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功的名人演讲稿精选
看一些成功人士的演讲,或多或少能从中悟出其中的成功之道。学习啦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成功的名人演讲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成功的名人演讲稿篇1:骑行App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过去一年里,我已经从一个互联网人变成一个自行车行业的人,我所参加的大会都是自行车行业的大会。我的同事已经不允许我参加互联网大会了,所以这是我新年里面参加互联网大会为数不多的一次。
跟大家聊些什么?一个跑龙套的演员也要读一下《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个曾经的互联网人在做传统行业时候要做一些反思。我没有什么能力做创业导师,所以今天在这里讲的是700Bike在这个行业里做的创新、试错、反思,希望这点小小的教训能够给大家帮助。
第一个就是不要试图用一个产品创新去颠覆行业。
而是用全面的理解和学习去重塑市场、推动行业。
当我在互联网行业的时候经常说“颠覆”、“革命”,当我进入自行车行业时,仍然为这个行业在过去将近2个世纪的积累感到惊讶,我觉得这些积累不是一个短时间靠一个产品创新就可以颠覆的。相反,我们要做的是去学习、去理解、去尊重它。
去年智能硬件很火,很多人把700Bike归为智能自行车公司,我们绝不承认自己是个智能硬件公司。智能只是产品创新的一个小小点,我们在发布产品时把它作为最后一个功能介绍,但仍然受到很多关注。
但这个小产品就可以改变行业吗?那真的太小看这个行业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不断强化700Bike的创新不在于产品的联网创新,而在于我们是新一代城市自行车的创新。
因为我们进入这个行业,是认识到这个行业缺乏一个跟产品、市场对接的机会,我们认为城市自行车在市场里是空缺的产品,这是我们的机会。我们也认为自行车这个行业欠缺对于模式的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联网的创新就可以颠覆它。所以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城市自行车”的创新,而不是智能硬件的创新。
第二个否定是,我们认为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存在单品爆款。
小米是这个行业非常有成就的公司,我也非常尊重它们。但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让你有机会抓住产品做出爆款,起码自行车行业不是这样。硬件行业的创业和互联网相比成本很高。
前一段时间和一个VC的朋友聊天,说如果给互联网上一个团队500万美金,它可以试错两三次,而且每次随时可以转型。硬件没那么容易,它的成本很高,因为你要生产,所以你的周期会变得越来越长,可能1000万美金只够你活18个月。单品爆款如果赌对了,那就和最大的彩票赢家这种机会是一样的。
尤其对于自行车行业来讲,它的产品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差别会很大,这就是为什么700Bike在一口气推出4个系列。如果我们想拿一个单品推出的话,应该早在去年3月份就可以完成这个事。但如果那个时候真这么做,今天极客大会应该不会邀请我来演讲,因为我们已经死掉了。
我们的产品系列包括后街系列,后来还发了后街mini系列、优雅的女士系列和男士系列,还有折叠。你要抓的是行业特征,自行车行业里每一个在市场占到份额的公司品类都达到上百款以上,怎么可能利用一个爆款单品占领这个市场?一个存在单品爆款的市场用什么标准去检验?只有一个,就是你的产品是不是标准化产品,起码在自行车行业我们得到的答案是“NO”。
700Bike的第三个否定是什么?
不是所有的硬件的使用场景存在一个APP的成功可能。
我相信在很多智能硬件商业计划书上都写着这样的话,我们通过一个联网硬件能让更多用户联上网,然后这个APP就会有多少万用户,有了这样一些用户,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些用户做互联网其他的增值服务等等。
这恐怕是一个幻想。自行车行业里面一个APP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700Bike有自己的APP,我们的APP协助产品跟手机联接,但只是起到防盗和分享朋友圈的作用,它能成为百万用户的APP吗?我认为不可能。在千万级别用户基础上才有可能商业价值的APP,但是自行车会吗?或者其他的智能硬件会吗?我认为可能性真的很小。
还否定了自己什么?
告别个人英雄主义。
很多人认为700Bike做自行车靠的是张向东曾经在自行车行业里面一点点的影响力,是这样吗?
