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学演讲>

强化四个意识专题发言稿(2)

小兰分享

  2016年强化四个意识专题发言稿篇4: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职能作出了新的定位,对财税体制进行了顶层设计,财政领域将面临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如果我们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行动方法继续停留在原有的、惯性的状态下,就很难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职责和任务。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财政部门需要强化“四个意识”,增强“四种思维”,才能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全局意识,增强系统思维,努力发挥财政在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一)新阶段提出了“四个全面”国家新的战略,对财政工作提出了全面性、系统性的新要求。从去年开始,习对新一届党中央治国、治党和发展的思想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一次性地提出“四个全面”,在党的理论历史和实践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四个全面”的提出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谋划好我们的各项具体业务。

  (二)多期叠加的社会经济现实,需要增强财政工作的先进性,防止和克服碎片化。当前我市经济社会既处在多期叠加时期,又处于各类矛盾会合、累加的复杂时期。就财政而言,适应新常态需要增强系统思维,防止和克服具体财政举措的碎片化,防止和解决一个问题引发另一个问题现象的循环发生。就孝感来讲,尽管前几年经历了高速发展,但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按照全市三级干部会议上陶宏书记的总结分析,孝感当前处在“未富先老、未康先调、未高先转”的时期,所以在当前背景下,坚持发展战略,适应这种新的状态,按照系统思维的要求来安排部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作为财政局的主管部门,从财政部到省财政厅,都已经为市县财政在这个方面做出了表率。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楼继伟部长提出了财政在新常态下所面临的六个趋势性变化。省财政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应对新常态的八项政策举措。这些问题的提出和相应对策的研究,都不是站在传统意义上财政只管钱的这种角度,而是站在政府的角度和高度、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定位的要求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从现在情况来看,财政部和省财政厅提出的这些举措建议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融入了国家和省的发展战略。国家层面将财政定位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支柱,同样作为地方政府来讲,财政部门也有这个责任履行好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四)职责要求财政部门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来谋事。如果财政只是管钱,那就只是一个出纳。参与治理并发挥作用才是真正的职能所在,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工作一个最重要的职能定位。这种职责的履行是需要多方面综合作用,如何实现这种职责,我们的路径、环境、能力、地位和作用怎么发挥,这需要多管齐下。在这种新要求下,如何实现财政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作用,并全方位地发挥这种作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当前要从政府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多,要具体做的工作很多,有些问题急需要深入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推动落实。一是关于民生保障和民生底线的问题。怎么在财政进入中低速增长、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这个新常态下来保障民生?我们是否达到了兜底、补短板这个基本要求?脱离目前财政实际,提高保底的标准的问题怎么解决?二是专项资金整合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这也是当前社会诟病较多的问题。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如何发挥公共财政和效益财政的兼顾?三是购买社会服务之后,新老体制的转换问题。现在购买社会服务是一个方向,但是购买社会服务之后,老体制下所供养的人的问题怎么解决?要防止一方面出钱购买服务,另一方面老体制下拿钱养人双重叠加,增加财政的负担。四是地方债务的管控问题。前几年在地方债务的管控上,我们没有尽到这方面的职责。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和当前对地方债务管控的新模式,财政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大,我们如何加强地方债务风险的防范?五是我市作为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加强财政支持政策的研究的问题。在目前情况下,履行政府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职能,需要从以上五个方面为政府提出好的建议和对策。

  二、强化法律意识,增强法治思维,依法推进财政各项业务工作

  (一)摒弃传统的惯性思维,把法治思维贯彻到财政工作的各个环节。应当承认,法治意识淡薄、不按法办事在实际工作中,特别在操作层面普遍存在。新《预算法》及最近国务院陆续出台的一系列相关规章就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法治准绳和基本要求。把法治思维贯彻到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根本上是要规避法律风险。传统上讲,规避法律风险是保护我们自身干部,解决单位内部管理的问题。按新的要求,法律风险不仅仅是财政自身的风险,而是由财政自身的风险所导致的政府的法律风险,乃至社会的一系列风险。这一点应当成为财政干部心中最大的“戒”,这不是耸人听闻。如果我们的某一项决策建议于法无据,实施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就是政府的法律风险,引发的社会问题就是社会风险,这要求摒弃传统的人治思维,做到处理业务工作于法有据,在法律框架下推进各项工作,办理各项业务。

