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案例>

关于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_最成功的营销案例(4)

小兰分享

  关于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篇10:“康师傅”快马夺神州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饮食业商人纷纷涉足大陆,以京津为他们抢占的首要制高点。当时大陆的快食面业处于一种诸候割据,群龙无首的局面,产品质次、品低、缺少一种可以一呼百应的名牌。正当不少台商、港商跃跃欲试之时,台湾顶新集团,一马当先,横冲直达,先声夺人推出了“康师傅”快食面。

  结果“康师傅”抢占了中国大陆许多市场,其它欲来涉足的商人只能摇头退去,而作为台湾饮食业的“龙头大佬”统一集团不甘被抛于马后,想奋起直追,要与“康师傅”同分羹盏。然而最终是因后人一步,处于劣势,只能望尘莫及。

  顶新集团的成功,在于他不但先人一步,而且大造声势,在电视上、报刊上大作广告,以势逼人,以声服众。

  一)、跃跃欲试的台湾食品界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精明的台湾商人,早已是久憋难忍,一冲而出,纷纷涌向大陆市场投资或抢占市场。在他们看来,港澳商人已先他们一步抢占了珠江三角洲一带,捞足了好处。因而他们一过海,便毫不犹豫直扑京津及中国内陆腹地。

  虽然海峡两岸的政治壁垒依然高高耸立,但是投资大陆的优厚回报,远远战胜了他们对风险的恐惧。特别是像台湾这样的腹地狭小、市场有限、土地少而贵、劳动力价格高,在市场竞争尤为激烈的这么一个地方,商人们都深感难施拳脚,因而大陆的广阔市场、广阔空间深深吸引着他们。

  台湾顶新集团与台湾统一集团是两支渡海作战部队,他们在大陆食品业上竞争尤为激烈,前者先人一步,先声夺人,快速而凌厉地推出“康师傅”快食面,占领了京津,旋即称霸全国,后者虽在台湾食品业坐龙头大哥之位,可是其在大陆却难进一足,皆因慢人一步。可见“先占为王”确实有理。

  二)“顶新”与”统一”

  台湾顶新集团原来是以食用油脂产品为主业的,论名气和实力在台湾并未能做“大哥。”他在台岛寻寻觅觅几十年,觉得无甚大作为后,值大陆开放,其便毅然前往发展,希图东方不亮西方亮。

  早在1988年,顶新集团就开始投资大陆。这个具有20多年的生产油脂类产品经验的企业,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务实诚信”的经营观念,产品力求以好的原料、好的品质、好的技术达到物超所值的标准。1990年,在北京投资建厂,利用其优异的制油款本、丰富的生产经验,先后生产了顶好清香油,顶好健康油,顶好纯香油等系列食品油,取得了小成功。

  但此时,“顶新”发现,他慢了,京城市面上食用油已为群雄逐鹿,“金龙鱼”、“绿宝”等深港产品已充斥市场。

  说起统一集团,许多台湾人都不禁竖起大拇指,不但是因为其创业老板原是一名打工者,而且更因为就是这样的白手起家者经过奋斗在台湾食品业中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哥大”。在1994年《福布斯资本家》东亚1000上市公司中,统一集团在100家上市公司和各行各业三甲榜(食品及饮料)都榜上有名。

  统一集团老板高清愿,原在台地纺织公司任职。1969年,他放弃了从事20多年的老本行,带着一批员工打出了“统一企业”的招牌。开始向食品业进军。其先开发一种大众化的速食面,获胜后,又在食油、饮料、乳品、罐头等方面大显身手,曾获台湾食品类商标奖冠军,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开拓,终于成为台湾食品业的“龙头老大”。

  高清愿是一个“国际化”意识很强烈的人。统一集团初具规模后,他迅速部署了海外作战兵团,跳出了台湾狭小的空间,先后在印尼、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投资,如今的“统一”已是一个横跨食品、电子、金融、地产、贸易、旅游、零售业、服务业的国际化经营财团。

