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案例>

名人成功案例 真实励志故事精选

析娜分享

  人的一生中可能都经历过失败和成功,一时的成功失败并不能代表什么,最后的胜利才是属于自己的财富。有些成功的案例很能激励人,接下来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名人成功案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成功案例一

  经历过两次沉重的失败,诸葛风又回到了他最熟悉的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创业。屡败屡战的诸葛风时刻都在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他在博客中感慨:“年少时没有培养起商业思维,创业实践中必然要付出更大成本。从技术、管理转型到业务,一路付出的成本过高,占用了大半的奋斗时间。”虽然创业失败需要自己买单,但是他一直觉得失败的经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第一次失败:盲目贪大求规模

  2004年,诸葛风在福建省漳浦县开始了首次创业,他创建的尚远计算机公司主要经营电脑硬件和攒机。创业之初,他就试图在气势上压倒竞争对手,二话不说租下了两个店面,营业面积达到100多平方米,是竞争对手的3倍多,在规模上做到了县城第一。

  诸葛风觉得,自己有技术优势,又有发达地区的市场经验,再辅以优质的服务,一定能超越对手,所以要做到当地第一,就得在门面上下工夫。为了追求漂亮大气,诸葛风花了1700元买来一张巨大的前台办公桌,用2000元装修了玻璃背景墙。后来的事实证明,在政府、企业、个人三类客户中,诸葛风的竞争对手拥有着较强的人脉,在政府采购上占有很大优势。而个人客户看到这么豪华的装修,根本不敢登门,认为这里的商品价格会更“宰人”,“这就像一个卖牛肉面的小店老板开着奔驰做生意,别人一定以为他在牟取暴利,其实,我们店的利润还不到10%。”诸葛风说。

  更大的问题出现在了股东方面。为了让公司更具规模,诸葛风在已有两个股东的基础上,又找来了第三个股东。3个股东心不齐,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比如一个股东的执行力偏弱,另一个股东竟然在公司运营到3个月时,私自调用了3万元资金,造成公司资金链断裂。维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公司不得已迁址到一个面积较小的二层楼里,前台办公桌也以200元的低价卖了废品。

  “一年半时间,每个月都在盈亏的平衡点上下徘徊,公司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诸葛风回忆说,公司的毛利在15%~20%之间,每个月的净利只有两三千元,一年仅赚了1万多元。

  除了贪大追求规模外,诸葛风认为自己当初还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前期调研不足,二是运营中没有合理地分配资金,导致现金流变库存”。在创业准备阶段,诸葛风只是听说漳浦县将要建设一个2万吨的港口,他就决定了要开公司,并没有实地调研,其实整个漳浦县城只有50多家企业,一些企业每月发生的it费用甚至不到300元,“当时也没有考虑港口的建设、配套的市场开发,远非一朝一夕之事”。还有采购的失误,诸葛风从广东采购来一批办公耗材,回来后才发现墨盒、打印机等根本无法匹配,只好放入仓库。

  第二次失败:缺少核心领导者

  2005年,诸葛风保留了电脑公司的股份,独自来到厦门寻找机会。这时,职场培训的浪潮正在兴起,24岁的诸葛风在一所培训学校当起了业务员,工资每月1500元。

  巨大的客户市场让诸葛风和另外两个年轻的业务员心潮澎湃,老板混乱的管理思路更是让他们有了跃跃欲试的创业冲动。正在此时,漳浦县传来另外两个股东撤资的消息,诸葛风决定再尝试一次。

  第二次创业让诸葛风很兴奋,他觉得最难得的是3个团队成员形成了能力上的互补:“女同事是一名销售型人才,具有永不气馁的精神;男同事具有很强的条理性,任何事情到他手上都变得井井有条,他甚至可以直接走上讲台当培训师;我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可以负责和客户做业务前期的分析谈判。”诸葛风认为,和朋友合作创业失败率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彼此的互补性不足。

  然而,他们创办的培训学校在推向市场后仅坚持了10个月,做成两单生意后便倒闭了。“团队缺少核心领导者、内部争论过多是创业中致命的问题。”诸葛风认为,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一定要有一个强势的领导者,否则即使能力互补,也会浪费很多时间成本。

  名人成功案例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可能早在童年时期就奠定了,只不过你没有发现。直到今后漫长的一生中,你不管走了多少路,最后还是绕到最初的模式上来了,才恍然大悟,你的命运其实早就注定。

  美国戴尔电脑是一个财富的神话,戴尔计算机公司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3.6万名员工。2002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中,戴尔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尔公司之所以能非凡成长,很大原因是经营模式的与众不同,而它的两大法宝"直接销售模式"和"市场细分"方式,早在戴尔少年时就已经奠定了。

  据说,在戴尔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第一次尝到了抛弃中间人,"直接接触"的好处。有了第一次,就再也忘不掉了。后来,戴尔的创业一直和这种"直接销售"模式分不开。而现在已经风靡世界的"市场细分"思想,实际上也是在戴尔最初的生意中就已经运用。

  他上初中时就已经开始做电脑生意,自己买来零部件,组装后再卖掉。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电脑的售价和利润空间很没有常规。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当时大部分经营电脑的人并不太懂电脑,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更不可能按顾客的需要提供合适的电脑。这就让戴尔产生了灵感:抛弃中间商,自己改装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上的优势,能够根据顾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脑。这样,后来风靡世界的"直接销售"和"市场细分"模式就诞生了。其内核就是:真正按照顾客的要求来设计制造产品,并把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直接送到顾客手上。

  此后,戴尔便凭借着他发现的这种模式,一路做下去。从1984年戴尔退学在一个约93平方米的办公室开设自己的公司,到2002年排名《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中的第131位,其间不到20年时间,戴尔公司成了全世界最着名的公司之一。

  很多企业的经营特征往往可以追溯到初创时期第一笔主要业务,尽管企业已经走过了千山万水,但回头一看,许多本质性的东西是在萌芽状态时就已经具备了的。

  正如幼儿在没有接受知识和道德的灌输之前,所有行为依据的就是本能。企业家在没有资产和经验积累的创业时期,很多时候凭的也是直觉。这种直觉是由他本人的性格、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决定的,是人生经验的总和。从走私起家的人,很难再做正当生意。靠贷款发家的人,日后也常常富于赌性。第一笔生意往往反映着一个人的特质。企业家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这种特质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总能在企业的发展轨迹中找到它的影子。

  第一笔生意是一笔宝贵财富,是企业发展的镜子,要认识自已,不妨经常反思自已的第一笔生意,要认识对手,他的第一笔生意也是一份重要材料,向我们展示最原始最真实的面貌。

  从走私起家的人,很难再做正当生意。靠贷款发家的人,日后也常常富于赌性。第一笔生意往往反映着一个人的特质。

    4000671