  (二)依法协调组织好财政收入。一是要改变过去在收支管理上重支出、轻收入组织的倾向。一直以来很多同志认为收入是税务的事,在新常态下这种思维也要转变。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预算是从收到支的大预算,预算法的执行主体是财政部门,那么收支的责任也应当承担。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收入压力越来越大,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如果收入不抓紧,采取非常之举,很可能出现负增长。二是要加强收入的分析和研判。过去,对收入预测和研判相对来讲不积极,对市本级新的税源和增长点没有做到心中有数。在当前税收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要把对税收的分析和研判作为职责内容的一部分,改变过去那种基数加增长的税收目标管理模式。三是完成好非税收入的征缴。按照新《预算法》,非税收入也是财政收入重要的组成部分。孝感非税收入征管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的,我们要延续这种态势,抓好非税收入的征管、征缴体制改革等系列工作,争取在当前国地两税收入下滑严重的背景下,确保非税收入的正常增长。四是处理好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国务院已行文,要求各地对过去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从讲政治纪律守政治规矩的要求来讲,我们应该贯彻落实,但是对清理的内容、时间范围和时间节点,我们都要认真研判分析,注意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五是落实收入目标包县责任制,加大协调督办力度。过去只是班子成员在包,今年实行班子成员和分管科室联手包县市,加大督办落实力度。

  (三)依法硬化预算的刚性约束。一是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精准编制好预算。首先,编制环节要科学、精准。要摒弃传统思维和传统方法,处理好历史延续和法定支出责任的关系。现在编制的预算很多方面是基数、历史惯例、历史延续占了主导,除了保运转、保民生方面,真正的法定支出责任如何编制预算相对较弱。其次,保证重点和兼顾一般的关系。经过近几年收入的增加,保障水平的提高,收入编制的完整性有很大改善,但按法定支出的责任的要求来讲,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们在很多方面有欠账,但是每个年度在考虑消化这些欠账的时候都缺少研判和分析,没按照法定支出责任的要求把它提出来,消化掉、解决好,所以年复一年,带来的这种欠账越积越大,反倒没有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预算管理的首问责任。预算管理相关科室要真正地沉下去了解剖析分管预算单位的财务工作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预算管理科室作为第一关口,对预算单位的财务活动、收支状况、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没有数?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作为业务科室究竟有哪些事权管理的边界,都应该厘清理顺。三是督促预算单位切实履行好预算执行的主体责任。这是新《预算法》的新变化。如果部门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出了问题,首先要追责的是部门预算单位,其次财政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也应在监督和指导方面承担责任。四是严把追加预算支出的关口。这是今年支出管理的重中之重。业务科室要在各个层面严把关口,除了国家重大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外,一律不再受理追加预算。作为财政部门,要形成共识,宣传并增强这种舆论氛围。

  (四)依法实施好财政监督,补齐短板。一是监督缺位是多方共识,也是财政依法执法的短板和弱项,是提升财政工作作用、地位、影响的重中之重。今年财政监督工作是重头戏。各方要求加强财政监督检查的共识已经形成,现在很多预算单位要求财政加强监督,帮助他们及早发现问题,这样的背景给财政监督提供了长袖善舞的空间。二是整合好监督力量,形成立体的大监督格局。实行财政监督和审计、监察等部门内外结合,提升监督效果;实行内部整合,业务科室是监督第一屏障,财政监督局成为监督主体,整合力量,突出专项,抓出成效,形成大监督格局。三是加大监督力度,形成全方位、多时点的监督常态。今后,拟实行“三年查一次,一次查三年”的构想。但对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和特殊的单位要提高监督检查的频率,对一些专项也要有专项的监督检查行动。四是加大监督成果的转化,提高财政监督处理结果的新效应。在新的背景下加大监督成果的转化,提升监督的效应,我们具备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要把相关的举措应用到位,收到实效,起到震慑。五是加强财经财务基层基础工作。问题的发端在于基层基础工作,包括财经纪律的宣传教育、预算单位的财会基本队伍建设,也包括中介会计机构的管理,要打牢守法的基础。

