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的定义>

郑成功雕像的意义

小兰分享

  郑成功,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幼名福松,因受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故世称“国姓爷”,又因受永历帝封延平王,故也称“郑延平”。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郑成功雕像的意义,欢迎阅读!

  郑成功简介: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先祖由中原固始县入闽,其父郑芝龙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安平港、母为出身日本肥前国平户岛(本长崎县平户市)的田川氏;他出生于母亲的故乡平户,六岁时为父亲接往福建老家,及长被送往金陵求学。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若不交税必遭"倭寇"袭击。又组织福建移民屯田台湾,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在明朝尚存时,尚与荷兰人殖民的台湾和睦共处,向荷兰福尔摩沙殖民当局交税。而在明朝政权陷落后,郑成功失去大陆基地,为夺得台湾为落脚点,其令福建商船不与荷兰人管理的台湾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的福尔摩沙殖民政府,以台湾为基地建立南明政权。

  郑成功抗清的同时,收复了被荷兰占领38年之久的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鼓励垦荒种田,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郑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现分属晋江安海镇,南安石井镇),祖籍莆田和漳州,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 《漳浦营里郑氏族谱》明确记载,郑成功祖先由固始县入闽,于东晋永嘉年间,自河南固始县白沙镇避地到闽,后又从莆田迁往漳州,再迁南安,约在1144年至1210年间,郑成功先祖自莆田迁往龙溪县,后代再迁南安。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收录的郑氏族谱中有一段文字,表明郑氏入闽,“或于三山,于莆漳,于潮,是不一处”。其中到达漳州的这一支,在宋末时安居在龙溪,也就是现在的龙海洋西村,在元朝又从洋西播迁到鄱山,也就是现在的龙海颜厝镇古县。随后,又从古县播迁到南安。晋江安平郑氏第十三代先祖珏峰的墓志铭由明朝三边总督洪承畴撰写,洪承畴在郑成功墓志铭阐述:“郑之入闽也初居仙游之枫亭,迁徙攀鳞故里,原有枫亭桥圾,今其名犹存焉始祖祖道公,数传而至珏号果斋生谥号后崖生思诲”。墓志铭还提到,因倭寇频频侵犯,被迫南迁晋江安平地区,也就是现如今的安海地区。

  六岁时为父亲接往福建老家,及长被送往金陵求学。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成功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曾联合另一位明末名将集结南明江南83营共计17万余人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前明南京),但因为相信清军会投降,故一直等待,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4月,郑成功率领两万余名将士跨过海峡,经过数月英勇战斗,打败侵占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还给了台湾人民自由。

  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大员(在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开启明郑时期,但不久即病死。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设有庙宇(包括后来的延平郡王祠)加以祭祀。

  郑成功收复台湾要图郑成功儿时名福松,7岁自日本回国,住在安平(今晋江安海)郑府。郑芝龙为儿子聘请教师教他读书。教师即给他起名森,寓深沉整肃,丛众茂盛之意。郑成功21岁从家乡到南京进入国子监就学,师从大名士钱谦益,钱谦益非常喜欢,为他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大木。

  1645年5月15日,清军攻占南京,摧毁了弘光政权。由于清廷在江南采取残酷野蛮的高压政策,强行下达剃发令,激起各地抗清斗争蜂起。一些明朝遗臣和抗清力量,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号隆武。当时郑芝龙手握重兵,成为隆武帝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隆武帝即位后不久,郑芝龙把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赞赏郑成功的才华,他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儿给人做妻子,在封建时代是最高的荣誉,为了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隆武帝把当朝最尊崇的朱姓赐给郑成功,并把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自是,朝廷内外都称朱为国姓,普通百姓尊称他为国姓爷。

  郑成功雕像:

  郑成功(巨型花岗岩)雕像于1985年8月27日郑成功诞辰361周年落成,屹立在鼓浪屿东南端的覆鼎岩。覆鼎岩高24米,三面临海,一面与鼓浪屿接壤。雕像高15.7米,宽9.2米,重1400多吨,由625块白花岗雕凿嵌接而成。郑成功的石雕像气势雄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历史人物石雕像。雕像分25层,地基深入岩层3米,并配备防雷设施,可抗12级强台风,8级以上地震”。郑成功像面朝波澜壮阔的大海,身披盔甲,手按宝剑,形象挺拨刚劲,气势雄伟。

  198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厦门建立为海峡两岸人民崇敬的郑成功雕像,以密切闽台之间地理相接、血缘相近、习俗相同、感情相融的传统关系,要求雕像屹立在鼓浪屿海滨,使过往厦门港的船只和踏上厦门鼓浪屿的人们都能看到郑成功的英雄形象。是建国后福建最大的历史人物纪念像。附近皓月园有显示郑成功率将士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大型雕像,周围台树,遍植花木,为著名旅游景点。

  雕像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时宜女士创作。

  作者简介 时宜 女,1931年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49-1951年预科师从董希文先生学习素描。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毕业。1956年进该院苏联教授尼·克林霍夫主持的雕塑研究班学习,195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雕塑创作。1986年赴爱尔兰、伦敦、巴黎等地进行学术交流。

  曾任北京雕研所副主任、首都雕塑规划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学会及女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参展、获奖及收藏情况:《社里老会计》(1958年)、《网球运动员》(1959年);

  《雷锋》、《老农》入选建国十五周年全国美展(1964年);

  《高原之春》(木雕)入选建国三十周年北京市及全国美展,获北京市优秀奖,中国美术馆收藏(1979年);

  《春雨》、《新歌》、《苹果》等十多件紫砂彩陶作品,被中国展览公司收藏,分别在非洲、亚洲等数国展出(1980年);

  《阿妈》、《新歌》、《铁窗》等参加由女雕塑家赵瑞英主持组织的北京女雕塑家联展,《阿妈》(铜)获北京市美展荣誉奖,并参加全国美展,后入选美院赴日展览(1984年);

  《郑成功》纪念像(花钢岩)获1999年厦门特殊荣誉奖;《忆江南》选入美院20世纪大展,中国美术馆收藏(1990年);《东进》—陈毅双骑像获北京市美展优秀作品奖(1992年);

  中国象棋古谱残局《跨海出征》组成的雕塑群体,由红·黑两色石料制成,立于北京紫竹院公园,获全国城雕优秀作品奖(1993年);《被烧焦的母亲》(玻璃钢)被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1995年);

  《香港昔日打工妹》(铜)选入迎香港回归美展(1997年);

  《理发》、《说唱》(铜)立于北京王府井新建东安市场门外(1999年);《娃仔》(铜)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2000年);

  与马改户先生合作《丽人行》落成于西安大唐芙蓉园;

  《徐特立胸像》(铜)立于西安市育才中学。

  作品入选:《江苏画报》、《纽约华侨日报·北美日报》、《泰国星岛日报》、《长江文艺》、《中国妇女杂志》、《女雕塑家作品选》、《新文艺大系·美术集》、《读者·中国妇女杂志》、《中国美术全集》、《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城市雕塑五十年》、《庆香港回归画册》、《雕塑画册·雕塑学会杂志》、《中国艺术杂志》等。

  借此雕像密切闽台之间地理相接、血缘相近、习俗相同、感情相融的传统关系,雕像屹立在鼓浪屿海滨,使过往厦门港的船只和踏上厦门鼓浪屿的人们都能看到郑成功的英雄形象。在纪念民族英雄的同时期盼两岸同胞早日相聚。

    39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