  由于高清愿是一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的典范,备受世人瞩目。但在进军大陆市场时,他慢了顶新一步,虽是一小步,但却令顶新与统一的距离一下子缩小了许多,令他追悔莫及。

  三)、乱世出英雄

  自从在食用油上慢人一步后,顶新决心另觅它径先声夺人。

  1991年底,顶新集团把目光偷偷瞄准了快食面。中国大陆的方便面历史已有10多年,仅北京、广州两市,就分别拥有60和50多条方便面生产线,源源不断输送了一包包廉价快食面。遗憾的是,这些不同厂家,不同生产线出来的快食面,牌子众多,但普遍是品质低下,包装简陋,又不注重宣传,十几年如一日的一个模样,一个调子。当时的中国快食面市场是一个群雄割据、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虽然有像“华存”这样的“大诸候”野心不小,却也只能在南方称霸,北上京津,已声微名弱难成气候。

  顶新瞅准了大陆快食专业这个群龙无首的空档,决心打一场快食面大战。

  1992年伊始,这一年是顶新集团首脑的最忙碌又神经兮兮的一年,因为他们已得知,其时已有不少港台商人已不动声色在打京津的快食面主意,其中包括统一集团,像统一集团这样有实力的集团,如果先己一步,在京津打开市场,那么,顶新将难得再分一杯羹。

  因此,他们互相间不断催促,快!快!快!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于部署中,期望在牌子制作、广告宣传、产品质量、包装及营销等诸方面各环节开足马力,一鼓作气,大打出手,既令众多对手望风却步,又使自己迅速占领、巩固市场。

  几个月后,一种名叫“康师傅”的方便面面市了,康师傅快食面品质精良、汤料香浓,杯装面和袋装面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康师傅”的名字。

  与此同时,报刊上、电视上,“康师傅”的广告铺天盖地,

  宣传最火热的时候平均每天仅在电视上就出现百次。如此“不计成本”的“狂轰滥炸”一番后,顶新集团的名声不胜而走,连京城的3岁的小孩一见到矮矮胖胖的烹任师傅都不约而同地大嚷“康师傅”、“康师傅”……在如此的宣传攻势下,京城迅即刮起了一场购买康师傅的快食面热。据顶新国际集团副董事长魏应行1994年接受中新社记者黄少华采访时描绘当时“火爆”场面:每天清晨,天津顶新公司的门前就排起汽车长龙,人们翘首等待着从生产线上下来的“康师傅”,有的客户甚至是在公司门口席地而卧连夜等待……

  在京城一炮打红后,顶新集团立即挥师四面出击,大举占领全国市场,到1994年上半年,该集团总投资规模超过了3亿美元,企业达到12家,遍布于北京、天津、济南、上海、广州等在,日产康师傅快食面达30万包。

  顶新集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建立起他在中国快食面行业的霸主地位。

  四)、望尘莫及的统一集团

  早在顶新集团未推出“康师傅”之时,统一集团的高层已注意到大陆快食面市场的名牌“空白”,当时也曾跃跃欲试,但就调研考察之时,没料到顶新集团先声夺人,推出了“康师傅”,旋即大红大紫起来。

  眼看“康师傅”声名日隆,有可能称霸大陆快食面业,这块世界上最宠大的市场。作为台湾饮食业的“龙头大佬”的统一集团怎甘心被他身边的小弟不招呼一声就狼吞虎咽独吞起来?因此它也三步并作两步急急赶来要分得一杯羹。

  就在电视上还在乐此不疲地大做“康师傅”的广告时,“统一面”也杀到了,一时间统一的广告也铺天盖地打将过来。“统一面”不像“康师傅”那样“平民化”,他以“贵族”的身份出现。迟来一步的统一集团只能企望以提高自己的品牌胜出于“康师傅”。

  但毕竟是迟人一步,“康师傅”已深入人心,尽管“统一面”刻意去做广告宣传,在此上面不断追加成本,但收效远不及“康师傅”,又加上其它快食面公司闻风而起,加入竞争,为“营养面”、“一品面”、“中华面”等等,迫使统一面的销售成绩与其广告投入并不相称。虽然争者甚众,但先声夺人的“康师傅”地位却难以动摇,更因其行动迅速,气势宏大,其地位更是日益加固,在中国大陆登上“快食面大王”宝座的可能性已露端倪。

  可见“先声夺人”给顶新集团带来了怎样的成功!