我们在去年6月份启动了盲订活动,确实得到很多人支持。但我现在明白了,那不仅仅是对我的支持,那是对自行车的支持,因为人们知道自行车行业需要新的力量去推动,需要让自行车在城市有更多人来骑,让交通更有效率,让我们身体更健康,让我们生活更有乐趣。
在互联网行业里,一个产品当然是需要团队,可是那个人至关重要。但在传统行业,在硬件行业,绝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做成一个事情。我成立团队时候,精英团队来自于方方面面,在质检、设计等方面有10年以上的累积我才有胆量做这个事情。
说自我否定是不是有点悲观?其实不是的。
不断的自我否定其实就是成长。
经过过去的一年多时间,我终于可以说我是个自行车人了。当然,我也有自我的肯定,肯定是什么?
肯定在,一个人应该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
2007年的时候,我第一次骑自行车,在一个很美的城市给自己一个小小规划,说我要去全世界最美的地方骑车,那时候我只想找到最美的旅行方式,但没想到当我骑过这几个国家之后,我爱上自行车了。直到前年时候决定离开我工作十多年的互联网,来做自行车,当时是非常冒险的,但是到今天我越来越开心,每天我都和自行车打交道,把才华和精力贡献给我自己喜欢的行业。
关于成功的名人演讲稿篇2:越迷茫越要往远处看
在座的各位,大家好。我是来自软银的孙正义,请大家多多指教。
“向世界挑战”,这是我对我们公司的期望,今日聚集在此的诸位都就职于在世界市场活跃的企业,也都是很有抱负的人。
要么数码化,要么灭亡
现在的状况是:数字化之于许多人,并不是主动进行的,而是走投无路被逼进行的。
特别是最近,日本的家电产业在持续和赤字苦战。我认为,其原因就是数码化的动作太慢了。仅仅组装零件,就仅仅只是电子化。日本制造的硬件非常轻薄,故障率低,这是日本的传家手艺,这也面临数码化不足的问题。
要让软件和硬件融合,一定要活用云技术和大数据,也就一定要积极地进行数码化。
虽有挑战,但定能打开未来之门。没有任何挑战就能面对未来,要么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么纯属运气,恐怕也不能长久。但是主动持续挑战,是自己开拓自己的未来的,我认为一定能取得好的结果。
迷茫之时考虑遥远的未来
差不多在 3 年多以前,我提出了软银的“30年愿景”。第一次提出“30 年愿景”的时候,是创业之时,我第一次举行公司早会,除我之外公司员工只有 2 人,在早会上我差不多说了半个小时的未来愿景,两个员工都睁着眼睛听,觉得自己身在一个奇怪的公司,两星期过去后 2 个人就辞职了。
进行长长的演讲述说公司愿景,会给员工留下心理阴影,所以我把愿景封印在心里了。创业经过了 30 年,我再一次把这个问题摆在员工面前,把至今以来的 30 年愿景述说出来。
一开始,我迷茫于“30 年之后会怎样”这个问题,然而越是迷茫就越要往远处看,就越能看清洪流中的未来。我们考虑长远一些,彻底考虑一下 300 年后的人类的生活状态、社会、技术的进化,大约花费了一年聚集国内外的才智来考虑这个问题,今天大致说一下其中的一部分。
单片机是晶体管做成的,晶体管靠近和分开,形成了电流,脑脑细胞也是神经细胞靠近分开、进行记忆与思考,也就是 2 进制,用微弱的电流记忆和思考。晶体管也是二进制,脑细胞和电脑芯片完全是同一理论。由此推断,在大约 20 年前,人类的脑细胞数量是 30 亿个,按照二进制就有 300 亿个组合。300 亿个,单片机里的晶体管数量何时能超越这个数,如果我们算一下的话,答案是 2018 年。
按照摩尔定律,机能一定会不断进化。而人类的细胞从 4000 年前到现在就没变过。
从现在起 2000 年后脑细胞的数量也不会变,而单片机的晶体管数量在 2018 年会超过人脑,我们再想想 30 年后会怎样,2018 年之后的 30 年后、更进一步,想想 300 年后。300 年后,就是 10 的 60 次方倍,远远超过脑细胞的数量,至今为止人类是地球上用脑细胞工作的生命体中数量最多的,而拥有超越人类机能之力的,是单片机。
晶体管蕴含许多可能性
