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的定义>

留守儿童怎么定义_官方对留守儿童的定义(3)

小兰分享

  留守儿童地方立法

  河南省

  《河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2010年5月25日提请省人大会审议,修订的内容主要围绕留守儿童、校园安全、网瘾等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容易在心理和情感方面出现问题,《条例(修订草案)》为此作出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因外出务工不能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还要与未成年子女和受委托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关心未成年子女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情况。

  《条例(修订草案)》还特别关注了校园安全问题,详细规定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公安机关、学校的职责,并在制度、人员、巡逻、检查、设施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努力为未成年人织成一张“温柔”的安全防护网。

  重庆市

  中新社重庆2010年5月11日电 重庆欲为未成年人立法,保护其健康成长,其中包括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11日,《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简称《条例》)提交了重庆市三届人大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

  重庆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颖嘉透露,在中国13亿人口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4亿,而重庆3200万人口中未成年人有800万,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给予特别关心和爱护,以及法律给予的特殊保护。1998年,重庆市人大会制定《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但随着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留守儿童监护缺位、网吧接纳未成年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增长趋势等系列新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2010年初,重庆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与共青团重庆市委组建《条例》起草小组,以多种形式开展论证。《条例》共有8章,分别在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多方面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具体规定。

  杨颖嘉称,重庆是农村劳务输出的重点地区,该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近700万有200多万未成年子女,占农村地区未成年人总数的半数以上。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居住分散、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缺乏亲情关怀和学习辅导以及约束管教和安全保护,在生活、学习、心理和人身安全方面均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条例》草案分别从政府职责、家长义务、社会关怀不同角度对加强留守儿童监护作出具体规定。

  《条例》草案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因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监护职责时,应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并将委托监护情况告知未成年人子女所在学校和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外出务工人员较集中地区每个乡镇至少建一所寄宿制学校,在乡镇、村社推行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托管服务机构建设,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未成年学生给予寄宿费用减免或资助。

  此外,《条例》草案还在加强对校园周边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经营场所整治、相关文体活动场所对未成年人开放、加强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监管等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出规定和规范。

  安徽省

  新华网合肥2009年10月30日专电 记者从安徽省教育厅获悉,安徽省出台法规,明确规定应保障留守儿童各项权益,首次提出留守儿童的保护问题。

  安徽是全国的劳务输出大省,省内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修订的《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新增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条例,用法律保护留守儿童。

  条例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对未成年人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人员代为监护,并将委托监护情况告知未成年人所在学校、村(居)民委员会。父母应当与学校、未成年子女和受委托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关心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情况,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条例还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留守未成年人寄宿工作纳入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和督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改善寄宿条件,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寄宿费用减免或者资助;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开展对留守未成年人的生活关爱、学习辅导等活动,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兴建留守未成年人寄宿制学校、托管中心或者服务中心。

  浙江省

  新华网杭州2009年12月28日电浙江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表示,应该在地方性法规中增加专门条款,加强对农村留守的、离异家庭的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

  2009年12月28日,浙江省政府提请省十一届人大会第15次会议审议《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

  浙江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在向省人大会作审议报告时表示,草案虽然规定了一系列公共服务的措施,但针对性还不够明显,建议在适当地方增加专门条款,加强对农村留守的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

  据了解,浙江省11个设区的市和86个县已经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

  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会第15次会议28日还听取了省政府提请审议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照管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各类服务机构及其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应当平等对待;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耐心教育、帮助,不得忽视、歧视。

  立法提案

  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敬一丹等24名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成长保障制度的提案》。提案称,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委员们建议,全国人大在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时,从法律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公安、教育、卫生、民政、城建等部门,要加快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城乡隔离制度。建议教育部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一步研究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定,强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和管理,构建学校监护网。

  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在劳动力人口输出集中的地区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在集体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是对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偿。

  教育部门和妇联、关工委等社会团体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形成整个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

  2016年经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留守儿童心理分析

  基本简析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的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常年见不到父母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据河南省公布的一项调查,河南省现有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300余万。以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儿童不足280名,“留守儿童”213人。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份额绝对不小的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很容易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由于孩子们本身贪玩,缺乏自律意识,相当多的孩子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缺馅,尤其心理问题十分突出。

  主要心理

  “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1、“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2、“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3、“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代管监护人”的缺位沟通使他们长期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产生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

  (二)、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以上分析尽管不尽全面,但应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儿童本身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只有无条件适应,希望我们在提高社会经济环境的同时注意创造和谐社会生活环境!!


猜你感兴趣:

1.孩子成功理财的定义

2.什么是儿童教育

3.简述3-6岁幼儿思维特点

4.中国幼儿的权利

5.宝宝画画简单图片大全

162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