课都学的很扎实,在课外还阅读各种科学文献,20岁那年,门捷列夫的第一篇科学论著《关于芬兰褐廉石》发表在矿物学协会的刊物上,在研究同晶现象方面完成了巨大和重要的研究。

  1855年,门捷列夫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师范学院,曾担任中学教师,后来门捷列夫在彼得堡参加硕士考试,并在说有的考试科目中都获得了最高的评价。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门捷列夫提出了“伦比容”,这些研究对他今后发现周期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两年后,23岁的门捷列夫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的副教授,开始教授化学课程,主要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1860年门捷列夫在德国卡尔斯卢厄召开第一次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会议上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化学问题,最终确定了“原子”、“分子”、“原子价”等概念,并为测定元素的原子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大会也对门捷列夫形成周期律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61年门捷列夫回到彼得堡,重担化学教授工作。虽然教学工作非常繁忙,但他继续着科学研究。门捷列夫深深的感觉到化学还没有牢固的基础,化学在当时只不过是记述零星的现象而已,甚至连化学最基本的基石——元素学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门捷列夫开始编写一本内容很丰富的著作《化学原理》。他遇到一个难题,即用一种怎样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组织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他准备了许多扑克牌一样的卡片,将63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分别写在卡片上。他用不同的方法去摆那些卡片,用以进行元素分类的试验。

  1869年3月1日这一天,门捷列夫仍然在对着这些卡片苦苦思索。他先把常见的元素族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拼在一起,之后是那些不常见的元素,最后只剩下稀土元素没有全部“入座”,门捷列夫无奈地将它放在边上。从头至尾看一遍排出的“牌阵”,门捷列夫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已知元素都已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相似元素依一定的间隔出现。第二天,门捷列夫将所得出的结果制成一张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在这个表中,周期是横行,族是纵行。在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并且在其关于周期表的发现的论文中指出:按着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种元素,在原子量跳跃过大的地方会有新元素被发现,因此周期律可以预言尚待发现的元素。 1871年12月,门捷列夫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行增益,发表了第二张表。在该表中,改竖排为横排,使用一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更突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至此,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已圆满完成。化学界通将周期律称为门捷列夫周期律:主族元素越是向右非金属性越强,越是向上金属性越强。同主族元素,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大,金属性越来越强。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系数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小,非金属性越来越强。最后一列上都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鸿鹄久翔,终至疲惫。大师已去,精神永存!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的理论化学家、教育家,为我们所深深敬爱的孙家钟先生前不久与世长辞。怀着无限的哀思和敬仰,深切缅怀孙家钟先生,他艰苦奋斗、献身科学的一生不断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孙家钟先生为新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贡献,他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认可和重视,他的卓越功绩必将彪炳我国高等教育和吉林大学的发展史册,必将被继续前进的后辈们所永远铭记!

  坚定信仰,立志报国

  孙家钟先生的一生始终以祖国的需要为己任,他以精深的学术造诣和远见卓识,胸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一边搞教学培养人才,一边开展科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潜心研究。从1952年11月到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化学系任教以来,他在老一辈化学家的率领下,不仅参与了化学系的创建工作,而且承担了多项国家前沿科学课题,填补了多个学术空白。孙家钟先生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其优良品德,为人所称道,深受同辈的尊重和师生的爱戴。坚定的信仰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铸就了孙家钟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对于外国学者,他既尊重又不卑不亢。1979年12月出席东京国际量子化学会议时,在会场的布告栏上发现有“两个中国”的问题,他和同志们立即严正而又恰如其分地提醒会议予以重视,会议组委会当即改正并表示歉意。

  海涵地负,正德厚生。世间最为浩瀚的是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们的心胸,最为深邃的是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们的思想。孙家钟先生的一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的一生。他为中国的理论化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和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倾尽全部精力。他不仅是党的教育思想的自觉实践者,还是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引导者,是创新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献身科学,勇攀高峰

  孙家钟先生曾在国际上取得过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研究专著4部。他曾参加唐敖庆院士领导的配位场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从连续群到点群的不可约张量方法,从而统一了配位场理论的各种方案,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配位场理论,该研究成果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获奖人),并被国际上誉为中国学派。

  孙家钟先生的科研工作,既师承唐敖庆院士的衣钵,又能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的特色,运用高深的数理方法解决化学中的理论问题。他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二阶约化密度矩阵的拓扑空间的几何性质,建立了前人没有得到的孪函数多组态自洽场方程,为国际同行所公认。国际密度矩阵学术中心(加拿大皇后大学数学统计系)柯尔曼教授对该项研究给予高度重视,他称孙家钟先生是中国的化学数学家,并于1985年邀请孙家钟先生在他主持的国际密度矩阵和密度泛函学术讨论会上作邀请报告,孙家钟先生是参加会议的唯一化学家。

  无论是一所学校还是一个国家,其科研水平的崛起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校、全国数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孙家钟先生始终及时把握国际学术前沿的新动向,开拓新课题,赶超国际学术先进水平,不断取得一系列卓越的成就。一直抱有为国家崛起而开展科学研究的孙家钟,以远见卓识的目光和造诣精深的学术底蕴,为中国理论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石。

  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师者,人之楷模也。”教书育人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科研水平,而且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所谓大智慧于内,大爱铭于心。这种高尚的人格精神在孙家钟先生的身上,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孙家钟先生忠诚党的教育科学事业,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他始终注重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包括: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量子化学、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李群李代数和多体理论、以及原子核导论等。他勤奋刻苦、治学严谨,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虽岁至80高龄,还刻苦钻研生物化学,并结合他对理论化学的深入理解,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悉心讲授,使晚辈们受益匪浅。

  “德为师之本”,而孙家钟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怀揣着大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从立志献身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那一刻起,孙家钟先生就担负起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在肩负教学和科研重任的同时,孙家钟先生更是成为了敬业爱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楷模。每当青年教师、学生出国进修、学习或参与外事活动,他都要叮咛一番,要求他们保持中华民族气节,要和外国人比学习、比工作,不要比生活。在业务学习、科研工作上对助手、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注意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自己经常是粗茶淡饭,穿着朴素,而对助手、青年教师、研究生的困难却常常解囊帮助。他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做让学生满意、人民满意的教师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不竭动力。他不止一次地这样说:“没有党的辛勤培养,没有唐敖庆教授的悉心指导,没有甘为"人梯"的人们创造条件,我将一事无成。”“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薄名利、志存高远。”这正是对孙家钟先生教书育人生涯的最真实的写照。

    343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