  三、强化改革意识,增强创新思维,加大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力度

  20XX年是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破局之年,新常态、新挑战需要我们强化改革意识,增强创新思维。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的财税改革,作为财政人身处其中,要有改革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切实推进改革的各项任务。

  (一)不打折扣地完成好规定动作,落实好国家层面出台的各项改革任务。财税改革不同于别的改革,强调的是自上而下、顶层设计。新预算法出台以后,关于财税改革的各项任务陆续通过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发布,这些文件、路径、目标、任务、要求都很清晰,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它不走样地落实好、贯彻好。

  (二)从财政自身来讲,有三个方面要重视:一要适应新要求,做好新常态下的项目资金争取工作。现在财政部和省厅,要求财政退出竞争性项目资金的分配工作。如何把握退出和争取这两个不同概念,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我个人理解,退出竞争性项目资金分配主要是指省以上大型综合项目的分配。从市县基层财政来讲,上面的退出反倒为下面的争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这种退出目前似乎有变化的迹象,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海绵城市试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等这种单项的改革试点,又重新回归了由财政部牵头负责实施。这个信号我理解这种退出应该有新的变化含义,这些变化,需要我们向上跑项目、争资金的一些路径和方式要跟着转变。从财政自身来讲,要解决主动作为的问题,不能因为分配体制变化放弃应当承担的工作责任。二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方法。要修订完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管理办法。基本的方向是从无偿投入转作基金、股权、创投等方式使用,提高财政资金投入的效益。调度资金改变点对点的散状式的投入,转到政银企集合贷,引导放大银行信贷资金投入,打好政银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组合拳。三要做大做实做强政和担保公司。一是充分认识政和担保公司作为市本级唯一的国有控股担保公司在支持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中的重大作用。财政部门要统一思想和认识,国家和省级都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国有控股的担保公司,只有国有控股的担保公司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政和担保公司是全省做得比较好的市州级担保公司,财政部门自身要消除对政和担保公司的误读、误解。三是政和担保公司的治理体系比较健全。要求单位内部的干部职工不要在这些问题上非难政和担保公司,更不允许采取不当的方式诋毁目前政和担保公司经营业务活动、方法和法人治理结构。

  (三)探索内部财政资金拨付流程的再造。解决预算单位多次申报多头跑路的问题,提高拨付的效率。有关业务科室要本着“三情”结合的原则,拿出自身资金拨付流程再造的方案,今年确定并试运行。

  四、强化责任意识,增强主体思维,切实推进机关自身建设

  (一)切实解决好精神状态的问题。今年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陶宏书记用了六个关键词向参会的“一把手”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其中的核心就是担当和责任。局内干部职工的精神状态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在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干部职工中或多或少也有一些需要引起重视问题:一个是“不为”的问题。要解决好不愿为,不会为,不善为和少数滥作为的问题;再一个是“五官”的问题,即太平官、舒服官、圆滑官、平庸官和实惠官。“四为”和“五官”,这些现象和问题在干部队伍中是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干部职工的精神状态不可能提升。

  (二)切实解决好能力提升的问题。要落实能力提升三年计划,要有阶段性的目标,要有奖惩激励机制。这里重申各项学习制度要严格落实,凡是参加网上学习不过关的一律取消评先。保留对取得重要职称和提升学历的奖励政策,推动干部能力提升。要抓好调查研究,今年市委要求集中开展调研月活动,调研科提出了相应方案。一要引导带动。不管是驻联系点还是完成调研课题,党组成员和中层干部都要积极参与;二要全员参与。要把调研作为基本功,在调研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抓好干部的上挂下派、轮岗交流、新老传带,促进年轻干部成长。尽可能多争取一些上挂和下派的机会,锻炼我们的干部。

