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案例>

农村创业成功的案例3个

小兰分享

  重视农村创业活动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必然趋势,开展农村创业活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创业成功的案例,欢迎阅读!

  农村创业成功的案例1:

  1977年创办汽车摩托车配件厂,打造的中国慈吉集团堪称浙江省摩托车制造业最大企业;1999年开始第二次跨越式创业,开办了设施、理念一流的慈吉教育集团,旗下的慈吉中学、小学、幼儿园成为桥城慈溪三道亮丽的风景线;2009年,再次转型投资奔驰4S店,创造出浙江销售第一名的好成绩。徐娣珍,这个荣获 “浙商女杰杰出成就奖”和 “浙商女杰30强”称号的女人缔造了一个商业传奇。

  虽然已经拥有20亿元资产,但在徐娣珍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对员工、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

  徐娣珍出生在农村,家里有7个姐妹,生活得很节俭。1976年,14岁的徐娣珍辍学了。此后,她和表姐合股办了一家小石棉厂,有30多名职工。“老爸是大厂长,我是小厂长,开了两年半,挣了第一桶金,有四五千元。”后来国家对石棉厂要求有防尘设备,需要300多万元,她买不起,关了厂。这就是她第一次创业。

  关掉石棉厂后,17岁的徐娣珍开始学绣花和缝纫,此后又先后经营服装店,经营塑料原材料。1987年,23岁的徐娣珍与胡明龙结婚,开始了另一段水上运输生涯。

  结婚后,徐娣珍与丈夫开着两条载重分别为10吨和12吨的船,在慈溪、上虞、绍兴一带水域来回奔波,帮助企业拉沙运货。这段时间是资金迅速积累的时期,同时也是最辛苦的时候。

  自己创业怎么样?一天傍晚,她跟丈夫一起从上虞运了20吨水泥回慈溪,突然,载重的船底在电坝上开过了头,船底被划开了个“7”字形的裂缝,江水直往船舱涌。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丈夫开机器掌舵猛劲往回赶,徐娣珍就用脸盆向船外舀水。终于在次日曙光微现时,船靠上了岸。疲惫之极的徐娣珍正要下船,竟发现自己的双脚被水泥结住。没办法,家人只好拿刀子一点点帮她刮掉,刮下来的,除了水泥,还有她的皮肉。

  徐娣珍一直把那几袋发硬的水泥堆在老家的屋墙边。她要让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艰苦岁月,也让自己从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

  “我们对校车车速有个规定,就是时速绝对不能超过40公里!”谈起去年广受关注的校车安全事故,徐娣珍感慨地说:教育业其实也是“现代服务业”,需要超常的耐心与细心。“学校安全关系着每个孩子的健康与安危,来不得半点马虎。”

  曾被评为“首届全国教育家”的徐娣珍办起教育集团后,一直把“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慈吉教育集团共有7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教师,是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集团之一。自己创业怎么样?校园中,记者看到许多彩色汽车轮胎摆满了墙根。她说,那是针对青少年好跑动的特点,为防止学生磕绊受伤而专设的。“那时我一口气买了10万个废旧轮胎,黑黑的不好看,后来又请人刷了彩漆。”为了防止轮胎下雨积水,里面生长蚊子与蠓虫,徐娣珍又让人将轮胎从上到下打孔,还让清洁工每天进行打扫。

  数年前,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潘懋元在参观慈吉幼儿园时题词道:“赞美一座城市,不是林立的高楼;赞美一个国家,不是财富与武力而是孕育未来幼苗,茁壮成长。”这幅书法一直为徐娣珍所珍藏,为之骄傲,又以此自勉。

  农村创业成功的案例2:

  李学友,42岁,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安德镇园田村人,他与大多数中国农民一样——勤劳、朴实、憨厚、单纯。他总爱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腔,腼腆地说:“没啥子没啥子,种地的嘛!”

  但谁也没料到,城市里的时髦玩意儿——微博,竟然改变了这位乡村农民的平凡生活,他拥有了自己的“粉丝”,被称为“最潮的农民”,并因此上了报纸和电视……农民李学友成了“名人”。

  粉丝通过微博“订菜”

  四年前,2008年,李学友才刚刚学会用电脑玩“斗地主”,在他看来,“电脑很好耍”,仅此而已。

  2009年,李学友学会了在网上看新闻、上“农民论坛”,他通过“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认识了做环保农耕的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志愿者,得到了学习种植生态蔬菜的机会。

  种了很多年地的李学友,生平第一次知道了“不用化肥和农药的蔬菜可以更来钱儿”,也第一次见到了“神奇的太阳能捕虫器”。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2010年,李学友开通了微博,他看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却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一年下来,李学友只有1名粉丝。

  2011年春天,李学友决定在微博上“摆摆自己种菜的事”。他开始写下——“我的青笋冒薹了。”“萝卜缨子好若人喜欢。”“油菜长得好肥。”……

  让李学友始料未及的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只字片语竟惹来了无数粉丝的围观,很多粉丝要求,“拍个照片看看?”“菜卖不卖啊?能不能送到家里来尝尝?”“能微博订菜不?” ……

  突如其来的关注让李学友异常兴奋,他学会了用手机拍照,并发到微博上。他决定用微博打广告,把他所在的环保农耕小组的菜通过微博卖出去。但是,怎么卖呢?李学友发了一张表格到微博上,将蔬菜图片、价格、派送范围明确出来,“求购!”