我们认为烦恼、想象、创造是人类的特权,电脑今后也将拥有自学能力,电脑自己编程的时代将会到来,今后的世界将像是科幻小说一样,脑构造计算机一定会诞生,能比人类更加敏锐地洞察和发明,搭载这种计算机的机器人会超过人类,不与其共存就没有未来,我相信人类与优秀的机器人能够幸福地共存。
人类目前认为不可能而放弃的领域,像灾害的救助、看护、医疗、教育等等,都可以由搭载脑构造计算机的机器人来帮助。
优秀的电脑无线连接网络,通过芯片和人类进行脑内交流,只需在脑中思想就能与对方通信,就如同传心术一样。
30 年前,手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就想到过像如今的智能机一样,平时随身携带的机器,最近的可穿戴设备,如手表、眼镜也相继出现了。
另外,医疗也会大大进步,平均寿命 200 岁的时代终将到来,300 年前人类的平均寿命是 35岁,大多数人因为战争和疾病早早地死亡。300 年后人类的平均寿命是 200 岁,70~80 岁都会被说年轻,未来越想象越觉得接近科幻小说,充满哲学、宗教等等争论的话题。
然而一边想象着 300 年后的世界,一边烦恼之后,再次考虑“30 年后”这个话题,会觉得基本上是无聊而理所当然的世界。会让人觉得“这样的程度是理所当然的”,讨论 300 年后搭载脑构造计算机的机器人的时候,人们的意见多种多样,30 年后的事与之比起来似乎太平常、引不起议论,但关键问题就在这理所当然的 30 年后。
首先是“信息大爆炸”,比如,我们想象一下 30年后的 iPhone 会如何,与现在同样价格的 CPU 的能力大约会是现在的 100 万倍。
虽然不知到那时候,iPhone 还存不存在,但 30 年后的智能机平均的记忆容量会是现在的 100 万倍,通信速度是 300 万倍。
100 万倍是什么概念呢,那是装入了是人类大脑 10 万倍的晶体管。
2018 年以后电脑会超过人脑,30年后就是远远超过,这样的话,就能够放进 5000 亿首歌曲、3.5 亿年份的报纸。这样的“超级智能机”今后将会出现,这样的终端本地的处理能力已经如此,云端会如何呢?这又完全不一样了,通信速度达到现在的 300 万倍的话,本地和云端之间的连接速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无限大的云端将把地球大大拓宽,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方式。
“云会成为人类最大的资产”
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生活记录,被保存在云端。“实时翻译眼镜” 30 年前就取得了专利,当然远在谷歌眼镜之前,今后的云技术中,在通信的瞬间完成自动翻译会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教育当然也会大大进化,全世界的孩子能与世界各地的孩子说话、语言不通也能自动翻译。医疗也会发展到高水平,无论你是住在孤岛还是住在沙漠,也能瞬间接受世界最尖端的医疗服务。工作方式也会进化,能瞬间连接许多东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云会成为人类最大的资产。
软银也开始将云技术作为最大资产而活用起来,云和大数据相混合,能形成更加有益的形式,为市场服务、解决问题。软银首先从自己开始,活用大数据,解决自身的问题。首先改善信号,为了更好服务软银的用户,我们让信号更良好,建立更有效率的基站。
我们做了一件世界首创的事,独立花费了 1 个月时间,收集了 7.5 G的数据,数据从智能机App 上获得并分析,用户网络的改善。用户在何处、何时、几次接入网络、连上了没有……我们进行了种种分析,也分析了竞争对手的用户的连接状态。这是世界首次,人们在哪个店里会进行怎样的行动、周五的 18 点到周日的 10 点都干了什么……一切都用数据进行分析。
我认为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改善,才能分析哪里有问题,障碍在哪里。举个例子,我们常在 IT 杂志上看到“调查了 200 个地方”“问了 1000 个人”,然后进行分析,但从没看过分析 7.5 亿人的杂志,因为这样很花钱,也没有相应的技术。