  (三)切实解决好制度落实问题。制度关键在落实,落实重点在于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上带下。有些同志在制度面前有无所谓和麻木心态,心中有戒没有做到位,没有把制度当做约束自己行为的要求来对待。检查和暗访只是一种手段,关键是要对制度有一种敬畏态度。制度落实的难点在于动真碰硬。局党组要抓好制度检查督办,抓好违反制度案件处理,硬碰硬地解决问题。

  (四)切实履行好党建和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一是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按要求规范言行统一思想,真正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不该参与的不参与,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认真开展好基层党建的各项活动,相关活动计划都已出台,这些活动都是基层党建活动的载体,要认真组织好。三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持久反腐败,不是一阵风,要按照“心中四有”对待这项工作,管好自己。四是按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要求,对机关作风建设常抓不懈。八项规定后,同志们感到很轻松,休息的时间多了,春节陪伴亲朋好友的时间也多了,这也是一种新常态。

  2016年强化四个意识专题发言稿篇5:

  历史拉开新的大幕,中国踏上新的征程。“十三五”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13亿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目标远大、事业辉煌,人民在期待,世界在关注。

  大国大党,正道沧桑。翻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壮丽篇章,回答“中国为什么能”的历史追问,答案清晰而深刻: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站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新起点上,党中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正是为了使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四个意识”的提出,是我们党95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昭示,是我们党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总结,是党的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和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的成功经验,也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攻坚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对我们党的必然要求。

  “四个意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政治意识是根本,确保方向和立场正确坚定;大局意识是基础,确保局部和整体协调一致;核心意识是关键,确保全党的集中统一;看齐意识是保证,确保队伍的齐整有力。新形势下,不管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不管是啃下深化改革的硬骨头,还是打赢扶贫脱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攻坚战,都要求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动、围绕核心聚力、向党中央看齐。“四个意识”,是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强劲动力。围绕正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必将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使我们党始终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四个意识”中,政治意识是打头的、管总的。讲政治,自觉从政治高度看问题、办事情,才能真正做到服从大局、围绕核心、自觉看齐。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毛泽东同志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都是这个道理。党的以来,从提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到要求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从增强政治定力,到强调“心中有党”,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到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政治问题始终是根本性的大问题,政治上的要求始终摆在首要位置,讲政治、增强政治意识是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

  增强政治意识,就要把握政治方向这个生命线,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牢牢站稳政治立场。共产党人姓“马”姓“共”,作为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政治意识,坚持党性原则,经得起风浪考验。沧海横流,方显本色。形势越是复杂,现象越是纷繁,就越要绷紧政治这根弦,把党摆在心头正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才能坚定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做到爱党、护党、为党。

  增强政治意识,就要挺起理想信念这个主心骨,补足精神钙质,坚定“三个自信”。“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党员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反之,不信马列信鬼神,不念苍生念权力,信仰不真信、修身不真修,就会成为“两面人”,最终走向腐化堕落。讲政治,必须坚持思想引领,在固本培元、凝魂聚气上下功夫。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贯彻落实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领会其立场观点方法,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从而以信仰的力量凝聚意志力量、统一思想行动。

  增强政治意识,就要立起纪律规矩这个顶梁柱,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解决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等突出问题。“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历史与现实一再警示我们:人无规矩则废,党无规矩则乱。讲政治,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坚持用纪律规矩来约束规范自己,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学习和遵守党章党规,不断校准思想之标、调整行为之舵、绷紧作风之弦,才能守住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以铁的纪律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今天,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的共同夙愿、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从未如此之近。目标越伟大,使命越艰巨,就越需要我们拧成一股绳去干事创业。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正确方向,加强党在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历史的新荣光必将属于砥砺前行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属于不懈奋斗的中国人民。

强化四个意识专题发言稿相关文章

1.2016年强化四个意识发言稿

2.关于强化四个意识发言稿

3.学习系列讲话强化“四个意识”心得体会

4.学习系列讲话、强化“四种意识”专题讨论发言稿

5.学习系列讲话强化四个意识交流发言稿

1596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