  至今统一集团的总裁高清愿或许在暗自叹惜:“当初为什么就让顶新先行了一步呢?”但他并不因此言败,大陆食品业毕竟是一个很庞大的市场,充满机会,“快食面大王”竞争不到,但更重大的“食品业大王”还没人认识吧。

  统一集团现在正忙于在大陆食品业中不断追加投资,先后已建立了10多个工厂,这回,他不让人先拨头筹而步入后尘了。

  康师傅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点评: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在于把“顾客就是上帝”这一理念转化为企业决策的主要依据,这是现代企业赢得营销战胜利的重要基础,也是市场营销业务的核心内容。企业必须掌握消费者。

  顶新集团较早地窥探到了大陆速食面这个庞大的市场,他们分析消费者的喜好,从包装、质量、广告上加以改进,故而大获成功,而持续多样的促销活动又使其市场份额长期占据首位。

  由此可见,发现市场只是艰难的开始,接下来要做的是开拓市场、占领市场。

  关于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篇11:哈勒尔大战宝洁  

  哈勒尔最大的胜利,就是在60年代初购进称为“配方四○九”(Formula409)的一种清洁喷液批发权,以及其后在全国展开的零售努力。到1967年时,“配方四○九”已经占有5%的美国清洁剂产品市场,以及几乎一半的清洁喷液区域市场。这是一项很舒服的专卖权,也带来很舒服的生活。哈勒尔既不用顾虑股东(公司在他严密掌握中),又不用担心强大的竞争对手(喷波市场并不很大)。

  然后来了宝洁公司——家用产品之王,任何公司碰到它都不会掉以轻心,它推出了一种称为“省事”(Lestoil)的新清洁剂。哈勒尔的生意遭遇到一个问题:它成功的程度叫人看了眼红。

  “宝洁”正是那种看了会眼红的公司。该公司于1837年设立于辛辛那提,当时威廉•普罗克特(William Procter,来自英国的蜡烛制造商)和他的堂兄弟詹姆斯•甘布尔(James Gamble,来自北爱尔兰的肥皂制造商)认为两人的生意性质相近,就一起设立了一间办公室和后园“工厂”——一个铸铁底面的木壶,用来把脂肪炼成油脂。

  即使在当时,该公司也是把产品行销网络撒得越广泛越好。1850年时,该公司的信纸上面印着这几行字:

  宝洁公司制造与批发各式各样的蜡烛,以及 松香、棕榈、甘油、洗脸与刮胡用皂、 珍珠粉、猪油等等。

  1879年,“宝洁”推出最成功的产品“象牙肥皂”(Ivory Soap,化妆用的肥皂)。这项产品的潜力极大,该公司拨出1.1万美元的庞大广告预算,普罗克特的儿子写下第一句广告词:“象牙肥皂……纯度高达99.44%。”进而,“它还能飘浮”。

  当哈勒尔建起他的“配方四○九”生意时,“宝洁”已经采用“象牙肥皂”配方近10年之久,成为一项新的家用产品,并且也找到向大众做诉求的方式。当然,该公司也因为问卷调查、个别和集体的访问,以及随着产品的每一推出阶段所进行的数字统计和心理分析,对产品的质量和包装颜色做了许多改进。

  可是“宝洁”的基本主题还是一样:建立一种新产品,向已经在经销本公司其他产品的零售商进行推销,并且利用大量的广告来争夺市场占有率。

  因此,当有一项清洁产品逐渐打开市场时,当然要叫“宝洁”眼红了。“宝洁”为了保护自己的优势,就必须推出一种竞争性产品,借此开辟新的生意领域。1967年,它开始试销一种称为“新奇”(Cinch)的清洁喷液。