  可惜,围观的多,询问的多,看热闹的多,没人掏钱买。

  直到2011年7月,一位粉丝成为了李学友的客户。粉丝通过微博“订菜”:“油菜安逸哦,来个三斤。韭菜嫩不嫩啊?先尝个两斤。”

  从此,李学友的粉丝越来越多,直至今日,已经有4000人,更为难得的是,居然有30多位粉丝发展成为了他的顾客。

  微博讲述种菜故事

  李学友决定,从此“笔耕不辍”,每天都发三五条微博,讲述自己的种菜故事,发送最新鲜的蔬菜照片,吸引粉丝们的关注。并且,李学友给自己加了“V”,将每周一和每周四定为“送菜日”,在微博上接受“订单”,亲自为成都市区和郫县的30多家客户“送菜到家”。

  虽然生意有所转好,但李学友也坦言,“微博只是一种销售办法,很新鲜,很好耍,”并没有给他带来理想的收益。“现在有固定顾客30多人,一大半是微博来的,虽然不像头两年在亏损,但除去成本只能是略有盈余。”

  李学友算了一笔账,他平均每个月往成都城区送8次菜,30位顾客不是每人每次都要,“平均一次算20个顾客,每个人5斤菜,一共100斤,其中还有近一半是我们组其他农民的,也就剩下60斤是我自己的,按照5元一斤的价钱,我的纯收入有300元,减去运费还剩200元,每个月就是1600元。”

  再加上种子、人工、管理等成本,李学友的收入仍然微薄。“我希望微博能成为一个桥梁,让客户信任我们,然后,通过季度订菜、年度订菜的方式预付菜款,让收入更稳定,风险更小些。”

  虽然,李学友经常因为接受媒体采访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但他仍乐此不疲,他也在打着小算盘。“你们也给我做广告了嘛,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买我们的菜。”他更希望,“能吸引大客户多买点,小散户还是不行,买的少,送起来麻烦,还不够跑路的成本。”

  如今,每天“刷微博”成为了李学友最重要的事,他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争取着每一单有可能成功的生意,也通过这个时髦的小玩意儿,探索着新一代农民的成功之路。

  农村创业成功的案例3:

  我叫王寿波,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7月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重庆市綦江县新盛镇服务。服务期满后,我选择留在当地继续工作,并当选为气田村党总支书记。

  我毕业那年,"非典"疫情袭击中国大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最终战胜了疫魔。北京的一位女医生,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护理一线,即使在感染"非典"后仍不肯离开工作岗位,最后,留下年幼的孩子离开了我们。她的事迹震撼了我。我是靠国家助学金才完成学业的,作为国家培养的大学生,我应该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于是,我放弃了留在重庆工作的机会,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来到乡镇当了一名志愿者。

  我是学桑蚕养殖的,我所服务的新盛镇是桑蚕生产大镇,我一下子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一年下来,在我的组织指导下,全镇成功推广了蚕桑养殖新技术,为养殖户节省劳动力50%;推广桑树一步成园面积2000亩,蚕茧增产一万斤,农民增收10多万元。2004年9月,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和对气田村发展的深入思考,我在村党支部书记选举中脱颖而出,当选为该村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党总支书记,也成为"西部计划"的第一位"大学生村官"。

  当选后,我继续抓住蚕桑养殖这个牛鼻子,提出了以创建样板田带动蚕桑业发展的新思路。两年来,全村先后创建桑树冬管示范园450亩,桑苗嫁接示范园95亩,并邀请母校专家进村,手把手地教授村民桑树改良技术和疾病防治办法。通过组建合作社,实现了全村蚕桑养殖物质、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共享。科学的管理带来了蚕桑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去年,全村养蚕总收入达到4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比两年前增加了500多元。

  此外,我争取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共为气田村引资86万元,新修道路3.5公里,新建蓄水池6个,铺设水管5公里,改建了两委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去年夏天,重庆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半个月中,我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冒着40多度的高温,一桶一桶的将近百吨饮用水送到各家门口,帮助群众度过了难关。我的付出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村民们说,王书记就像一条蚕,夜以继日地为气田村吐丝,织就致富路,描绘富裕图。我自己还有一件喜事,就是与镇卫生院的一位女医生结了婚,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家。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我们在基层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一点,都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我将继续为农民群众服务,做一名不走的志愿者。

    51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