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之道>

论中国人的说话之道

小兰分享

  沉说话三要素:该说时会说—水平;不该说时不说—聪明;知道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高明。只有说的话比沉默更有价值时才开口。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中国人的说话之道,欢迎阅读!

  论中国人的说话之道:

  执教于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的管理学者陈明哲一次做学术会议主题发言时半开玩笑地说,中国人喜欢用道歉开始演讲,对不起来晚了、才疏学浅、准备不充分之类;美国人则喜欢用笑话开始演讲,一般都是拿主持人或者自己开心。陈明哲来自台湾,在政治大学念了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达顿商学院,既是中国人又是美国人,所以当时是既道了歉,又讲了笑话,算是完成了演讲前的这个仪式性的任务。

  陈明哲说的用道歉开始演讲的中国人,其实算是老派的中国人。现在中国的各种讲话场合,拿道歉来开始演讲的人恐怕是越来越少了。一些人渐渐习惯了西式的幽默,但大家却仍然需要在一个无形的、微妙的、等级森严的“场”中,小心翼翼地寻找自己的落脚点。讲话的次序,有点像三世同堂的饭桌上动筷的次序一样,是绝不能乱来的;讲话的时间,也是一样,与次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最难的是讲话的口气,太谦逊了不行,但也不能像西方人那样一味讲究assertive,否则容易显得自负,被人家说是目无尊长。总之,这个分寸感还是挺难把握的。与会者大量的认知资源(cognitive capacity)都被这些无谓的算计占用,可以想见,他们能说出些有价值的东西的概率恐怕是要大大降低了。所以,很多人对这种场面上的

  会都有一种鸡肋的感觉,弃之可惜,食之无肉。所得的信息量反倒不如三四好友、清茶几盅的促膝小聚。

  中国人的说话方式,还有很多耐琢磨的地方。西方人讲话,逻辑与修辞并重,有道理,话又讲得动听(有幽默感更好),大家自然鼓掌、大笑。讲得不好,对不起,下面可能就是死寂寂的一片。中国人很多讲话的场合,特别是一些“级别”较高、礼仪性较强的场合,讲话者的逻辑和修辞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讲话者的姿势、架势、气势。也就是说,他讲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讲话的方式。衡量他的讲话好坏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是他是否采取了他在“场”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那种方式。权威要有权威的样,领导要有领导的样,主人要有主人的样,客人要有客人的样。一切都像剧本一样,早已写好,你要做的,只是本本分分地扮演你的角色。太强调逻辑和修辞,给人“抖机灵”的感觉,效果反而不好。

  所以,仔细观察这种场合,台上台下配合无间,很像一台预先导演好的戏。例如,台上讲“表示热烈的欢迎!”说到“热烈的”这个形容词时,音调要有微微的上扬,然后是短暂的停顿,最后隆重推出“欢迎”两个字,所有语气都指向“欢迎”,之后应该有一阵代表“热烈欢迎”的掌声·于是台下一阵铺天盖地的掌声。至于大家是不是真正热烈欢迎,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有些直肠子的老外被中国人这一套一套搞得热泪盈眶,要是懂得了这背后的文章,可能就没那么容易激动了。

  中国集体主义社会的“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复杂人际结构使得很多本来简单的互动行为都成为了有剧本、有角色、有观众的表演性行为,强调声情并茂,强调剧场效果。中国人在外国聚在一起时,容易为人侧目,无他,就是嗓门大。我仔细琢磨这背后的原因,与这种追求表演性和剧场效果的说话方式分不开。比如说,五个中国人一起在外旅游,隐约有些饿意,其中一个拿出一盒巧克力夹心饼干,把饼干往嘴里塞的同时,多半是要大喊一声:要不要吃巧克力饼干?邻座的老外吓了一个激灵,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呢。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不这么中气十足地大喊一声也不行,人家会觉得你小气,没有诚意!因为说话声音小,落下一包饼干都小气的名声,这代价可大了!

  研究文化时要做到“政治正确”,一般是不要轻易做价值判断褒此贬彼。但中国人太注重表面工夫,投人太多时间、精力、资源去说大话、套话、空话的问题,是无法躲避在“文化”的遮羞布下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就事论事,直接get to the point呢?我们个人、组织、国家的效率,多大程度上是牺牲在这种云里来、雾里去的说话方式上的?每次看到电视中一些场合中的小朋友说出一些明显是大人教的套话时,我心里都隐隐作痛。大人们说大话,把小朋友拉进来干什么?!

  可是我们的文化中奖惩机制鼓励的就是这种说话方式。斯坦福大学的魏昂德研究中国组织时,注意到中国的中小学校评“三好学生”的情况。“三好”是学习好、体育好、品德好。前两好是硬指标的竞争,品德好就很难说,它鼓励的往往不是好品德本身,而是对好品德的表现(display )。最后胜出的往往是那种善于表现、善于演戏的孩子。

  品德靠的是内心自省,刻意地表现自己的品德本身就有悖于品德。做了好事,记在班级日志或日记之类的地方,等着让人发现、表扬,其荒谬程度,几乎可“媲美”于做坏事—记在本子里,让审判机关发现后,数罪并罚、一网打尽。可是一代代中国孩子就是在这种类似黑色幽默的教化环境里长大,想让他们不学会那套说话方式都难!

  当然,事情也在发生一些变化。画家黄永玉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他观察到的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兆示着中国社会结构中发生的一些深层次变化。如鼓浪屿一些街坊集体照料一个智障青年,上海一个女出租车司机支持丈夫的绘画爱好等,非常动人。我观察到的一个类似细节是这次雅典奥运会上运动员们夺冠或不夺冠时的感言。套话、空话、大话少了,直抒胸臆、痛快淋漓、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感言多了。看样子,这一代的中国孩子,真是不一样了。

  中国人说话的特点:说话就是离不开吃,

  求职应聘不叫求职应聘,叫找饭辙;

  谋生叫糊口;

  岗位叫饭碗;

  受人雇佣叫混饭吃;

  被人解雇了叫炒鱿鱼;

  花掉积蓄叫吃老本儿;

  摊诉讼叫吃官司;

  男人花了女人钱叫吃软饭;

  男人占了女人便宜叫吃豆腐;

  混得好叫吃得开;

  混不好叫吃不消;

  惹人喜欢了叫吃香;

  不招人待见叫吃闭门羹;

  受人连累了叫吃瓜捞;

  被人特殊照顾了叫吃小灶;

  自私自利不管不顾叫吃独食;

  就连挨人算计了都得叫吃亏......

    5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