  “宝洁”在创造、命名、包装和促销“新奇”这项产品时,曾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耗费巨大的市场研究。“宝洁”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进行这项产品的试销时,也是采取声势浩大,郑重其事的方式进行。(在没有事先确知“新奇”是一项值得投资的产品之前,即在全国以大笔的广告和促销经费展开推销攻势,所冒的风险就太大了。)在这场竞争中,“宝洁”显然因为规模大而占优势。它可以投入数百万经费,而不必计较是否立刻就有收获。我们都会认为金钱可以搜集到有关消费者的知识,从而知道如何投其所好而把哈勒尔打垮。

  但是,“规模大”却也有不利的一面。小公司可以迅速行动,可以一面打一面跑,它不会陷入规排大的官僚泥淖中。就在“宝洁”一步一步展开行动时,哈勒尔听到了风声,并且得悉丹佛市被选为第一个测试的市场。

  哈勒尔所采取的战术完全适合本身公司的小型规模。他很巧妙地从丹佛市场撤出“配方四○九”。当然他不能直接从超级市场货架上搬走,因为这样“宝洁”就会发觉,但他可以中止一切广告和促销活动。当某一商店销完“配方四○九”时,推销员所面对的是无货可补局面。这是一种游击战:用静悄悄而又迅速的行动去扰乱敌人。这种战术发生了作用。新奇清洁喷液在试销中表现极佳,宝洁公司在丹佛市负责产品试销的小组,现在可以回到辛辛那堤总部得意洋洋地声称:“所向披靡,大获全胜。”由于虚荣心作崇,再加上对“宝洁”信心十足,使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哈勒尔的策略。

  当“宝洁”开始发动全国推销攻势时(将之称为“席卷攻势”(Rollout),因为攻势是按地区逐步推进〕,哈勒尔开始采取报复措施。他用的策略是设法打击“宝洁”高级主管的信心。他借着操纵丹佛的市场而使宝洁公司对“新奇”抱着很高的期望,现在则要使实际销售情况远不如当初的想象。因此,他把16盎司装和半磅装的“配方四○九”,一并以一块0.48美元的优待零售价销售,比一般零售价降低甚多。这纯粹是一种削价战——哈勒尔并没有充分的资金长期支撑,但却可以使一般的清洁喷液的消费者一次购足大约半年的用量。他用大量的广告来促销这种优惠商品。

  因此,当“宝洁”还在使用传统的新产品行销策略时,辛辛那堤总部派出大军来配合展开全国性广告攻势时,“配方四○九”的使用者,用商业术语说,已经“不在市场上”,他们不需要再购清洁喷液。惟一留在市场上的是新使用者,这种人的需求最极其有限。最后,“宝洁”从货架上撤回这项新产品,尽管它在试销阶段曾大获全胜。

  哈勒尔赢得很险,所有的小公司通常都是如此,尤其是面对“宝洁”这种强劲的对手时。可是,哈勒尔深知大公司的心理。他知道这种公司都自信,他知道这种公司都会相信花大钱对新产品进行的市场测试结果。他判断“宝洁”会因为规模太大,而不去密切注意他的动静。“宝洁”是一头大象,精灵古怪的小猴子很容易听到它的脚步声而先躲开。

  哈勒尔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点评:

  市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顾客的竞争,如果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打败名牌,即使是处境困难的企业,也能摆脱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走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坦途。

  哈勒尔的战术与自己公司的规模完全适合,他打的是一场游击战,小型公司也有小型公司的优点,这一点被他充分利用,而“宝洁”仗着自己的财势、声誉,不注意对市场细微环节的调节,以致在这场交锋中失利。