移动设备的流行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软银在工作方式上也配合云技术,率先进行了改变。iPhone 推出至今已有4、5 年了,我们给全部公司员工都配了一台,iPad 出来的时候也给所有人配了,全员可以随身携带、连接云端,利益增长并不是偶然的事,对于未来的云,不活用 iPhone 是不行的,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各种各样的工作,邮件也通过 Gmail Cloud 化了,各种各样的报告也 Cloud 化了。
不仅仅是我们,和我们合作的企业也在活用这些。JR 上配了 7000 台 iPad mini,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阅读喜爱的内容,医药公司利用视频提供医生的情报、misawa home(房地产公司)利用 iPad 进行工程管理、三和 shutter 也在工作中引入了 1400 台 iPad,利用视频等手段,让人们能实际体验闸门开关的速度。
软银公司内已经实行无纸化,也不用打印机,除了契约性文件和向政府提供的文件,已经全面无纸化了,开会也是用视频介绍,公司内有专门制作视频的团队,presentation 的方式也改变了。利用 Google Apps 在世界各处商谈……
向世界挑战,我们看见了新的风景,是不挑战则见不到的风景。今后让我们继续我们的征程,正在积极进行数码化的企业,让我们继续挑战信息的革命,世界的工作方式也会发生大的变革。
为什么要行动呢?只因这是为人们提供幸福而不得不进行的事。
这就是我今天的演讲。
关于成功的名人演讲稿篇3
万达是全球领先的不动产企业,2015年持有物业面积能做到世界规模最大。围绕不动产的发展,万达也延伸到其它许多产业。基于对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从去年开始万达进行全面转型。转型方向从空间上看,要从国内企业发展成为跨国企业;从内容上看,要从以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转型为高科技服务业企业。今天我重点讲万达的核心企业——万达商业地产的转型。
一、万达转型轻资产
1、什么是重资产,什么是轻资产
什么是重资产?万达商业地产的主要产品是城市综合体,这种产品模式就是建设一个大型万达广场,旁边配套建设一些写字楼、商铺、住宅等,把配套物业进行销售,用销售产生的现金流投资持有的万达广场。因为中国没有支持长期不动产投资的金融产品,所以万达只能以“售”养“租”。万达广场建成后自己持有经营,全部租金收益归万达,这种模式叫重资产。
什么是轻资产?投资建设万达广场,全部资金别人出,万达负责选址、设计、建造、招商和管理,使用万达广场品牌和万达全球独创的商业信息化管理“慧云”系统。所产生的租金收益万达与投资方按一定比例分成。这是一种全新模式,万达去年开始研发,现在已开始运行。这就是万达广场轻资产模式。
2、以轻资产为主
万达商业地产的转型方向要以轻资产为主。截至2014年,万达已开业109个万达广场,今年还要再开业26个,届时持有物业面积将超过2500万平米。今年开业的万达广场全部是重资产,因为万达广场从选址、谈判、设计、拿地到开业的建设周期3年左右,今年计划开业的项目都无法再改为轻资产。但是2016年万达计划开业50个万达广场,其中超过20个是轻资产。2017年以后,万达将保持每年至少开业50个万达广场的速度,其中40个以上是轻资产。万达现在有90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其中2000多万平米规划为万达广场等持有物业,还有7000万平方米销售物业。我们定了一个目标,5年内把这7000万平米销售物业消化掉,可能5年以后,万达广场将没有重资产项目了。这意味着五年内万达商业地产将去房地产化,转型为一家商业投资服务企业,类似于酒店管理公司,完全轻资产化。
二、为何转型轻资产
万达的重资产不是发展得不好,也不是没有发展空间,中国的城市化还在进行,行业里模仿万达者也是众多。那为什么现在就要果断转向轻资产?