  关于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篇12:百事可乐  

  延续往年惯例,百事公司在岁末推出了最新的贺岁广告片——“祝你百事可乐”之“幸福时光”版,这也是以“祝你百事可乐”为主题的第三部百事系列广告片。

  谈到最新的广告片与以往的不同之处时,百事中国区市场部的程武先生告诉记者:“这部广告片体现了百事可乐给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我们从普通人的100个‘幸福时光’中挑选了5个场景作为广告的内容,主题与前两部一样是‘祝你百事可乐’。不同的是,往年的广告片都是由明星担纲的,像2000年广告片中的陈冠希和郭富城、2001年的陈慧琳,而2002版中的主角都是普通人,惟一的一个明星是为中国足球打入世界杯立下汗马功劳的李玮峰,但他同样是以一个普通儿子的身份出现在广告中。

  广告片展示了百事可乐陪伴普通中国人度过的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带给大家无限的欢乐。”

  最新贺岁广告片的主要内容由 5 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新事可乐”、“旧事可乐”、“大事可乐”、“小事可乐”、“百事可乐”。

  广告开篇十分喜庆。京郊一个村子里 朴实的村民们正在置办年货,村外的土路上,一辆手扶拖拉机载着一台崭新的百事可乐自动售货机回到村里。大人们敲锣打鼓迎接这个大家伙的到来,孩子们都围上来看着这个新鲜的玩意。刚一放平,有人第一个使用了自动售货机,塞进硬币,指尖轻轻一按,刹时,一罐百事可乐在大家的欢呼中落了下来 ——新事可乐。

  画面上一只手接住百事可乐,镜头切换到故宫的午门前,一群中外青年身着古老的民族服装,手拿百事可乐,一起欢快地又唱又跳,欢度着新春佳节。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加入了 WTO,成功申办了奥运,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华夏以更快的步伐走向世界的舞台,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来到中国,在进行商务合作的同时,欣赏着我们古老灿烂的文化。作为主创人员的百事市场部程武,在这个场景里还客串了一把。这段表现的是“旧事可乐”。

  第三段描述的是著名球星李玮峰和妈妈一起过节的场景。北京的冬天,天寒地冻。李玮峰和妈妈因为受邀随百事贺岁片摄制组来到京城,这让这对聚少离多的母子备感珍惜。画面是这样展开的,除夕夜,拼搏了一年的李玮峰回到了最亲爱的妈妈身边,他脱下球衣,穿上围裙,正在厨房里跟妈妈学习包汤圆。母子俩一边喝着百事可乐一边包汤圆,孝顺的大头还跟母亲聊比赛的事儿。场面温馨感人。与千万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一样,春节就是家庭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小事可乐。

  忽然,滚沸的汤圆变成了足球,画面也变成了李玮峰进球后挥舞着球衣狂奔的场面,变成了 2001 年中国足球冲出亚洲时群情激昂的场面。百事公司作为中国足球的坚定支持者和百事联赛的冠名赞助商,2001年中国足球的巨大突破在百事人心中是最让人高兴的大事。这则“大事可乐”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后一个场景是一个很多年轻人参加的大 PARTY。新年到了,年轻人穿得五彩缤纷,大家都很快乐地唱着跳着,一个戴蓝色墨镜的很酷的小伙子拿出一大瓶百事可乐,打开以后喷出的百事可乐变成了绚丽的礼花,最后变成欢快的“祝你百事可乐”。

  这部最新贺岁片的导演李蔚然认为,百事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为顾客考虑的优秀的消费品公司,体现在广告上的就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设计和进行拍摄,让更多的人认同并喜欢上百事公司的产品。同时,李蔚然也希望由他执掌的2002年贺岁片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为千家万户带来百事可乐。

  百事可乐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点评:

  在百事可乐的广告中,你看不到任何贺岁的字眼,却能强烈地感受到节日的温馨与喜庆。百事可乐此次一改一直使用明星全力打造“新一代的选择”的路子,广告追求的是一种标新立异,一份与众不同,重要的是,百事可乐能够把这种与众不同表现得淋漓尽致并极具感染力。

  没有大牌明星、没有欢歌载舞,小处着眼,却能紧紧抓住一部分年轻一代的心,与可口可乐截然不同,也许这就是百事可乐要达到的目的。

>>>下一页更多关于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4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