1、扩大竞争优势
今年底万达开业的广场将达到135个,规模全球第一,足够大。如果我们没有远大目标,完全可以自我满足,仅凭租金自然增长就可以高枕无忧。但对于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消费市场来说,我们的规模还是太小,要扩大竞争优势,必须做得更大。重资产受制于房地产周期,市场火的时候房子卖得很好,现金回流很快,发展起来容易。但我们分析中国房地产已走到供需平衡的拐点,躺着挣钱的高利润时代已经过去,今后房地产要靠品牌、定价、营销等方方面面都做得好才行。重资产模式虽然还能发展,但难度在加大。要快速扩大规模,就要转型轻资产。由于万达广场有品牌,很多机构、个人都主动找万达要求投资,万达为什么不利用呢?现在有句名言:生意做得最牛的是拿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万达要在五年之内做到足够大,彻底排斥掉竞争对手,万达是在挖更宽更深的护城河。
2、发展中小城市
一些分析师问我,万达为什么不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发展,三四线城市房价租金有那么高吗?这是对不动产理解不深。不动产最核心的指标不是房价和单平方米租金高低,而是租金回报比,就是租金和投资的比例,一个项目每年收取的租金,扣除各种税费后,除以项目投资来看回报率高低。如从租金回报比看,一二线城市项目甚至可能不如三四线城市项目,因为一二线城市项目地价更贵、投资更大。
重资产主要看房价,销售利润高才能投资,难以进入三四线城市发展。轻资产因为是纯投资不销售,不需关心房价,只要城区人口够多,租金回报比合适就可以做。万达可以进入大量的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发展不动产的最大挑战是招商难,一般企业根本不敢进去,因为招不上商。而商业资源丰富恰恰是万达的最大优势,我们有超过5000家签了协议的合作商家,其中许多跟万达是紧密合作伙伴,万达走到哪他们就去哪。现在万达不是招商,而是选商。万达招商有个硬性规定,任何商家每年在万达广场的开店数不得超过当年开业万达广场总数的50%,去年又进一步下调至三分之一。这样做一是为了防范风险,如果万达开业500家店,超市等某类行业全部一个商家租赁,一旦它经营出现问题,风险就大了。二是防止内部腐败,不能因为搞定某个万达招商人员,个别商家就能无限制在万达广场开店,每个品牌我们都限定进入万达广场的数量。
三四线城市土地价格相对便宜,现在去还能选到比较好的中心地段。从我们的经验看,一个四五十万人口的三四线城市,完全能承载一个大型万达广场,而且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的忠诚度更高。比如北京附近的廊坊,市区只有40万人口,当时政府找万达去投资,我们觉得廊坊人口不多,而且往北30分钟到北京,往南40分钟到天津,能有多少当地人在廊坊购物消费,并不看好。但廊坊市政府热情很高,三番五次找上门,而且愿意拆迁市政府办公区给我们建万达广场。人总是讲情面的,我们只好投资。但廊坊万达广场开业后效果出乎意料,现在平均每天客流5万人次,相当于八分之一的廊坊人每天要去逛一趟。还有重庆万州,当地政府也是拿出最好地块,多次找我们去投资万达广场。搞发展的同志都反对,说全城区也就40万人,而且是经济落后地区,开业后怎么保证客流。后来我说,实在不行就当扶贫吧,还是投资了。但万万没想到,万州万达广场开业竟然创造了万达广场至今为止开业的客流记录——开业头三天客流超过110万人次,这意味着头三天当地每个人都去逛了好几遍,现在仍然保持每天5至6万人次的客流,经营状况非常好。
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现在中国的商业地产投资处于失衡状态,集中于大城市,局部已经过热,但对三线城市和城区人口多的四线城市来说,投资非常稀缺,许多地方不要说大型综合体,连一个多厅电影院都没有。仅从万达院线的收入数据分析,70%以上的增长来自三四线城市,尽管客单价稍低,但人口总量大,消费忠诚度高,容易形成万达广场商业单中心,而且投资回报率并不低于大城市。这就是万达发展的好机会。
3、产生边际效益
万达做轻资产是为了加快发展步伐。万达现在一年开业26个广场、新增500万平米左右的持有面积,在全世界都是空前甚至绝后。从国际经验看,不动产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一个国家城市化的关键进程只有二、三十年,一旦城市化进程结束,大规模发展机会就没有了。万达遇到了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历史绝好机会,同时因为自己做好了准备,才把握住这个机会。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力度,尽快把中国的大中小城市都发展到位。从财务上看,轻资产回报也很好,两个轻资产店的管理收入总利润也相当于一个重资产店。假设一个标准的轻资产店每年租金可以达到1亿元,两个店就是每年2亿租金,万达可以分到7000万租金。一个标准的重资产店平均也是1亿租金,扣除管理成本,再扣掉税,财务利润两者收入基本相当。
看了“关于成功的名人演讲稿”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